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里,邓超饰演的孟晓骏被描述成一个张扬、孤傲,具有强烈自信的“海龟”精英知识分子,即使在美国落魄至刷盘子,内心也始终认定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个。 中国合伙人 “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这是孟晓骏的一句经典台词。 事实上,《中国合伙人》的剧本初稿正是由徐小平提供,陈可辛之...…
《中国合伙人》里,邓超饰演的孟晓骏被描述成一个张扬、孤傲,具有强烈自信的“海龟”精英知识分子,即使在美国落魄至刷盘子,内心也始终认定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个。
中国合伙人
“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这是孟晓骏的一句经典台词。
事实上,《中国合伙人》的剧本初稿正是由徐小平提供,陈可辛之后进行了大量修改,最终只保留了初稿的18个字:中国合伙人、新梦想学校、还有三个主角的名字。
而徐小平似乎并不完全认可邓超饰演的孟晓骏就是自己,他曾说,“成东青就是俞敏洪,王阳就是王强, 孟晓骏也可以说是陈可辛”。
那么,真实的徐小平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你曾经见过他,一定会被他招牌式的大笑所打动。
乐观、热情、充满能量,这是徐小平通常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他说,热情和大笑只是表面现象。
作为一个年过花甲仍然奋斗在一线的创业者,徐小平显然十分享受当下饱满的工作状态。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
徐小平的答案是:做天使投资。
创业生涯的唯一一次失败
在北京国贸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与其他写字楼里的格子房不同,真格基金占据着通常是奢侈品店专属的底商黄金位置,毗邻中国大饭店和国贸写字楼,是一个你走过路过一定不会错过的地方。
有这样一个人,他来来回回穿梭于十几个挤满了人的小型会议室间,被一群年轻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紧紧包围。他总是激动地起身又坐下,时而放声大笑,时而与周围人热切地交谈,似乎与印象中严肃的投资人形象截然不同。
这个人,就是徐小平。
2011年,徐小平、王强联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立真格基金,截至目前已投资了600余家创业公司,单是行业瞩目的独角兽企业,就有世纪佳缘、聚美优品、罗辑思维、小红书、ofo等。
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徐小平在创业这条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83年,徐小平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四年在北大担任艺术教研室教师和团委文化部长,在此期间,与还是学生身份的俞敏洪、王强相识。
不过那时的徐小平认为自己志不在此,用他的话说,“在北大干了四五年什么都不是”。于是,徐小平决定出走他乡。
1987年,徐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赶赴留学大潮的人之一。
“兜里装着全部家当一百美元,我去了美国华盛顿打工”。为了维持生计,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徐小平在一家中餐厅做厨房小工。
后来,徐小平顺利拿到全额奖学金,在加拿大完成了他的音乐学硕士学位课程。多年后,回忆起当初的这个决定,徐小平称读大学和出国是他人生中的两个重要转折。
然而,对于一个在异国攻读音乐专业的中国人来说,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30年后,当徐小平再次回到加拿大母校时,他这样回忆那一段低潮时光:“毕业不久我就意识到,做一名音乐人难以维持生计。人们虽然喜欢听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但他们并不急着聆听我的演奏。我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公司,但公司生意惨淡。我谱写并录制民谣,但它们只在谣言里存在“。
1993年,徐小平从加拿大回国,与很多满怀热情的年轻人一样,将全部积蓄投入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中,并且选择了他一直以来颇为熟悉的音乐唱片领域,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对于创业生涯中的出师不利,徐小平这样总结自己的失败:
“为什么失败?你知道秘密吗?就是不懂创业”。
徐小平认为,创业作为一种有自身规律的实践活动,很少有人真的去学它。这就好比,谁都想谈恋爱,但恋爱也是要辅导的。
也许是为了鼓励后来人也能够在失败的泥沼中奋力迈开步子,徐小平为这些创业失败者提供了一个“疗伤“的地方——创业失败研修院(现:真格学院),要求必须亏过三百万人民币以上,才有资格申请。
“因为创业失败实际是个常态,而不是一个问题”,徐小平道。
那么对于徐小平来说,创业意味着什么呢?
