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看点

中国电影究竟需要几年才能恢复?

来源:跃幕 作者:庞宏波 时间:2022/10/13 19:42:20 【网络整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黑色三月]之后,整个 电影 产业可能才是来到了真正的危机时刻。

经历了一个并不如意的春节档,电影市场迎来了一个甚至都无法想象的[黑色三月]。三月的总票房报收9.12亿,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但是和十年前相比,整个产业的负载却越来越重。

这种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的确会让人焦虑中国电影想要恢复究竟需要几年的时间。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停摆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算是全球最先恢复元气的单体市场。去年全年票房472.58亿,相比2019年已经回到了一个相当理想的阶段。

整个产业也一直寄希望[报复性观影]能够彻底扭转颓势,但今年连续疫情导致影院营业率大幅下降,三月份单日票房一度跌至千万级别,影院营业率也跌破了50%。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致命的是观众是否对观影还有明显[刚需],从2020年至今观影习惯被严重冲击,即便影院经营恢复,观众是否还会入场成为了更现实的困境。

从这一点来说,真正影响中国电影恢复元气的问题在于[空间]。由于当前缺乏足够的空间给中国电影提供缓冲,所以中国电影的恢复曲线就会被无限拉长。

电影市场的对比,不能再是[影院票房]了

疫情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的确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然后呢?

从影院票房收入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确迅速地恢复了元气,但对于产业来说,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今的电影不能再用单一的影院票房收入来衡量。

相比好莱坞,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严重依赖影院票房收入。而北美在流媒体竞争进入到白热化之后,实际上让[全球第一]电影市场的争夺失去了意义。

好莱坞巨头自建流媒体平台,将自己的海量内容直接供应给观众,而Netflix、亚马逊、HBO也都竞相购买内容,而且这些[中立平台]目标明确,对剧情片的需求极度渴望。而好莱坞对于剧情片早就失去了兴趣,在超英大片对抗的大背景下一批优质的剧情片大导演失去了优势,此时流媒体平台顺势接入。

从这一点来看,北美流媒体平台为好莱坞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缓冲空间,而这些剧情片导演在明显溢价的投资背景下更聚焦于自身的内容创作。这批流媒体剧情片,一方面为流媒体平台获得[奖项认可]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也为剧情片导演提供了新的空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流媒体赋能电影产业,一是互联网深入大时代的必然趋势,二是疫情冲击下的现实渴望。但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产业并没有受益于流媒体,起码到目前为止。

首先,能够为电影提供缓冲空间的必然是长视频平台。国内三大长视频平台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这两年长视频平台在内容采买上一直处于一个压缩态势,一是压缩内容采买来靠近财务上的盈亏平衡,二是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在国内的发展还是处于两个赛道,长视频平台想要抢到电影[院转网]主动权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疫情刚开始最先[抢购]的反而是字节跳动,重金购得《囧妈》。但[免费播放]的形势很难直接转化为财务上的数字,在《囧妈》之后《大赢家》的试水宣告了字节为首的短视频平台高成本购买电影版权是失败的尝试。

长视频平台想要获得更多的付费用户必然需要提供优质的内容,但真正[获客]和[留客]的都理应是爆款剧集和综艺。电影的版权费用高但留客时间短,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不划算。

尽管爱奇艺也引入了PVOD模式,通过点播等单片付费来平摊版权成本,但和高昂的实际投入来说收益显然是不成正比的。而且真正愿意转网的院线级电影,在整体的质量上也不属于顶级,这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性价比极低。

在连年亏损加上股价波动等多重影响,长视频平台对于院线电影采买直接[转网]的兴趣不高。

这和北美市场是截然不同的,Netflix有全球市场作为支撑,内容制作的投入远不是国内长视频平台所能比拟,直接投资制作高质量内容是其根本诉求。但国内长视频平台即便自制电影,也优先考虑院线市场而非直接进入网络,所以流媒体赋能上二者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尽管占据全球最大的单体院线市场为中国电影挣足了[面子],但这早就不是一个靠[面子]可以存活的年代了。

