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部电影《八佰》在各大影院放映,影片中中国军人拼死抵抗日寇侵略的情景让无数国人为之热血沸腾,甚至是热泪盈眶,战争的惨烈让人心生敬仰的同时又心如刀割。伴随着热血沸腾的场面,我们的视线再一次穿过历史的尘埃望向80多年前那段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战争岁月。《八佰》讲述的是淞沪会战后期,为掩护大部队撤...…
前段时间一部电影《八佰》在各大影院放映,影片中中国军人拼死抵抗日寇侵略的情景让无数国人为之热血沸腾,甚至是热泪盈眶,战争的惨烈让人心生敬仰的同时又心如刀割。伴随着热血沸腾的场面,我们的视线再一次穿过历史的尘埃望向80多年前那段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战争岁月。《八佰》讲述的是淞沪会战后期,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率领八百人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说是八佰壮士实则只有四百多人,但是这场战斗影响却非常深远,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这场战斗是中国国民政府整个抗日战争的缩影,影片中不时响起的画外音:顾维钧率领代表团到达布鲁塞尔,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当时中国抗战的国际形势,以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政府的整体抗战思路:苦撑待变,寻求国际友邦援助。
1
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开始,一年前的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面抗战。虽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但是中日双方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战争。日本制订的战略是逐步蚕食中国,先占领东北,然后逐步向华北渗透,等到时机成熟后占领华北,再向南推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在东侧进攻平津,西侧侵入山西,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直指武汉,切断国民政府沿长江向西转移的路线,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民政府和其下属的数百万大军就会被包围在东南沿海,没有任何退路。此外,蒋介石一直希望国际社会调停,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援。因为当时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处于下风,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更是差距悬殊,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生产总产值60亿元,中国13.6亿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大口径火炮744门,这些现代化装备中国均无能力生产。在海军方面的差距更是明显,日本位列英美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海军强国,而中国只有66艘落后的舰艇。可以说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而日本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蒋介石希望国际调停,寻求英美等国家的支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蒋介石认为日本占领东北,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没有全力制止,是因为东北不是英美等国家的势力范围,没有触碰到他们的利益,而上海则不同,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欧美列强在上海的利益盘根错节,如果日军进攻上海肯定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强烈干涉。而且从战略战术上来讲,如果放到平原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中国军队的主力肯定会被具有机械化优势的日军碾压,而上海高楼众多,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内与日军打巷战,日军的重武器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而且上海外围的水网地形,也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长驱直入。如此以来就能将日军从北向南攻击的战略改为从东向西攻击,而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如此一来就算上海战败,中国军队退守西南,还有可以东山再起的大后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蒋介石提前进行相关部署,调任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并抽调正规军填充到上海的保安团,准备在上海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而决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起国际关注,寻求欧美等国家的支援。
2
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淞沪狭小的地域内激战了整整三个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据有关统计,当时中国国民政府拥有军队不超过190万人,去掉一些连枪都没有的杂牌军和吃空饷的军队,能上前线的部队约有100万人,此次战役蒋介石从全国各地区调集军队共148个师和62个旅共70多万人,占全国能上前线的所有军队的70%以上,不但如此,蒋介石将自己最精锐的嫡系部队全部派到了淞沪前线,其中包括87师、88师、36师3个德械师,当时国民政府的德械师有6个,但真正装备到位的只有这3个师,全部送到了淞沪战场,不但如此在战争后期就连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财政部税警总团等特殊部队也被拉上了战场,应该说蒋介石是决心要打赢这场战役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为代表的各地方军见蒋介石决心与日本一战,也纷纷将部队派往上海,就连远在四川的刘湘也积极响应,数十万身穿蓑衣、脚踏草鞋、后背大刀的川军走出四川,开赴抗日前线。在抗日大旗的号召下几年前还战争不断的各方势力迅速凝聚在一起,与日军决一死战。开赴淞沪前线的军队士气也是无比高涨,西安事变后,宋希濂率领的36师原本在西安附近部署,准备“剿匪平叛”,接到调令开赴抗日前线,很多战士忍不住热泪盈眶,打了十多年的内战,今天终于要去打日本人了,他们经过的地方,当地百姓自发组织前往车站慰问欢送。从关外来到西北的东北的东北军更是主动请战,很多部队从军长到士兵都写下了遗书,决心战死沙场。非但如此,听说要与日本殊死一战,全国各地百姓纷纷捐钱捐物,作为上海最大青帮头目的杜月笙不但捐钱购买救护车、药品等物资援助中国军队,还组织自己门下弟子一万人成立别动队,直接参加战斗。