在罗辑思维上,他曾分享过一个经典的选择原则:
“就金钱而言,成长性比绝对值重要得多,结构性比起步点重要得多。要尽量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杠杆性收入和“收入本身带收入”的工作。与其拼命寻找一份领取高额工资的职业,还不如参与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
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强颜欢笑
徐小平显然很久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1995年的他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如今回忆起来,徐小平笑言,与俞敏洪的相遇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场‘艳遇’。
彼时,当俞敏洪经历了三次高考终于出现在北大的校园中时,徐小平已经是北大团委的指导老师了。与《中国合伙人》的剧情略有不同,徐小平和俞敏洪王强并不是同学,用徐小平的话说,“我在北大是拿工资的,他(俞敏洪)在北大是教学费的,我比他长六岁,但我们两个是好朋友”。
1993年,俞敏洪正式创办新东方,到1995年时,新东方的学生群体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俞敏洪也就不再考虑出国读书的事情了。
同年,俞敏洪与美国的王强和加拿大的徐小平取得了联系,可以说,正是这一场适时的重逢结束了徐小平在加拿大期间的至暗时光。
那时,由于唱片事业的失败,徐小平再次回到加拿大,他在家看孩子,靠妻子教书养家,也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必胜客送外卖,“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举步维艰“。
北大五年,异国辗转八年,40岁之前的徐小平可以说仍然是一个为了生活而日夜奔走的人。
“在最困难的时候强颜欢笑”是他这十几年中学会的事,那时候的徐小平想着,能做一个让大家开心的人就好了。
然而命运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看似没有选择下的选择,为徐小平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那个时候我因为不搞音乐去了北大,结果又不喜欢学术,就去了团委,到了团委发现自己没有‘从政’的能力就出国留学了,到了国外学音乐也没有出路,假如我有出路我可能就在国外定居了,可是没有选择。回国创业,确实是我心中不变的方向。这个时候俞敏洪来了,我就跟他回到新东方“。
至此,新东方“三驾马车”诞生,徐小平把这视为自己成功创业的真正开始。
“1996年年初我回来的时候,新东方已经处在成长期不是摸索期了。摸索期指的是,我做这件事到底能不能成?新东方当时已经成了,我只是一个后来者。当然我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与才华,也获得了相应的名誉、声望与财富。总之,我的成功创业其实就是从新东方开始的。”
2006年,随着新东方在纽交所的顺利上市,三人共同走过了创业的第一个十年。
同年,徐小平和王强功成身退,离开了新东方管理层。
徐小平
热情和大笑只是表面现象
事实上,徐小平似乎早已感知到了自己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所要面临的转变。他曾在公开场合提及,之所以会在离开新东方后选择天使投资,是源于2005年新东方上市前夕与一名前同事的交谈。
“2005年新东方准备上市,毫无疑问一上市我们会有很多很多资产。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东方的前同事,他之前投了一点钱给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短短两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他本人获得了百倍回报,是我在新东方无数年才能赚来的钱。我当时精神崩溃了,因为有一句俗话说‘能够忍受敌人成功的人是伟人,能够忍受朋友成功的人是圣人’“。
而正是这场“精神崩溃”将天使投资这颗种子埋在了徐小平的心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新东方曾经的学生留学归来后,面临创业初期缺乏资金的窘境。于是,2006年退出新东方后,徐小平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人生涯。
这一年,徐小平50岁。
50岁,正是冯唐提及的“中年油腻”的时候,徐小平作为冯唐的老友也曾不无担忧地决心减肥,笑称冯唐的文章具有健身房一般的力量。
尽管如此,面对一个全新的从未涉及的领域,人到中年的徐小平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和激情投入精神,他将这种性格特征视为成功的源泉。
“中年人其实是人生最丰富、最黄金的岁月,所以选择非常重要,至于选择继续熬下去还是选择跳出来,那因人而异”。
选择从新东方“跳出来”的徐小平重新出发,找回了老搭档王强,并联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在2011年创立了真格基金。
谈及初衷,徐小平说,尝试做了四五年的投资人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一辈子付出的事业。
“我做的天使投资,是一种盈利行为,但它也是最接近慈善、公益的一种给予行为。一个人有梦想、有才华,但是没有钱,这个时候我们就给他一点点钱,他就有可能做成一个雇了几万人,纳着无数税,做成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公司。创造这么一个奇迹,就是我从第一天到今天做天使投资最令我自豪的事。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呢?做天使投资“。
和俞敏洪一样,一直以来,徐小平都以一个梦想导师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一个走到哪里都会带来欢笑的人,也曾笑称自己是“创投圈网红“,而这似乎与印象中严肃冷静的投资人形象完全不同。
徐小平说,热情和大笑只是表面现象。
“当我跟创业者谈话的时候,依然谈笑风生,但是笑声中,我们进行着精确的评估,激烈的运算,最终来判断这个人到底行不行”。
多年的投资经验已经让徐小平总结出了一套看人识人的技法,他将这种技法称之为哲学。
“如果只是一个人过来,他再优秀我也不会投他,因为创业不能没有团队,或者一个团队中,老大不如老二强,这样的团队也不行,创业者必须要有那种领导力。再有如果三个名校的人创业,却一点经验都没有,这种人我也不能投“。
徐小平认为当下这个年代与过去早已不同,“一个年轻人一无所有,但是他有经验、有才华、有野心、有活力、也有决心,那么在这个创业的时代他总能找到属于他的那一艘快船,驶向远方”。
上一篇:那些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