影院可能在疫情中,完成一次主力[迭代]

主力三年一迭代的话,影院是更痛苦的。

3月份,全国影院营业率不足五成。而这个前提是春节档就没有为影院积攒下[余粮]。今年的春节档票房收入下滑超20%,观影人次下滑近30%。对于四五线城市的中小影院来说,春节档票房至关重要,而今年春节档的下滑某种程度上已经让不少影院摇摇欲坠。3月份又因为疫情导致关停,这必然会让很多影院彻底丧失了希望。

目前清明档已经基本[清退]了中等体量的国产片,而就目前疫情来看五一档也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那么,如果国产片只能等待暑期档,对于不少影院来说可能已经等不到了。

更为关键的是,影院是否有足够的观众来作为[幻想对象]?

如果从疫情之前来看,电影市场的观影人次已经明显滞涨。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次是16.2亿到了2019年为17.3亿,增长率从18.3%下降到了0.6%。17亿总观影人次,在现阶段电影市场是否已经是存量观众的[边界]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相比票房成绩,如何恢复到17亿上下到观影人次是更紧迫的任务。

疫情之后,2021年尽管票房收入在恢复,但是观影人次在倒退。2021年, 城市观影人次为11.67亿,相比2019年的17.3亿下降了5.63亿,差不多接近了三分之一。而今年,观影人次进一步倒退已经是大趋势了。

那么,连续三年损失[存量],究竟有什么理由看多院线电影市场?

从年龄结构来说,三年基本上能够完成一次主力观众的[迭代]。但这三年,观众的观影习惯被打破,这是现有存量消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增量观众]三年都没有培育起观影习惯,这是电影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它的潜在影响不仅仅是当下影院恢复营业的生存问题,而是未来几年[电影究竟是什么]的根本问题。

产业不[造血]难题短期无解

内容和观众之间的洗牌。

目前整个市场状态会让整个产业资源进行新的重组,这种[生产力]的洗牌必然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但从整个大的环境来看,优质内容创作者会形成新的轴心,整个产业资源为围绕新轴心来建立体系。

对于国产片来说,整个市场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点。尤其是国产片票房前三名所占据的票房总和基本上达到了整个年大盘的三分之一。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优质的内容获得首次优待自然没有问题,但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严重的头部化就会造成整个产业的[失血]。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票房破亿的影片数量相比2019的16%下降了5%,票房低于一千万的影片数量相比2019年的65%上涨了6%,达到了71%。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制作成本的递增,这就必然会逼迫国产片进驻大档期进行[赌博]。

一是档期容量和类型的匹配度,可能会增加失败的风险。二是市场冷热不均,加剧影院经营压力的同时也让观众的观影习惯更浓缩于节假日观影。

从大的方向来看,国产片如果陷入到一个[普亏]状态自然会加重整个产业的回血能力。毕竟国内电影市场更加依赖于院线票房收入,一旦票房收入不达预期必然对整个公司的运营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去年整个国产片占比达到了大盘的84.49%。引进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全面失利。今年截至目前也只有《新蝙蝠侠》一部进口片票房过亿,而且也只有1.26亿的综合票房。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引进片体量的倒退是事实。观众审美趋势的快速改变和引进片在国内市场的逐渐式微,都让整个产业格局迅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2022年的第一季度,单日低于5000万以下的天数达到了44天,低于3000万以下达到了20天。一旦疫情管控下影院恢复营业状况不理想,整个上半年市场节奏被打乱,那么今年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伤。

但引进片所留出来的市场空缺自然需要填补,但国产片虽然产量上得到了恢复,但真正想要支撑引进片的孔雀开屏并不是短期内能够迅速呈现的。

所以,中国电影市场在现在看未来,关键不在于几年时间恢复,而是究竟有没有空间恢复,后者的答案才能回答前者的疑问。

文| 跃幕 ,作者|庞宏波

扩充阅读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