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阿甘正传》文章,分为《音乐篇》和《 历史篇》。非典那会儿写了一半,后来懒得动笔,但是跟许多人吹下了牛,这两天趁着有>时间又翻出来,准备完成它。但是发现原来的有很多错误,又得从新修正,最后嫌麻烦 >干脆重写,大家将就着看吧……...…
> > 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阿甘正传》文章,分为《音乐篇》和《 历史篇》。非典那会儿写了一半,后来懒得动笔,但是跟许多人吹下了牛,这两天趁着有>时间又翻出来,准备完成它。但是发现原来的有很多错误,又得从新修正,最后嫌麻烦
>干脆重写,大家将就着看吧……
> >
> >
> > 篇首语
> >
> > 每个影迷心中都有一个经典,每个经典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而讲述这感人故事的
时
>候都会伴有美妙动听的音乐……
> >
> > 音乐篇
> >
> > “生活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无法知道会尝到什么口味”
> >
> > 相信每个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迷都会记得这句经典名言。大部分影迷都把它作为一部
历
>志影片看待,从漂落的羽毛让我们看到命运的变幻莫测,还有阿甘永不停歇的脚步让
我
>们看到人生道路的曲折和漫长……
> >
> >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出色的带有人文主义关怀影片,它呼唤人们保持心灵的纯洁,
以
>宽容和真诚待人。阿甘虽然先天弱智,但他有一颗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心。而
且
>在他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爱,青梅竹马的珍妮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
>他,使他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旅程……
> >
> >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地球那边的国家一段历史和整整一代人的故事。作为一个
普
>通的美国人,阿甘历经美国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用评论家的话说,阿甘是
美
>国近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 >
> > 几年之后,在深夜里当我重温这部经典的影片时,才发现除了那个憨憨的阿甘外,
同
>样感到亲切的还有里面以前不曾听懂的音乐!对于一个摇滚乐迷来说,里面的歌声太
熟
>悉不过了:猫王屁股,杜安·艾迪的吉他;贝兹、迪伦的民谣;沙滩男孩、水牛春田
的
>加州和声、大门、杰弗逊飞艇的迷幻、格林威治村的爸爸妈妈乐队、三狗之夜乐队的
流
>行曲;蓝迪·纽曼、杜比兄弟的蓝领摇滚……
> >
> > 据说《阿甘正传》的电影音乐专辑唱片的制作人罗伯特·加美克斯、乔·西尔和格
兰
>·布鲁曼,在研究了各个时期的音乐后,从成千上万首歌曲中选出了31首,而后又请
作
>曲家艾伦·西尔维斯蒂谱写了《阿甘组曲》,合起来,就是影片中所有的音乐,也是
唱
>片的全部内容。
> >
> > 但是当我细细的“听”了好几遍《阿甘正传》后,发现并非如此。影片中还有许多
歌
>曲,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歌曲则是从影片中的电视和电台中放出……等等。整个
>《阿甘正传》里面的摇滚乐我听过的没听过的远远不止这31首,而且导演在对这些歌
曲
>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处理的非常巧妙。不过要在这里强调的是,里面任何一首歌曲
>更多的是满足电影的需要,而不像某些人做的广告,是一本“美国摇滚流行乐指南
> >
> >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听导演是如何用摇滚乐来向世界讲述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吧…
> >
> >
> > <一>阿甘的成长
> >
> >
> > 关键字:羽毛
> > 音乐人:alan silvestri
> > 镜 头:影片一开始,天空中出现一片羽毛,随着清风在城镇上空缓慢飞扬。
> > 解 读:
> > 命运是这部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一生的命运,就象这只羽
毛
>一样,飘飘荡荡,无法自主。但是,每个人都能画出生命中的不同曲线……而伴随着
慢
>慢落下的羽毛,便是alan silvestri创作的弦乐组曲。对于alan silvestri我就不多
说
>什么了,这位配乐大师过去一向被视作大型交响配乐的典型作者,但在对《阿甘正传
>的处理,却有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单纯色调,反而展现清新怡人的温暖气质。
> > 注:闪电猪曾写过一篇非常好的《阿甘正传原声解析》,对alan silvestri的配乐
有
>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看看。
> >
> >
> > 关键字:猫王
> > 音乐人:猫王(elvis presley)
> > 镜 头:在阿甘家里,一位年轻的房客弹着吉他,而为治驼背装了矫正器的小阿甘
正
>在拿了把扫帚随着节奏跳起了蹩脚的舞步。
> > 解 读:
> > 当时看到这里好笑之余,感到老美的幽默真是无处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冲突在
导
>演显得很随意的安排下却显得那么自然。后来,小阿甘在街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这
个
>当初和自己学舞步的房客在电视上扭着屁股时,母亲大惊失色:这个不适合你看。妈
妈
>当然不知道,是小阿甘造就了这个被称为“猫王”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而他那标准
>的扭胯动作,也成为摇滚乐的标志。在这里,导演把“扭胯”这一时代标志与影片情
节
>很巧妙的结合起来,影片在描述这段情节的时候选用了节奏强劲的《猎狗(hound
>dog)》。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我们的“猫王”全名叫埃尔维斯·阿伦·普雷斯利(elvis aaron presley
>作为20世纪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elvis或许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有生命
>力的音乐人,但没人可以否认是他第一个把摇滚以音乐的形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50
年
>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全球性的畅销单曲,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
的
>任何再版唱片都能保持极其稳定的销量。毋庸置疑,他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
高
>的艺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摇滚偶像,他在50年代的作品创造了摇滚乐的基
本
>语言体系,而他在舞台上张狂性感的表演为日后摇滚乐的狂野属性奠定了基础。
> > 对了,其实真正的扭胯动作来源是他最早的音乐方面的经历:当初在教堂的唱
诗
>班演唱时,教堂里布道者和做礼拜的人们情绪激昂的摇摆晃动、载歌载舞的情形,给
埃
>尔维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为后来普雷斯利那著名的胯部扭动动作提供了基础。他
的
>这一动作是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对他产生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在五十年代,扭扭屁股
也
>是惊世骇俗的。也许就是在那些一次次的争议之中,离经叛道成了摇滚乐的灵魂。
> >
> >
> > 关键字:run forrest,run!
