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起,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在全国各省级卫视和各大重点平台陆续播出啦!今天,我们请来自9家电视台的主创团队代表分享该片的创作历程与感悟,以及它在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新故事、新经历、新手法。…
《我和我的新时代》通过每集讲述一个平凡中国人的故事,以人民群众的第一视角讲述领袖故事、体悟思想光辉、展现时代精神。选择的人物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祖国各地时亲切交流过的干部群众,有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书信往来的干部群众,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怀的群体,以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非凡业绩的人们。
该片讲述了人民领袖与普通群众在一起的温暖瞬间,讲述干部群众在新征程新使命的感召和激励下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讲述普通中国人与国家和时代同行的幸福记忆,通过诸多生动的个体故事,将领袖与人民、家与国、个人与时代相织相融,实现重大主题与微观讲述的统一。
在拍摄《把成绩写在大地上》时,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跟拍赵亚夫,那是在这个夏天最炎热的时候,连续一周地表气温都在60摄氏度之上。当时,我们都很担心,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在户外拍摄已经81岁高龄的赵老是否合适,毕竟我们这些年轻的编导和摄像之前在高温下工作也都有些身体不适。但拍摄的那天,赵老跟往常一样亲自走进农田果园,仔细查看每一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耐心指导当地的农民科学种植。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赵老最担心的还是高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大不大,对农民今年收成的影响大不大。
在拍摄间隙,赵老不愿意坐在车上吹空调,他说他更喜欢坐在树荫下,吹吹拂过麦穗的风,听听田间的虫鸣鸟叫。看着树下的赵老,我们真的能感受到这位工作了一辈子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农业深深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赵老始终践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理念。他说自己工作了一辈子,舍不得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只要还能干得动,他就一定会继续为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作出贡献,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农村大地上。
《我的大湾村》中有一段雨后彩虹的镜头,当时因为前两天的拍摄,采访对象一直无法进入状态,第三天摄制组看天要下雨,并且断定雨后山上一定会有彩虹,于是我和拍摄对象余静说,今天我们不拍了,带你上山看彩虹和日落去,同为80后的余静听说不用拍摄要看彩虹便来了兴致,结果经过1个小时的山路,摄制组终于在山顶看到了彩虹和晚霞,余静也很兴奋。我看她情绪不错,就说来都来了不如我们拍一段做个纪念吧,结果余静二话没说便主动配合我们开始了拍摄,最终得到的画面我们都很满意,并将其用做了片子的主海报。
《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拍摄和以往大有不同。这次拍摄以纪实为主,因此不能和新闻采访一样——采访为主,空镜为辅,而是要如实记录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因此我们决定随时保持摄像机开机状态,最大限度地抓拍樊锦诗先生一些状态的瞬间,同时把人物放在她正在进行的事件中,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她正在做的事情。
樊锦诗先生对考古报告组的成员的严格要求,对数据的严谨,对考古报告中的新名词不断强化重复记忆,她的自律节俭,她的责任使命感,她的执着坚守,以及她身上的时代印记是很明显的,但她又在新时代做着她从来莫高窟就在做的事,做着她专注的事,用电脑写考古报告,用数字化把敦煌以另一种无损形式延续给未来,这也是我们最想呈现的内容。
《胡同里的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拍摄对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百姓,他以前很少接受过采访,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视频素材。所以如何将纪实段落跟胡同提升改造的主题契合上是当时最大的难题,后来经过跟李长林充分的沟通,知道了他有一批老友,院子改造完之后还没来过,就策划了这么一场[暖房]行动,通过其他人的视角,用纪实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老城保护和居民现代化生活改造的认同。
在拍摄《塞罕坝上父子兵》时,当主人公孙利革定下病虫害防治作业时间并告知摄制组后,我们并未想到这将是一场与天气的对弈。变化莫测的坝上天气,让当天的防治作业状况丛生。在晴雨交替中,我们记录下了孙利革带领团队顺利完成防治任务的全过程。而对塞罕坝务林人来说,这是他们再平凡不过的一天。六十载筚路蓝缕,三代塞罕坝务林人战天斗地、攻艰克难的步履从未停歇,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不论是在孙家父子或是其他务林人的身上,在塞罕坝,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对林子的热爱,与他们骨子里的倔强与执着。那是塞罕坝精神跨越时空的映射,是几代人务林人一脉相承的底色。
