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雾看花:电影《第四十一》观后感 廖康 文革中曾读过批判苏联电影《第四十一》的文章,无非就是指责影片夸大爱情的作用,突显红军女兵的软弱,美化白军军官,等等。那时我看不到电影,只是读了影片简介和那些文章,觉得批判得有理。文革后多次见到人们提起这个电影,尽是为它翻案的论点,先前说的缺点都成了...…
除雾看花:电影《第四十一》观后感
廖康
文革中曾读过批判苏联电影《第四十一》的文章,无非就是指责影片夸大爱情的作用,突显红军女兵的软弱,美化白军军官,等等。那时我看不到电影,只是读了影片简介和那些文章,觉得批判得有理。文革后多次见到人们提起这个电影,尽是为它翻案的论点,先前说的缺点都成了优点。我的观念早已改变,自然也就认同了翻案的论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政治性的,似乎不值得为此而去看一遍电影。今天一个偶然机会让我看了这个电影,才知道其价值在于它的艺术性,一个个简洁的镜头,从头至尾,都美得让人过目难忘。影片的主题可以说打了个擦边球,让苏联的检查机构和西方的评审委员各自见仁见智,既赢得莫斯科电影节1956年度的最佳故事片,又赢得爱丁堡和嘎纳电影节1957年度的特别奖。
这个故事发生在大漠、荒原、大海、孤岛上,背景极其简洁。然而,也不应把影片的美仅仅归于情节简单。早在50年代就把沙漠和荒原拍得那么壮丽:那曲线、那色彩,金灿灿的沙子和白皑皑的盐碱;只有独具慧眼者才能在那寸草不生的地方看到美,只有大艺术家才能把那种美再现于观众眼前。苏联走在了好莱坞前面,而且直到今天,也没有哪部美国电影自始至终不断展现这种简洁而毫不单调的美:逶迤的驼队、梦中的向日葵、斜插天际的一桅风帆、歪靠舵把的帅哥中尉、仿佛飘在海上的小岛、来自天边的一叶孤舟……这种让人叹为观止的美,我相信,打动了所有看电影的人。无论是坚定的苏维埃革命家,还是对立的资产阶级评论家都不可能视而不见。当然,在网络上看这影片就欣赏不到它的成就了。至少,要看DVD才不会损失太多颜色和清晰度,才能看到中尉像海一样蓝的眼睛,才能懂得玛柳特卡为什么会被他迷住。
男主角的英俊是刻在脸上,散落在金发碧眼中的;他的帅气是漫不经心,从修长瘦健的身体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女主角具有一种纯朴的乡村女子的健美,还夹杂着英勇豪迈,因而中尉很恰当地称她为亚马逊女武士——那是读过荷马史诗的人才会想到的比喻。中尉出身贵族,上过大学。困到孤岛上后,他自然而然地想到鲁宾逊的故事,并在玛柳特卡的央求下,作了生动的讲述。毫无疑问,玛柳特卡必然会为他倾倒。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看到玛柳特卡向往写诗。虽然她的诗仅仅是政治口号,但是她对文字音韵的热爱是天然的。我们也看到她公然欣赏中尉的俊美。这大概是革命后平等意识的自然表现。美,本来就应该是两性互相欣赏的。其实在动物中,雄性往往比雌性更美,而且是雄性通过美来吸引雌性。然而,在人类社会中,因男女不平等,因女人依靠男人,导致女人更注重打扮,用美来吸引并取悦男人。革命的新女性主张男女平等,女人要注重的和男人一样,不仅是外表的美。女人也和男人一样,可以公然欣赏异性美。果然,她爱上了这个蓝眼睛、有文化的中尉,变成了自己俘虏的俘虏。
其实,一对俊男美女在孤岛上,远离战争,远离政治,他们相爱是自然的,必然的。观众看到的虽然是玛柳特卡陷入情网,但中尉的改变也许更彻底。他不仅爱上了玛柳特卡,而且对没完没了的战争厌倦了。他渴望宁静的生活,甚至说宁愿永远住在这孤岛上。但是人毕竟是社会动物,难以离群索居,当营救的船只来到时,他们俩都很兴奋。然而,当中尉奔向自己人——白军——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电影结束的镜头是玛柳特卡抱着中尉的尸体痛哭。无疑,这表现了她的软弱,但是她毕竟完成了任务,没有让中尉把机密情报通告白军。红军还是胜利了,革命教育还是成功了,哭一哭就哭一哭吧。因此,影片通过了检查。当然,在极左派看来,这种软弱是不应该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并引人抆泪的。亲不亲,阶级分。红军战士与白军军官相爱也不应该宣扬,不应该上电影。幸好当年苏联不像我们在文革中那么极左,没有把这个电影扼杀在摇篮中。真要批判,这电影还有一处也不恰当:它竟然表现红军抢夺老百姓的骆驼,人家百般哀求才给留下几头。我相信,这很真实,也因此而佩服苏联,人家还是比我们诚实。记得我们班同学和导演滕文骥座谈电影《啊!摇篮》时,他说:老红军回忆,当年可是抓民夫,用枪逼着他们挑摇篮送孩子的。尽管那样做违反了纪律,但毕竟完成了任务,没有受处分。谢晋可没敢在电影中表现这一实情。
现在看来,《第四十一》的确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典型作品;能够逃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审查,实属万幸。虽然电影并没有夸大爱情的作用,没有突显红军女兵的软弱,也没有美化白军军官,但它表现的是一个与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更加格格不入的主题——爱情被政治扼杀。那对俊男美女并没有私仇,是政治才让玛柳特卡成为曾经击毙过40个敌人的狙击手,是政治才让中尉成为她的战俘,是政治才让他们有所分歧,是政治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在远离尘嚣的孤岛上,中尉和狙击手还原为俊男美女,自然相爱。而当小船载着白军来临时,也把政治分歧载来了,遂造成悲剧。
在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西方,观众和影评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这种故事从古至今在各国都发生过,与相爱和可能得到幸福的主人公对立的强大势力也许是命运,也许是世仇,也许是国家利益,也许是文化差别。这个影片在西方人看来有一定特色,对立面是阶级斗争。影片并没有着意描绘两个阶级谁对谁错,红军抢了老百姓的骆驼,白军也烧了老百姓的帐篷。双方都各有各的道理和必需,也可以说双方都不善,都有错,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一样。这个电影因而不是宣传,而是艺术,它让观众看到,一对俊美的年轻人本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却被阶级斗争毁掉了,被政治分歧毁掉了。当我们对政治理想的狂热过去以后,当意识形态的迷雾消散以后,回想当年那些政治斗争,令人感叹不已。那些斗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两家的世仇并没有本质差别,也同样荒唐无义。《第四十一》让观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看到这残酷的真相。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