> > 音乐人:duane eddy
> > 镜 头:阿甘上学了,在校车上他认识了珍妮,他小时候唯一的朋友,他生命中的
天
>使。在学校里没有人帮他,除了珍妮。当他的同学们用石头仍他,骑自行车追他,身
边
>为一的声音就是珍妮的这句“run forrest,run!”。于是,阿甘开始跑,不停的
>跑……
> > 解 读:
> > 跑成为这部电影里重要的一个主题,因为阿甘的跑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就是
珍
>妮的这句话,让阿甘挣脱了他的铁腿;也正是珍妮这句话,让他进了大学,入选了全
明
>星,越战捡回了性命……当一群学生开着车追他,珍妮大叫:“run forrest,run!”
>而这时,也是duane eddy的《反叛唤醒者(rebel rouser)》响起的时候,我们明显
感
>觉到了导演的寓意:是珍妮唤醒了阿甘的潜意识,而让阿甘在不停的跑步中成长……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杜安.艾迪(duane eddy) 电吉他的“鼻祖”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制作人,也
是
>音响玩家lee hazlewood的协助下,他人创造出一种奇特的电吉他效果,像得了重感冒
>的人说话一样,这种被称作“twangy”的声音,使duane eddy也得到了mr.twangy的外
>号。rebel rouser是他58年发行的同名专辑的单曲,也是duane eddy出头的一年。在
这
>首歌里,我们听到浓重的鼻音音色是由他的格里奇空体低音弦上所奏出的旋律、逐渐
加
>强的蛙音,和在一个500加伦水箱中制造出很重的颤音、混响及回音所组和而成的。而
>史蒂夫·道格拉斯冒烟的萨克斯成了完美的陪衬。
> > 在1963年他的演奏生涯开始衰落之时,杜恩已卖出了一千二百万张唱片,并在
榜
>上比任何其他摇滚演奏家都要成功,而其他的演奏方法影响了许多吉他手。
> >
> >
> > 关键字:梦想
> > 音乐人:joan baez
> > the rooftop singers
> > bob dylan
> > 镜 头1:一天阿甘去女子学校找珍妮,由于下雨珍妮把冒失的阿甘领进了她的宿
>舍,在她的床头贴着joan baez的海报,并给他讲述将来自己的梦想…………
> > 镜 头2:阿甘毕业后当了大兵,而此时珍妮却因为给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
以
>跳脱衣舞为生,一有时间阿甘就去看珍妮演出,在一次演出中,珍妮正在演唱
>《blowin““ in the wind》,阿甘看着她说:“也许她梦想成真了”
> > 解 读:
> > 当初在珍妮曾经问及阿甘的梦想时说:“我要出人头地,将来要做像琼.贝兹
一
>样的歌手,整个舞台只有我的声音和吉他。”珍妮的床头也贴着琼.贝兹的画像。鲍勃
>迪伦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曾被琼.贝兹翻唱过,而在那次演出中,珍妮唱了这首
>歌,所以阿甘就天真的以为珍妮“梦想成真了”然而等待珍妮的却使一个破碎的梦。
痛
>苦的童年让她自小就在外面漂泊,长大后不安的心使她加入嬉皮行列,但是却漫无目
的
>;受人影响加入到政治团体,但是她又不懂政治;接着便是放纵、流浪的生活……等
她
>明白了,却是青春已逝,来日无多。在这部戏里面,珍妮的命运是整个60年代的美国
青
>年某一个侧面的缩影。
> > 在这个镜头里面还有一幕让我记忆尤新:舞台上,刚刚加入嬉皮行列的珍妮
唱
>着反战歌曲,而台下阿甘一身戎装,却马上就要上战场,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
绝
>妙的讽刺。
> >
> > 附歌词:
> > 答案在风中飘荡
> > bob dylan
> >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道路,才配称做是大丈夫。
> >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安眠于沙滩上。
> > 炮弹要掠过天空多少回,才能永远的停火。
> > 这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这答案正在风中飘荡。
> > 一个人要抬头看多少次,才能见蓝天?
> >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喊?
> > 多少人死去他才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死亡。
> > 这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 > 一座山峰屹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
> >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 > 一个人能转回头看多少次,假装他什么也没有看到?