《我的星辰大海》的选题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非常好的人物,但是要讲好这个故事并不那么简单。一则北斗三号是大国重器,[科学含量]过高,高精尖的知识要让老百姓听明白很不容易;二则北斗三号研制过程的很多内容和场面属于保密内容,不允许拍摄。三则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成,研发的过程无法像其他人物的工作可以用[再现]的方式表达。
放着一个[绝好]的人物,却讲不明白他的故事,让我们一度非常痛苦。在反复阅读了北斗导航团队和林宝军的各种材料、书籍、甚至科普绘本之后,经过反复的思考,最后灵机一动想出了[日记体]的方式,以林宝军的角度讲述十多年来研发北斗的历程,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一颗颗卫星的成长联系在一起,轻松的绘画风格和简单明晰的三维动画把人生故事和科学道理都讲明白了,与系列片[自述]的表述方式也完美契合。
《[小巷总理]朱国萍》以基层干部的现场第一视角,讲述了2019年11月,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断的重要时刻。
这位扎根社区工作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者,用上海方言充满感情地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上海市长宁区虹桥古北市民中心时,与自己三次握手、三次对话的场景,并且在现场和总书记畅聊了心里话:[阿拉基层工作做好了,老百姓满意了,老百姓高兴了,党中央就放心了。]
《伶仃洋上的海岛医生》里,扎根海岛35年的珠海桂山岛中心卫生院院长王桂湘是位性格比较腼腆、低调且有点儿内向的人。特别是当摄像机开机,本来就不善言辞的王桂湘更为局促和紧张。为了拍摄效果更真实且自然,我们先和王桂湘建立好信任关系,在海岛上和他一起生活、工作,熟悉他的规律和节奏,感知他的情绪。
王桂湘的语气平缓,不慌不忙,淡如[白开水],但是他背着药箱行走在海岛的每一条路时,岛民们见到他都很亲切地和他打招呼,他见到岛民,就像瞬间充满电,精神抖擞地和他们嘘寒问暖拉家常,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爱和温暖让我们摄制组感同身受。摄影师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岛上的环境非常熟悉,对人物性格有所预判,因此在不露痕迹地抓拍中很好地展现了拍摄主角的人格魅力,并引发观众的共情。
《绣娘石顺莲》所在的十八洞村是全国各个媒体报道的焦点,村里的几位典型人物已经接受过无数次的采访和拍摄。她们已经有了自己固有的一套面对镜头的方式,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在拍摄老支书石顺莲的时候,她刚开始甚至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拍这么久,不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结束的事情吗?以前的各种拍摄都是直奔主题,她按部就班的说完就结束了。因此,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同老支书建立情感,让她放松下来,呈现出她最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我们常说好的纪录片使导演和拍摄对象成为过命的朋友,她愿意对你倾吐心声,愿意与你分享她的一切。所以在拍摄制作中,调研和建立二者的亲密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当你走进了拍摄对象,你所得到的一定是你想要的。
《总书记的回信》系列报道,每一期节目采访拍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然,采访中有趣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我们在浙江台州调研时,问96岁的原大陈岛垦荒队员张守春身体咋样?已经接近百岁的老人一蹦三尺高,可是把导演给惊住了。于是,片中就出现了老人[蹦高高]这可爱又让人开心的一幕。
《我和我的时代》在手法上的[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新表达方式
《我和我的新时代》着力创新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的表现手法,该片无解说词、无配音,全部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讲述串联全片。这些人物来自全国各地,有的不擅言辞,有的讲浓重的方言,但该片始终坚持让人物自己讲述。他们讲的是自己和身边的故事,说的是家乡话,流露出的是爱党爱国情怀,是对领袖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新创作模式
《我和我的新时代》创作是全国各省级广播电视台的一次集体行动,采用了[总—分—总]的创作模式,即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体统筹谋划,各省级广播电视台分头创作,最后再由总局统一安排播出。全国各省级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采用[小切口]解析[大主题]、[多视角]讲好[新思想],深入浅出讲好理论引领发展的故事,讲述思想实践带来的生活之变。
新传播方式
适应融合传播趋势,《我和我的新时代》此次在广电媒体和网络视听媒体同步播出,台、网、微、端协同联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通过对《我与我的新时代》主创团队代表的访谈可以深刻感受到,从策划到创作播出,随处都能看到创作者们为[新]而付出的心血和巧思,更为可贵的是,每一位创作者都坚守与遵循了创新是为内容服务的本质。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我和我的新时代》的故事能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背后是创作者们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出生活本质、吃透了生活底蕴,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也再次证明了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观众的内容,精准地反映出新时代的风貌,传递出思想的力量。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