可以说在打了多年的内战后,淞沪会战将全国人民的士气充分调动了起来,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战争真打起来,其惨烈程度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时候中国军队一个师的兵力投入战斗几个小时就打光了,就连蒋介石最精锐的3个德械师5天就打光了,在罗店国军159师、160师全部阵亡,18军61师因伤亡惨重直接被缩编为一个团,东北军67军更是从军长到底层官兵两万多人全部牺牲。中国投入军队70万人,日方投入军队28万人,中国军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中国军人的作战不可为不英勇,到处都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但巨大的武器装备差距让中国军队的血肉之躯经常暴露在日军的飞机大炮之下。最后的伤亡情况却是中国伤亡27万人,日方伤亡5万人,中日伤亡比为5:1,整个战争中中日兵力对比是80万对20万,伤亡比例却是5:1。每天巨大的伤亡让国民政府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就是在这情况下,蒋介石依然要求至少抵抗3个月。之所以要抵抗三个月是因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曾狂妄的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坚持三个月既是为了打击日本法西斯分子的气焰,鼓舞全国抗日士气,也是为了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来几艘军舰就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几千人从塘沽登陆就能吓得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从北京逃往西安,欧美等国普遍质疑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能力,他们认为中国仍然是那个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但是淞沪一战,很多外国人亲眼目睹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他们从那些为了国家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身上,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希望。
可以说,经过三个月的殊死抵抗,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后,蒋介石部分实现了他制定的一些目标。首先是打乱了日本逐步蚕食中国的战略企图,将战火从华北引到了全国,战略上从被动变为主动;其次,淞沪会战改变了之前军阀混战的局面,将各方势力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从此四万万同胞在抗日大旗的指挥下共赴国难;再者,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国民政府将东南的工厂紧急拆迁,顺着长江向西迁移,将原本就非常薄弱的工业基础保留了下来,为建设大后方打下了基础。虽然淞沪会战实现了部分战略目标,但为了坚持3个月,后果也是极其惨重的。1938年11月12日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后,对中国军队实施侧后迂回,此时中国军队已经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已经不能有序后撤,混乱中造成了数十万军队的大溃败,日军乘势追击,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其伤亡数量甚至超过了三个月正面战场的人数。本来国民政府在南京和上海之间修筑一条坚固的防线,就是被称为“中国兴登堡防线”的江南国防工事,用于保卫南京,由于淞沪战线的溃败,这条防线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被日军占领,这也导致了南京的迅速沦陷。再者就是淞沪会战的惨痛伤亡挫伤了汪精卫等部分国民政府高层的抗日信心,他们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取胜的希望,与其付出惨痛代价后战败投降,不如及早向日本妥协,几年后汪精卫成立伪政府,当上了人人痛骂的卖国贼。
淞沪会战发起的初衷是为了引起国际关注,争取国际社会的调停,最终的大溃败也是因为蒋介石坚持三个月的命令。但蒋介石没有等到国际社会的调和,只能向西撤到陪都重庆,中国抗战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
3
淞沪会战后,蒋介石不但没有等来欧美国家的调停和支援,就连一向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德国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转向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前,对中国援助最大的国家是德国。一战德国战败,不但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更是割地赔款,这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处境颇为相似,两个国家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但更重要的是德国和中国之间互有所需,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工业,亟需大量的稀有矿产,而中国虽然工业基础薄弱,却正好有着大量的稀有矿产资源。于是德国从中过进口铬镍等矿产,中国从德国进口武器,两国各取所需。1934年中德签订《中德易货协定》,国民政府从德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不但如此,德国还派出军事顾问团来华,帮助训练军队。蒋介石最初的设想是全面抗战爆发前装备60个德械师抵抗日本机械化部队的进攻。由于全面抗战的提前爆发,至淞沪会前只完成了6个德械师的装备,其中还有3个师没有完全装备到位。淞沪抗战爆发后,德国仍在援助中国,淞沪前线的中国军队中就有德国顾问的身影。但是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处于整体战略的需要,希特勒在中国与日本之间选择了日本,在日本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德国国防部于1938年6月开始禁止向中国出售武器,7月全体德国顾问返回德国,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签订,德国与中国的交往全部停止,而且还成了作战的双方。早在1937年德国援助中国时,苏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加大援助中国的力度,以达到让中国拖住日本,使之无力北上侵犯苏联的目的。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大量武器,并开通了从新疆入境,经哈密到兰州的贸易通道,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尤其是1940年滇越铁路中断后,这条运输线成为中国唯一一条与国际相连的陆上通道。据统计,苏联通过这条通道援助中国飞机1200架,火炮1317门,坦克82辆,机枪14025挺,除此以外还派来5000多名军事顾问。