> > 这答案,我的朋友,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现在已经是老头的鲍勃.迪伦(bob dylan)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
州
>得鲁斯市(duluth.mn)。他对流行音乐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当年他仅仅二十二岁,
>拿着一把木吉他,口琴挂在脖子上,操着一副仿佛六十岁的沙哑喉咙,唱了这首“在
风
>中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从此,他的名字也开始在全世界飘荡。作为歌曲创
作
>者,他引领了流行歌曲创作的数个阶段和潮流;作为歌手,他破除了那种旧的观念,
就
>唱歌的人一定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嗓子;作为音乐家,他激发出了电声化的“民谣摇
>滚”(folk rock)和“乡村摇滚”(country rock)。没有他,beatles估计还在甜
蜜
>的爱情歌曲里畅游,根本不会在60年代中期将歌曲的创作方向转向自省。他迄今创作
超
>过五百首歌曲,47个专集,销售额超过五千七百万套。 他在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出色
>的诗人、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
他
>所代表的文化,已然成为新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歌词被编如入美国大学教材,
美
>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时把他的诗句当作格言来大量引用。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
>家……
> >
> > 琼.贝兹(joan baez) 1941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staten岛上。是与“民
谣
>皇帝”bob dylan齐名的“民谣女皇”。在当时,joan baez绝对是青年男女的偶像。
>baez作为民谣界女性权威演绎者的地位是在1959年newprot民谣节上的演出后奠定的。
>她对民谣音乐的理解加上天生的近乎完美的嗓音使得她成为50年代之后民谣音乐中的
一
>棵奇葩。joan baez的歌喉被公认为是一个奇迹,未经正规训练,朴实无华,不时以激
情
>传神,音质柔和,令人过耳不忘,有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她的声音是我所听过
的
>最好听的女声之一。音乐之外,joan baez的人生也是相当精彩,投身民权运动、因为
>反战两次入狱,创立国际人权社等等。不过,创作一直是baez的弱项,这就是为什么
她
>有dylan一样的名声却没有dylan那样出色的歌曲。(看来老天就是公平,相反dylan有
>出色的创作才能却让他有个破锣嗓子,呵呵)
> >
> > 镜 头3:当阿甘冒冒失失的找到珍妮,却只是为了送珍妮一盒巧克力,被珍妮领
进
>宿舍后,却又颤颤禁禁。这时候响起“屋顶歌手/the rooftop singers”的《walk
>right in/闯进来》。
> >
> > 解 读:
> > 说起来这首歌挺有意思,演唱者之一erik darling有一天听到一张由rca唱片
公
>司1930年录制的一套老专辑,里面就有这首由gus cannon和jugstompers演唱的《
walk
>right in》。erik说:“当我听到那首歌时,我对自己说,这肯定能成为一首热门
>曲。”于是他改动了部分歌词,召了吉他手bill svanoe和爵士女歌手lynne taylor,
>组成了the rooftop singers与他一起演唱。
> > 而这首歌不仅使他们一炮走红,在1963打上了排行榜榜首,而且还救了这支
歌
>曲的原作者、79岁的gus cannon。gus当年穷的为了买煤过冬而典当了伴随他50年的班
>卓琴。gus不仅从《闯进来》一曲中赢得了出版利润,还与stax唱片公司签定了一份录
>音合同。“屋顶歌手演唱组”还有两首上榜歌曲分别是《tom cat-雄猫》和《mama
>don““t allow-妈妈不让》。erik坦白的说,“我们这个组合仅仅是为了演唱《闯进
>来》而成立的,所以有点问题,唱别的都不怎么好…… 我们再也唱不出同样精彩的歌
>来了。”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一起合作了四年半。
> >
> > 上一回我们“听”了阿甘成长时期选用的几首歌曲,这一回,一起和阿甘来到越南
来
>听一听吧
> >
> >
> > <二> 越南
> >
> > 关键词:幸运!?
> > 音乐人:CCR(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 > 镜 头:阿甘和巴布乘着直升机飞往越南前线
> > 解 读:
> > 当阿甘告诉珍妮他要开往越南时,珍妮拉着她的手说,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
>情,赶紧跑,Run Forrest,Run! 而在在家里,小湖边,母亲静静的把阿甘搂在怀
>里,摸着阿甘的头说:“要平安的回来。”接下来的镜头就是阿甘和好友巴布乘着直
升
>飞机在前线降落,伴随着直升机和电吉他的轰鸣,响起的是CCR的《幸运的儿子/
>Fortunate Son》,到了后来,阿甘果然幸运的回来了。导演把这首讽刺战争的歌曲用
>在这里,我想目的不言而喻。
> >
> > 幸运的儿子
> >
> > 有些人就是为了挥舞旗子而生
> > 噢 这旗帜就是是红白蓝
> > 当乐队奏起了《向总统致敬》(美国政府在正式场合,当总统进入会场时,总会高
奏
>《向总统致敬(Hail to the Chief)》)
> > 他们却把所有的大炮对准了你
> > 天那,那不是我,我不是参议员的儿子,我真是个不幸的人
> >
> > 有些人天生就拥有财富
> > 天那,不要让他们救助自己
> > 除非税务员敲响他们的大门
> > 天那,他们的屋子看起来就像在清仓大甩卖
> > 天那,那不是我,我不是百万富翁的儿子,我真是个不幸的人
> >
> > 有些人继承了一双慧眼(这句翻译的有点儿问题,可我又不知道怎么翻最好,原句
是
>inherit star spangled eyes,直译好像是“勋章装饰的眼睛”)
> > 他们却把你送到了战场
> > 天那,当你询问他们:“我们能得到什么”
> > 他们仅仅回答:“更多!更多”
> > 天那,那不是我,我不是军人的儿子,我真是个不幸的人
> > 我不是幸运的儿子,不是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 > 对于60和70年代的老摇滚乐迷来说,通常被称为CCR的“清水合唱团/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完整的译名应该是“克理登斯复兴清水合唱团”)无疑是他
们
>的最爱之一。CCR的吸引人之处在于主唱、也是灵魂人物的John Fogerty的那粗旷中带
>着点儿蓝调、带着点儿Fats Domino风味的嗓音。Fogerty于45年5月出生于加州。精通
>各种乐器,而且拥有出色的创作才华。基本上所有专辑里面的歌曲的谱写演奏编曲都
由
>他一人承担。成员还包括吉他手Tom Fogerty(也是他的大哥),钢琴手Stu Cook,鼓
>手 Doug “Cosmo“Clifford。乐队最初发展并不顺利,名称一变再变,一开始叫“蓝丝
>绒”,后来又在唱片公司安排下改成“丑木偶”都不成功,直到67年改名为“清水合
唱
>团”发行了两首翻唱的老歌“Suzie Q”和“I Put A Spell On You”才受到舆论的好
>评。接着在69年和70年,一系列专辑和单曲的成功发行使他们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强劲
的
>摇滚乐队之一,并在69年8月参加Woodstock音乐节,成为当时第二受欢迎的乐队。
> > 到72年CCR解散的时候,他们已经拿到8张金唱片,数十首歌曲在世界各地排行
榜
>上去的了好成绩。
> > 《Fortunate Son》是John Fogerty 20出头的时候写的,被后人看成是一首最好
的
>反战歌曲。
> >
> >
> > 关键词:丹中尉
> > 音乐人:The Four Tops
> > Aretha Franklin
> > Bob Dylan
> > The Beach Boys
> > 镜 头:下了飞机,他们两个去找排长报道,在这里阿甘又遇到了另一个影响自己
生
>命的人,丹中尉。丹中尉告诉阿甘和巴布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保护好自己的脚。
>二,不要做傻事。阿甘深有感想:最好不要让他失望。
> > 解 读:
> > 不管是阿甘还是巴布,战争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不清楚,从飞机上阿甘紧张的神
情
>就能看出来。可是等他们下了飞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却使是另一种景象——美丽的
异
>国风景,悠闲的大兵:有的在喝酒烤肉,有的则随着录音机里传来“四尖子/The
Four
>Tops” 的《我没办法/I Can““t Help Myself》而翩翩起舞——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
>歌曲,看来丝毫没有战争的意思。
> > 前面说过,命运是这部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中尉是影片中除了阿甘和珍妮另
外
>一种人物的缩影。可以说丹中尉是影片中唯一意识到自己命运及他在人生旅途意义的
>人。在丹中尉和他们谈话的过程中,响起了三首歌曲,分别是Aretha Franklin的
>《Respect/尊敬》、Bob Dylan 的《穷困时期的女人/Rainy Day Women #12&35》
还
>有The Beach Boys乐队的《约翰B帆船/Sloop John B》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 > 60年代的流行音乐出现了一种新方向,一些乐队采用一种优美旋律配上和谐和声
的
>形式。这些乐队后来被称为“摩城之音/Motown sound”。“The Four Tops/四尖
>子”就是当时较为成功的一支。他的成员有Levi Stubbs, Abdul ‘Duke’ Fakir,
>Lawrence Payton, Renaldo ‘Obie’ Benson。起初,他们只是在一起玩过球,而各
自
>在不同的组合中唱歌。在一次聚会时他们被要求一起唱歌,结果效果不错,次日,他
们
>在Duke的家中再次碰头,并决定组成了四重唱组。四顶尖小组’有着连续三十多年保
持
>原班人马在一起演出、录音的状态。这一点,在取得榜首成绩的组合中无人能敌。在
当
>时,为他们作曲的,也正是为如日中天的‘The Supremes-顶尖小组’作曲的那三位
作
>曲者。此曲1965年6月9日登榜首,而且是史无前例的以Motown公司出版的单曲,取代
了
>另一支Motown公司出版的顶尖小组的《再次回到我怀中》的榜首地位。
> > 对了,这四位成员都是黑人,你要是不知道也没关系,你从影片中就能看出来
>当放着这首歌曲时,围着录音机蹦蹦跳跳的几个美国大兵都是黑人,要知道,在美国
>黑人是从来不唱白人的歌曲,他们只唱自己的歌曲。(你听说过有黑人唱乡村歌曲的
吗
>?相反到是白人经常借鉴黑人传统歌曲的精髓)
> >
> > 你要是不知道灵歌皇后 Aretha Franklin,你肯定不关心格莱美。她从1967年
以
>专辑《Respect/尊敬》荣获当年的最佳唱片奖,直到1988年以《One Lord, One
>Faith, One Baptism/一个上帝,一个信念,一个洗礼》夺得最佳灵歌福音女歌手的
奖
>座,经历的21年的音乐辉煌生涯,15次戴上了葛莱美的桂冠。 Franklin于 1942年3月
>25日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孟斐斯(Memphis, Tennessee)。不仅协助定义了60年代的
节
>奏布鲁斯音乐特点(即融汇福音音乐的热情、节奏布鲁斯的性感、爵士乐的自由和流
行
>音乐的诱惑力),而且她的歌曲体现了一个坚强自信的女性观点,特色鲜明。象
>“Respect“和“You Make Me Feel Like A Natural Woman“这样的作品都表现了女性的
力
>量和内在的美丽。Franklin 是获得葛莱美奖次数上最多女艺人。
> >
> > 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六十年代著名的“冲浪”音乐组合,源于六十
年
>代美国加利福利亚“冲浪”运动。可以说是摇滚时代美国最成功最重要的乐队,61年
乐
>队成立于美国加州和索恩市。开始的乐队核心是布莱恩.威尔逊(Brian Wilson),他
把
>摇滚乐和南加州中产阶级青少年的生活(冲浪、汽车、女孩)结合到一起。他们发行
的
>“冲浪/Surfin”是他们的第一首上榜歌曲,大获成功。他们圆润的和声和出色的吉他
>技巧,是后来许多乐队效仿的对象,他们其他的佳作有“美国冲浪运动”、“美妙的
颤
>动”、“海滩伙伴爱你”等。尤其是“美妙的颤动”,从写作到完成制作长达九个月
>是他们的辉煌之作。因该乐队出色的贡献,后被选入“摇滚名人堂”。
> >
> >
> > 关键词:了望塔/Watchtower
> > 音乐人:Jim Hendrix
> > The Door
> > 镜 头:阿甘他们一字排开走在田野里,远处高山皑皑,青烟渺渺
> > 解 读:
> > 这是《阿甘正传》中我最喜欢的几个镜头之一。这时候,放的歌是Jim
Hendrix
>的《沿着了望塔走/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这是首本是Bob Dylan的歌曲,没
>有反战的意思,那么导演为什么选在这里呢。我想原因还得从了望塔的典故说起。这
个
>典故来自圣经中的《以赛亚书》,当时有人站在了望塔上发现远处有两个骑马的人向
塔
>的方向走来,便去问以赛亚,这位希伯来的大预言家立刻说到:“巴比伦王朝毁灭了