可以说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阶段,苏联的援助是中国抗战的强心剂,对中国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1年底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顾不暇,逐渐停止了对华援助。就在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时刻,蒋介石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太平洋突然传来了一阵爆炸声,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袭美国驻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据说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但蒋介石长舒了一口气,就连远在英国的丘吉尔也是喜上眉梢,重庆更是有人放鞭炮庆祝。淞沪会战后熬过了最艰难的4年,国际形势终于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蒋介石用事实证明了苦撑待变的战略的正确性。从此中国抗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4
日本偷袭珍珠港绝不是一时的冲动。1940年美国开始对日本实施禁运,这对于资源严重缺乏的日本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为了掠夺战争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日本决定进攻东南亚,而当时的菲律宾等国家是美国的殖民地,进攻东南亚势必引起美国的军事干涉,况且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就驻扎在珍珠港,对日本进行牵制,因此要想进攻东南亚只能先拔除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这个眼中钉。而且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占领东北等战争的胜利也让日本的野心开始膨胀,觉得自己有能力与美国一战。正式基于以上考虑,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实施“南方作”战计划,进攻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并且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几乎控制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在日本凌厉的攻势下,菲律宾和新加坡数万英美国军队成了俘虏,美国驻菲律宾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不得不孤身一人逃往澳大利亚。日本初步实现了自己制定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一时风光无二,让欧美等西方列强刮目相看,南亚等国家更是闻之色变,不敢正面与之抗衡。日本在东南亚的胜利不但改变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看法,也改变对中国军队的看法。虽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和4年的艰苦抵抗,中国军人用不畏牺牲、顽强抵抗的精神改变了西方一些国家的看法,但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一击即溃的印象在西方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中国能抵抗日本的进攻不是因为中国军队顽强,而是因为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也不行,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但西方人眼中,日本人也是东亚病夫,其军队战斗力与西方列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太平洋战争彻底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看法,作为当时世界霸主的英国和一号强国的美国竟然在日本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这让西方列强大跌眼镜,真正认识到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之强,同时也对中国军队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国家和人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晚清政府了。这为中国日后位列四强之一,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虽然这是蒋介石期盼已久的,但是中国抗战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因为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失去了制海权,同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损失殆尽,有点自顾不暇,而且美国遵循的是先欧洲后亚洲的军事战略,因此不可能对中国进行直接的军事援助,但是对中国的援助规模却大规模提高。1941年之前美国一共才援助中国1.7亿美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华贷款达到5亿美元,并与国民政府签订了8.7亿美元的中美租借协定,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技术人员和技术设备。要知道在抗战最艰难的1942到1943年,中国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到不足1亿美元,财政一直处于赤字状态,靠发行公债以及华侨捐助度日。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中国的处境会更为艰难,很可能撑不到二战结束。在武器装备方面,中国军队也是焕然一新,到抗战后期,蒋介石很多嫡系军队都是全套的美械装备,比日本军队的装备还要先进,这与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军队装备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将一部分精锐部队调往南太平洋进攻菲律宾等国家,虽然日本在中国境内的总兵力并没有减少,但军队的战斗力与抗战初期远远不能相比,这也减轻了中国抗战的压力。可以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其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后,中国抗战的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是中国抗战取得全面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蒋介石制订的苦撑待变的战略取得了预期效果。随着开罗会议的召开,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等巨头坐在一起,不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就连蒋介石个人的威望也达到了最高峰。
5