>!”在这首歌中,他是这么写道:
> > “沿着了望塔,王子们正在四处张望
> > 女人们来来去去,还有许多赤脚的仆人
> >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
> > 两个骑马的人渐渐走近,四周围狂风呼啸。”
> > 熟读《圣经》的迪伦借用了这一典故,向世人发出了警告:“这个世界就要毁灭了
>而在这里,导演的寓意又一次显露出来:阿甘他们正慢慢走向毁灭,美国大兵们在越
南
>正走向毁灭……这样的歌曲配合着维美的画面,真是绝妙的反差。
> > 突然部队停下了,音乐也骤停,前方不知出了什么事故。哦,不过是场虚惊。
音
>乐又起,不过这时候响起的是The Doors乐队的《灵魂厨房/Soul kitchen》。老天在
>不停的下雨,大兵们就是在这大雨中一次次的洗涤自己的灵魂。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 >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 Hendrix),1942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西雅图。作为
摇
>滚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吉他大师,吉米的表演风格充满了离经叛道的叛逆,吉他在他
的
>手中已经不仅仅是演奏的工具而具有了人的灵性。他反弹吉他,用牙齿撕咬吉他,在
膝
>上演奏,在狂热和愤懑的歌声中会摔碎吉他,并在演唱高潮时焚烧吉他。从1969年的
>Woodstock音乐节的现场录像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年他演奏吉他时出神入化的境
>界。吉米用吉他制造了史无前例的特殊声效,如飞机俯冲投弹般尖利的声音、如战场
上
>枪林弹雨般的噪音,带着革命的激情、愤怒和恐惧,以音乐形式反映了越战时期战斗
的
>猛烈和人心的恐慌。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演奏风格影响了包括范·海伦(Van
> Halen)、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es)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人。有人继承了
他
>怒摔吉他的舞台表演形式,有人发扬了他融合布鲁斯、摇滚及R&B的音乐风格,而吉米
>后期和迈尔斯·戴维斯等爵士音乐人的合作引导了爵士音乐向电声化发展,为促进爵
士
>和摇滚音乐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 > 吉米的短暂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1970年9月18日,28岁的他因吸毒过量死于伦
>敦。留下了《紫雾》(Purple Haze)、《沿着了望塔》(All Along the
> Watchtower)等经典歌曲和9张唱片,而更多关于反叛、激情、愤怒的摇滚精神留给
了
>后来的西雅图乐队们,许多的摇滚后人在仰望吉米时也学会了用破坏的激情粉碎旧世
>界,用精湛的技巧打造理想中的摇滚王国。
> >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这首歌是Bob Dylan的作品,这首歌被无数人翻唱过,
著
>名的包括:U2、Van Halen、Neil Young等等。Jimi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歌曲开头
>Jimi用吉他模仿出寒风呼啸哀号的声音,他的嗓音里沧桑的气质跟Bob Dylan可相媲
>美。Jimi说,“我总觉得Watchtower是我该写出来而没写成的东西,我对很多Bob
>Dylan的作品都有这种感觉。”同时Bob Dylan也说,“Jimi重新演绎我的作品我并觉
得
>奇怪,我所奇怪的是他只演绎过这么少,因为我总觉得我的作品都是他写的。”两位
艺
>术家真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
> >
> > 在这里说个小花絮:这两天正在复 -档案》,在1*12《Beyond The Sea/
心
>灵感应》里面,居然有一段说到Jimi,很有意思
> > …………
> > SCULLY:Boggs(自称能通灵的嫌疑犯)坦白了?
> > MULDER:不,没有。他不过是通了五个钟头的灵,到第四个钟头,我叫他唤出
Jimi
>Hendrix的灵魂并且点播“All Along the Watchtower.“。你知道,这家伙死了都有二
十
>年了还有一大堆拥趸。
> >
> > 哈哈,我想那一集的编剧一定是个Jimi的饭死
> >
> >
> > 关键词:思念
> > 音乐人:The Mamas And The Papas
> > 镜 头:雨中,阿甘在战壕里给珍妮写信。
> > 解 读:
> > 战争艰苦而残酷,可是不管走在哪里,阿甘都忘不了珍妮,当阿甘在雨中给珍
妮
>写信的时候,马上出现一个镜头:珍妮拿这吉他跟着两个嬉皮士坐车走了。她要去哪
>这时候不紧不慢的响起了The Mamas And The Papas乐队的《加州之梦/ California
>Dreamin》告诉了我们答案。我非常佩服导演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镜头的处理上非常有考
>究而且毫不拖泥带水,且在歌曲配合和画面的运用上简直达到了如火纯轻的地步。这
个
>镜头就是经典之一。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 > 妈妈爸爸乐队(The Mamas And The Papas),60年代享誉全球的加州民谣组
>合,堪称60年代中后期流行文化的代言人。他们音乐体现的都是自由的生活、自由的
演
>奏、自由的爱。乐队由John Phillips、Michelle Phillips、Cass Elliott和Denny
>Doherty四人组成。“爸爸妈妈”带给人们的是一系列华丽的电气化民谣作品:悦耳的
>旋律,动听的和声,听起来阳光灿烂却又包含忧郁 。乐队是那个年代的弄潮儿,而且
>有着令人羡慕的排行榜成绩。
> > 这首《California Dreamin》我想是小资一点儿的人应该都知道,看王家卫的
>《重庆森林》都记得吧,王菲正天抱着录音机开着大大的音量在小吃店扭来扭去就是
放
>的这首歌。
> >
> >
> > 关键词:痛苦
> > 音乐人:Buffalo SPringfield
> > 镜 头:阿甘和他的部队进入敌人的埋伏埋伏圈
> > 解 读:
> > 一个下雨天,阿甘他们和往常一样走在树林里,这时候,突然雨停了,这时候
放
>的歌曲是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的《不论真假/For What It’s Worth》,这首歌
>第一句歌词就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没错,就在雨停的一瞬间,枪声炮声响
彻
>四周,他们中了埋伏了。就在这场战斗中,丹中尉失去了双腿,而好友巴布则死在阿甘