1945年8月,中国全面抗战爆发8年后,在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后,中国终于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外来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这场胜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离不开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同样也离不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大力支持,从某种程度来说抗战的胜利也证明了蒋介石当初制订的苦撑待变的战略是基本正确的。不但如此,此战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一是抗战胜利后中国不但收回了日本“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后占领的中国领土及1931年占领的东北,而且还收回了已经被日本占领50年的台湾及澎湖列岛。要知道不要说甲午战争后就割给日本的台湾,就连1931年被日本占领的东北是否属于中国当时在国际上也有很多争论,就连中国的盟友美国早在1940年就已经承认了满洲国,所以说如果不是中国取得全面抗战的胜利,这些领土是不可能全部收回的。举个例子,曾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大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土耳其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面积550万平方公里,但是在各国列强的吞噬下最后只剩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丧失了85%以上的领土。所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虽然在列强的欺凌下也丧失了很多领土,但也保留下了绝大多数的领土,已经非常难得了。当然这主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但是如果中国没有选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也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一直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当然要与英美等国家联盟,但是如果将时间拉回到1940年还真不是这样,当时德国还没有与日本结盟,极力地拉拢中国,由于从30年代起中国就与德国联系密切,所以国民党内的一些高级将领也建议与德国联手,最后是蒋介石下决心与英美站在一条战线,试想如果当时中国与德国结盟,成为战败国,那么二战后的中国将会是完全另外一种情况,也就根本不可能收回被日本占领的领土了。
二是废除了鸦片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为了得到欧美列强的认可,宣布承认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到与英美等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后局面才发生了变化。1942年10月10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不平等条约,同日英国也发表声明废除英国在华享受的治外法权,除香港和九龙外英国政府基本放弃了在中国享有的特权;随后中国又与比利时、挪威、加拿大、瑞典、法国、葡萄牙等国相继签订类似的条约。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作为战败国,中国不仅废除了与其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还没收了日本和意大利在中国的全部国有资产。可以说这些条约的解除,不但甩脱了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强加在中国脖子上的枷锁,也标志着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承认。
三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鸦片战争后,曾经以丝绸闻名世界、以富有享誉全球的天堂上国一夜之间跌落神坛,从人人敬畏的东方雄狮变成了人人欺之的东亚病夫,欧洲列强派出几千人几艘战舰就能逼得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谁来了都能啃上一口。当时不但中国,整个亚洲国家在国际上地位都不高,甲午战争日本战胜满清,全歼北洋水师,欧美列强也没认为日本厉害,而是认为中国太弱了,日本国际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战胜了属于欧洲列强之列的沙皇俄国之后。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把满清帝王赶下台,成立了国民政府,原以为只要政治形态相同就能与欧美列强站到同一队列,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可。但这一想法过于天真了,当你自身不够强大时是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到淞沪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上海打出了与晚清时完全不一样的精神,欧美各国对中国的看法才有了些许改变,但也并没有认为中国能战胜日本。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需要中国拖住日本的主力部队,中国不但也做到了,并且还在缅甸解救了被包围的数万英军,中国在英美心中的地位才有了真正的提高。后来蒋介石代表中国参加开罗会议,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平起平坐,中国的社会地位才真正得到了西方社会的认可,这不是英美列强的施舍,而是中国军民通过顽强的奋战和重大的伤亡换来的。从被西方国家肆意蹂躏到二战后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战胜利将中国的地位提高了整整一大截。
四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华大地上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满清的统治者就像一个大地主,他们把全国的老百姓当成创造财富的工具,土地和老百姓都是他们的个人财产。老百姓也不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就像给地主扛活的长工,辛勤劳作不是为了给国家创造财富,只是为了交完租后剩口养活自己的粮食。当八国联军从塘沽登陆进攻北京的时候,沿途都有老百姓帮着他们运输炮弹物资,因为老百姓觉得这些人是去打皇帝,跟自己没有关系,所以只要这些人给钱,他们就会帮着这些人干活。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当时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国人逐渐有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还非常片面,孙中山开始的口号也只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强调汉人才是一家人,要把满清这个外来户赶出去。