的
>怀里,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想回家……这也是整部影片最伤感的情节之一。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 > 说道“水牛春田/Buffalo SPringfield”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Neil Young,出生于1945年11月12日的加拿大多伦多。他最早的战斗历史要追溯到五
十
>年代中期的Squires, 一支半职业化的乐队。1963年他随Squires乐队一起出现在加拿
>大民谣乐坛而开始了他的演唱生涯。1964年,他定居纽约,加入Mynah Birds乐队。不
>久后,因对Mynah Birds成绩感到不满,他和乐队贝司手Bruce Palmer共同前往洛杉矶
>寻求发展。在洛杉矶,他俩和Stephen Stills成立了被称为当时美国最好的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并取得成功。但乐队的成功导致了一系列危机开始让Neil Young感
>到厌烦,他于1968年4月退出乐队。
> > Neil Young是唯一可以和Bob Dylan相提并论的民摇艺人,从六十年代末一直
到
>今天,Neil Young从未停止过对摇滚乐的探索,从早期的rockabilly、布鲁斯一直到
硬
>摇滚。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民摇、乡摇。Neil Young大量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甚至
一
>些丝毫没有创作能力的grunge乐队都乐于自称源于他的影响。在Neil Young进入演绎
生
>涯第四个十年后的今天,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
> > Neil Young的音乐观念核心始终是强烈的独立意识。他近乎心甘情愿地否认期
>望、潮流以及所谓的趣味。他是个摇滚英雄,但绝不会向名誉和地位低头。他的歌曲
个
>性鲜明或带有浓烈的政治气息。他为自己民谣摇滚和歌手兼词曲作者身份而感到自豪
>同时又摒弃他们,不断超越着自己。然而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折衷主义者。他尽可
能
>地以音乐形式的发展作为自己创作的唯一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尝试,这个过程至今仍
在
>持续中。Neil Young什么时候追求什么样的音乐风格从来都是都是无关紧要的。任何
音
>乐都会因为他独特气质的介入而立刻身价倍增,任何一个有他参与的乐队都会成
>名——Buffalo Springfield、Crazy Horse、Crosby,Stills,Nash And Young。
> >
> > 这首《不论真假/For What It’s Worth》,就是当时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
大
>获成功的作品,它描述的是对日落大道上青年被警察镇压的抗议
> >
> > 关于Buffalo SPringfield这个名称其实是由两个城市名称组成:
> > 纽约州西部城市布法罗(Buffalo,New York)
> > 麻萨诸塞州Springfield城(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 >
> > 关键字:伤痛/天才
> > 音乐人:Jackie DeShannon
> > The Doors
> > 镜 头1:阿甘和丹中尉被送往战地医院,丹中尉埋怨阿甘就了他:“瞧瞧我现在
是
>什么样子。”阿甘却似懂非懂的说:无论如何,你还是丹中尉!
> > 镜 头2:一天阿甘被一个老兵邀请打乒乓球,随即一个天才乒乓球选手诞生了,
同
>时他的命运就被这小小的银球改变了
> > 解 读:
> > 我们知道,当阿甘在树林里要救丹中尉的时候,被丹中尉拒绝。上次说过,丹
中
>尉是整个电影里面唯一知道自己命运的人:要么像他的祖先一样战死沙场;要么带着
荣
>耀光荣退伍。然而都被阿甘破坏了。
> > 当阿甘和一群伤员在休息室里的时候,背景放的音乐是Jackie DeShannon的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现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爱》这首歌旋律优美
>看名字也像是情歌,但这首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而用在伤兵
满
>营的医院再合适不过:
> >
> >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爱?甜密的爱
> > 这是我们仅有的也使我们唯一的
> >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爱?甜密的爱
> > 不是只为少数人而是我们每一个
> >
> > 我们不需要另一座山峰
> > 现有的大山小丘足够我们攀登
> > 现有的海洋湖泊足够我们穿越
> >
> > 我们不需要另一片草场
> > 现有的麦田土地足够我们耕种
> > 现有的阳光月光足够我们沐浴
> > ……
> >
> > 阿甘自从打上乒乓球便一发不可收,没事儿就打,一个人打,对着墙打……乒乓球
改
>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他的军人生涯。而这十几秒钟的四个镜头却用了The Doors的
>三首歌的部分作为背景,他们分别是是:《hello I love you》《people are
>strange》、《break on through(to the other side)》
> >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蓝调歌手杰姬.狄香农(Jackie DeShannon)被认为是60年代最多才多艺的女
艺
>人之一。她于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肯塔基州的黑兹尔(Hazel, Kentucky)
> > 原名叫做Sharon Lee Myers,后来还用过 Sherry Lee, Jackie Dee,Jackie
>Shannon等等,直到15岁才以定下来最终的名字Jackie DeShannon。关于DeShannon这
个
>词按她的说法就是’from Shannon’,Shannon(香农)是爱尔兰的一个地名,小时候她
>就对爱尔兰民谣非常感兴趣。
> > 作为一个作曲家和民谣摇滚的先驱者,Jackie DeShannon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是
巨
>大的。她被看作是第一个成功的女性创作歌手,影响了60年代的许多艺人,如Carole
>King和Joni Mitchell,而且对70年代的女性“创作歌手”(singer/songwriters)的
>兴起铺平了道路,影响了后来的如Carly Simon, Laura Nyro, Jennifer Warnes,
and
>Christine McVie等等女艺人。而且她的创作才能在其他艺人那里也得到了公认,至今
>已经写了600多首歌曲,许多艺人和乐队都翻唱或改编过她的作品。她的著名的歌曲有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和 ’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
> > 有意思的是这首“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却是Burt
Bacharach
>(六七十年代著名的词曲作家)的作品,原来这首歌本是DIONNE唱的,可是DIONNE不
是
>那么喜欢所以改了原唱,却成了畅销单曲。
> >
> >
> > 提起“大门/The Doors”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大门》。但
遗
>憾的是,剧本的弱点使得扮演莫里森的沃尔·基尔默并没有表现出莫里森应有的,或
历
>史所要求的深度。斯通把莫里森表现为一个恶意的,自我放纵,自我毁灭的酒鬼。这
些
>固然是真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其机智的,吸引人的,聪慧的,富于艺术气质的
人。
>斯通所绘的莫里森的画相是丑陋而不公平的。“大门”的确有其阴暗的一面,但斯通
把
>它看得太过严肃,超出了吉姆曾经作过的。
> > 大门/The Doors成立于洛杉矶。1965年,在洛杉矶UCLA电影学院念书的Jim
>Morrison在那儿邂逅了训练有素的钢琴家Ray Manzarek。在威尼斯的海滩上Jim为Ray
吟
>唱了一首“MoonlightDrive”,两人当即萌发了组织乐队的念头。在吸收了鼓手John
>Densmore、吉他手Robby Krieger之后,乐队于1966年成军,他们为乐队取名为“大
>门”,这取自威廉·布莱克的诗——“一旦感知的大门变得纯净,人们将看到事物的
真
>实面目,无边无际”。同年签约Elektra唱片公司,1967年1月推出首张专辑《The
>Doors》,一曲“Light My Five”令他们迅速窜红,首张专辑也为他们赢得了第一个
百
>万销售纪录。他们音乐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Manzarek的电风琴和Morrison诗性、深
邃
>的嗓音,还有他那极度诗化的歌词。
> > 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对The Doors的音乐而言远不能说明什么。在各类文化开
始
>分流的60年代中后期,The Doors将一种来自地下的咄咄逼人的音乐带给了新一代年轻
>人,把激进的叛逆精神抛入流行文化。一位评论家说过,“The Doors是以The
Beatles
>和The Rolling Stones的终止点为起始的。”而为摇滚乐带来这一划时代突破的正是
>Jim Morrison。他在创造一连串的摇滚乐的瑰宝的同时也创造了个人神话。
> > 1971年在“大门”的最后集锦大碟推出后,Jim和他的嬉皮佳人Pamela一同前
往
>巴黎,7月3日,Jim在洗澡时死于心脏病突发,时年27岁。7月7日遗体在巴黎的拉雪兹
>公墓下葬。
> >
> > 需要注意的是,吉姆·莫里森与鲍勃·迪伦(Bob Dylan)同为美国人,同
处
>于一个时代,同作为诗人而出现在摇滚乐坛中,但他们的风格却相差甚迥。在鲍勃·
迪
>伦那里,由于其继承了民谣作为“正义之声”(Song of Justice)的抗议和社会批评
>传统,他的作品总是同时代和社会紧密相关,而他的大部分歌曲充满了典故和各种双
>关,比喻等的修辞手法。因而他的诗歌与音乐在六十年代中成为了各种风起云涌的青
年
>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精神圣歌。可以说,迪伦的成功得于他作品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如
他
>的经典《随风飘荡》还有我们在第二章提到的《沿着了望塔》
> >
> >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 >
> > “应该有办法逃出去,”小丑对小偷说,
> > “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
> > 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
> > 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 >
> > “没必要那么着急,”小偷慢悠悠地说到,
> > “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 > 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
> > 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
> >
> > 沿着了望塔,王子们正在四处张望
> > 女人们来来去去,还有许多赤脚的仆人
> >
> >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
> > 两个骑马的人渐渐走近,四周围狂风呼啸。
> >
> > 而在吉姆·莫里森那里,关注的却是心灵和永恒,他的诗是内向和自省的,他的诗
句
>精简、凝练,庄严而高贵,在一幅幅飘忽的意象中闪烁着丰繁的智性与灵魂的尊严。
吉
>姆·莫里森的诗歌似乎更多是承延了欧洲诗歌的传统。 如上一章我们提到的《灵魂厨
>房》,还有他的《突破到彼岸》。
> >
> > Soul Kitchen
> >
> > 时钟告诉我该打烊了
> > 我想我最好离开了
> > 但我真想整夜都留在这里
> > 爬行的汽车里塞满了眼睛
> > 街灯发出空旷的光芒
> > 你的大脑被麻木的惊异撞伤
> > 还有一处可去,还有一处可去
> >
> > 让我整夜睡在你的灵魂厨房
> > 在你温柔的炉火边温暖我的意识
> > 如果你赶我出去,我就得流浪
> > 蹒跚在霓虹闪烁的丛林
> >
> > 你的手指飞快地变成尖塔
> > 说着隐秘的语言
> > 我燃起另一支香烟
> > 开始学着忘记,学着忘记……
> >
> > 哦,时钟告诉我该打烊了
> > 我想我最好离开了
> > 但我真想留在这里
> > 整个晚上
> > ……
> > Break on through
> >
> > 昼夜交替,无穷无尽
> > 去奔跑,去躲藏
> > 突破到彼岸!
> >
> > 我们到处寻欢作乐
> > 追名逐利
> > 但你是否能够记起
> > 我们曾经哭泣的时刻
> > 突破到彼岸!
> > ……
> > The doors的歌曲当年在越南曾被士兵们广泛地弹唱,《阿甘正传》里面就我所知
道
>的一共引用了他们五首歌曲,可见The doors对当时和现在的美国人有着非常大的影
>响。
> >
> >
> > <三>相遇
> >
> > 关键字:英雄?