后来国民党推翻了满清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国民政府,1926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还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国民政府内部却是派别林立,各种利益错综复杂,经常是为了自身利益兵戎相见,从1926年到137年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打了数十次,1930年的中原大战更是伤及数百万人。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国民政府内的派系之争还在继续。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决定在上海与日军决一死战,全国人民才被真正被团结到一起,爱国主义成为当时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地方军阀终于开始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就像四川的刘湘,之前与蒋介石势同水火,南京政府的势力根本无法进入巴蜀。抗战爆发后,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刘湘不但允许南京国民政府的势力进入四川,而且主动带领自己的军队出川,奔赴抗日前线,这与之前的表现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其他各方势力也是纷纷放下个人利益的事,共赴国难。可以说抗日战争,不但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还将落后贫瘠的中国凝聚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这也是抗战胜利后很多人坚决反对打内战的原因。
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完成了一次质变,中华民族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后终于从泥潭中挣扎着站了起来,虽然有些踉跄,但已不再是趴在地上任人欺辱了。到1953年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打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中国终于可以在列强面前挺直腰杆说话了。
6
虽然在1900年(也有人说1905年),美国的GDP就超过了世界霸主英国,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但经济第一并不代表着你就是世界霸主,在二战之前,人们说到世界金融中心首先想到的是伦敦,说到世界强国首先想到的是英法。此时的美国就像一个暴发户,虽然手中有很多钱,但还没有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秩序的领导者,真正的领导权还是掌握在英、法这两个老牌资本殖民主义者手中。除了美国、英国和法国,当时世界上还有几个国家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首先是德国,一战后经过短暂的萎靡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1933、1934、1935三年,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0%,国民的失业率从三年前的30%以上降到了零,这在当时全世界还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情况下简直就是个奇迹,此外德国还修建了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军事力量也突飞猛进,在欧洲逐渐成为仅次于英法的强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的苏联也发展迅猛,凭借着广袤的国土资源和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猛,从1926年到苏德战争爆发前1940年的14年间,苏联的工业发展增长了10.7倍,其中重工业更是增长了18倍,仅用了14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在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加持下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突飞猛进,成为让欧洲各国都害怕的洪水猛兽。通过甲午战争获得大量赔款的日本也发展迅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是成为仅次于英美的海军强国,称霸整个东亚。如果对二战爆发前的世界强国进行一次综合排名的话,排在第一档的肯定是英国和法国,排在第二档的是德国和苏联,排在第三档的是日本,美国则排在第一档和第二档之间,对第一档次的国家发起了强力挑战,但暂时还不能取代英法。至于当时的中国则根本不在世界强国的讨论范围之内。
但是二战打完之后,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德国和日本被打趴下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英国和法国虽然是胜利一方,但也被打残了,英国还从世界霸主的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了二流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国内在二战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质疑丘吉尔的抵抗政策是否正确,他们认为如果英国当时选择与希特勒耦合,而不是战斗到底,也许还能保住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当然这只是一些人的臆想,但是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当仁不让的成了世界老大,成为世界新秩序的制定者和领导者,而且美国登上霸主的宝座无比顺利,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经过激烈的争夺战,因为二战结束后英国与美国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美国都碾压英国,在巨大的国力差距面前,英国只能甘拜下风。然后是苏联,苏联虽然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是通过二战将自己的势力快速渗透到了东欧各国,并缔造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和美国一争高下,如果没有二战的胜利,苏联根本不能在短期内做到这一点。与苏联一样的还有中国,中国虽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也得到了巨大回报,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争取到了民族独立,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在国际上也开始登上了舞台的中央。因此,综合分析二战几个主要战胜国的得失,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以最小的损失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苏联和中国其次,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英法最差,既付出了惨重代价,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即使获得了胜利也只能算是惨胜。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