> > 音乐人:Simon & Garfunkel
> > Jefferson Airplane
> > 镜 头1:阿甘被军官告知他获得了勋章。在华盛顿总统约翰逊亲自为他颁奖,并
开
>玩笑的问他:能看看你的伤吗?阿甘毫不迟疑的亮出自己臀部——一个不大不小的伤
>疤。
> > 镜 头2:一天,阿甘一个人在街上乱逛,却误入一群参加反战集会的退伍兵当中
>当时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阿甘被请上台发言,然而一个意外却让阿甘和珍妮意外
相
>会——临走是主持人问了他名字,而珍妮恰巧在聚会的人群之中。就在众目睽睽下,
两
>人在林肯纪念馆前的水池里相拥。这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影片场景。
> > 解 读:
> > 迄今为止,美国人上一次的认真反思就是越战前后,60年代的动荡使美国人从
梦
>中惊醒,那时的美国人喜欢思考,喜欢问为什么。这种反思使得美国人更加清楚政府
在
>做什么,而他们在反对什么。这体现在许多影视作品里面,著名的包括:《野战排
>《战争启示录》等等。这次的《阿甘正传》虽然对越战的镜头描写并不多,但很清楚
的
>表明了导演的立场:对于严肃总统的授勋仪式,阿甘的大屁股显得如此的滑稽;而在
反
>战集会上,导演故意不让我们听到阿甘的讲话,虽然我们知道他讲的是什么,而把镜
头
>给了阿甘和珍妮的相会,那个在万人面前的拥抱——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
段
>画面真切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爱与和平”的主题。
> > 在总统颁奖给阿甘的时候,音乐响起的是Simon & Garfunkel的《Mrs.
Robinson
>/罗宾逊夫人》。而在阿甘被簇拥到了退伍兵的人群当中的时候,背景音乐则是
>Jefferson Airplane的《Volunteers/志愿兵》
> >
> > 看看街上发生了什么
> > 革命了,革命去
> > 这个时代腐朽了
> > 这个时代死去了
> > 这个时代没有了方向
> > 革命了,革命去
> > 谁要革你的命
> > 我们会,我们是谁
> > 我们是美国的志愿兵
> >
> >
> > 音乐人/乐队介绍:
> >
> > “Simon & Garfunkel/西蒙与加芬凯尔”是六十年代风靡世界的“民谣摇滚
>(Folk Rock)”组合,有两位幼年时的朋友Paul Simon/保罗.西蒙和Art
Garfunkel
>阿特.加芬凯尔组成。他们早在少年时期就以“Tom And Jerry”(猫和老鼠!?)作
为
>名称和作出过唱片,60年代在民谣摇滚的影响下又重新走到一起。唱诗班的和谐旋律
>明亮的木吉他和充满忧郁的和热望的歌词,使得他们在60年代创造了一系列大受欢迎
的
>歌曲和唱片。乐队由于始终停留在民谣摇滚干净光明的一面而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
诟
>病。但他们依然是60年代至今最受欢迎的乐队之一。乐队起初构建在基本的民谣摇滚
基
>础上,后又加入拉丁节奏和福音音乐的元素。Paul Simon在70年代单飞以后获得了巨
大
>的成功。
> >
> > 这里我想说一点,通常我们都会把The Sound Of Silence看作为《毕业生》的主题
>曲,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是这首《Mrs.Robinson》,因为片中女主角的母亲,就叫
做
>Mrs.Robinson。根据BMI(美国广播音乐公司)统计这首歌在美国的电台播放次数超过
>600万次,排在播放次数最多的歌曲第七名。还记得这句经典台词吗:
>’Mrs.Robinson,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aren’’t you?’(罗宾森太太,你正在
挑
>逗我吧?)而在《毕业生》这部影片中这段音乐出现在男主角驾着跑车赶往女孩婚礼的
>路上,两把吉他配合着跑车引擎的轰鸣表现着男主人公纷乱而急切的心绪。
> >
> >
> > “Jefferson Airplane/杰弗逊飞艇”是旧金山最早为全美国熟知的迷幻摇
滚
>乐队,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乐队由创作歌手Marty Balin成立于1965年夏,1966年乐
>队在RCA旗下发行《Takes Off》,在商业上小有收获。1967年2月,乐队参加了金门公
>园的海特阿伯莱音乐会,引起轰动,被传媒当成一个神圣文化潮流的领袖。乐队得到
了
>唱片公司的重视,得以录制下一张专辑《Surrealistic Pillow》。这时的乐队阵容是
>:歌手Marty Balin、吉他手/歌手Paul Kantner、吉他手/歌手Jorma Kaukonen、鼓手
>Spencer Dryden、贝司手Jack Casady、女歌手Grace Slick。《Surrealistic
>Pillow》是乐队推出的最重要的一张唱片,它为旧金山乐派开辟了第一片天空,被称
为
>“旧金山迷幻摇滚出师表”。它充分开发了乐器演奏的无限可能性,并以此激发了超
出
>日常经验的想象力。随后乐队在1967年发行了商业成绩稍差但更具实验性和艺术感
>《After Bathing at Baxter》之后乐队高歌猛进,1968年的《Crown of Creation》
是
>乐队的另一张金唱片,它代表了乐队最优美和谐的一面。1969年的金唱片
>《Volunteers》则是乐队摇滚风格的集中体现,并在当时被许多政治理想的破灭者引
>用。此时Dryden因与Balin发生争执而离开乐队,而Balin在1971初又离开了乐队,使
乐
>队走向分裂。
> > 在其后的时间中,乐队经历了极为频繁的人员变动,只有Kantner一人始终留
在
>乐队中。乐队在七十年代末开始向硬摇滚方向演化,1989年,乐队重组,发行了几张
唱
>片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号召力。
> >
> >
> >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