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剧情

《南京!南京!》,但愿不是发“战争财”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15 16:28:02 【kenbest】

4月24日晚在电影院看了场《南京!南京!》。有些失望,不如期待的高。    出影院后,正豪雨如注。    没怎么回想电影,倒是检讨了几下自己:    为什么对别人叫好的东西总是失望?    是不是自己脑袋有病?    是不是自己太苛责了?    检讨了...…

   4月24日晚在电影院看了场《南京!南京!》。有些失望,不如期待的高。

   出影院后,正豪雨如注。

   没怎么回想电影,倒是检讨了几下自己:

   为什么对别人叫好的东西总是失望?

   是不是自己脑袋有病?

   是不是自己太苛责了?

   检讨了几下,决定认为这是事实。不准备去说《南京》——这样可以让自己显得“包容”些,“正常”些。

   “正常”了两天,还是憋不住——如果看的是商业片也就算了,虽然《南京》也是商业片,但谁叫他“商业”得那么“认真”?

   一般认真的东西自己都想认真地说两句。

   一年前,从网上知道陆川要拍《南京!南京!》,坦白说,这个电影名绝对震撼,无可挑剔,光影名就可算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翘楚。

   很是期待!

   浮生难进影院,看的多是影碟。这次很郑重地去了趟影院。

  观众火爆,买票需排队。

   进去得一个小时后。

   时间难熬,便把一溜海报看了圈,重点看《南京》宣传,没看出子丑寅卯,一些浮泛的广告语,显空洞。心里寻思,陆川故意制造悬念,想让观众看完后,彻底雷倒。

   陆续进场,有手捧大杯饮料的,有怀抱爆米花的;有时尚靓女,有嶙峋老翁;有拖家带口,有情侣双双。成分比较复杂。

   ——看来陆川这次是老少通吃!

   电影开始了。

   很认真地看。

   终于看完!

   观看途中,一个四岁小儿突然嚎啕大哭,观众很不满,迷蒙灰色中,一片不耐烦。小儿越哭越响,家长猛抽之。观众愈烦躁,嚷:抱走!抱走!

   座前一男子,业务很忙,手机铃声多次响彻。男子很敬业,微压声音打着电话,似乎在谈业务,更多时候是发短信。手机貌似豪华,屏贼宽,光贼亮,灰暗之中,如太阳般刺眼。害得自己总要眯着眼睛看电影。电影三分之二处,男子点燃一支烟,百无禁忌抽起来。

   言归正传。

   看完电影后,才发现,陆川不是不想把海报“制造”得煽情一点,而是他确实不知道怎样“制造”——电影摆在那里,再怎么“提炼”,就那点东西;或者说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什么都没表达出来!所以反映在海报上就是语义含混,空洞无物。此外,观众也没有被“雷倒”,稀松平常地散了场,一脸的无表情。

   据说《南京》出彩处之一是视角独特,中国士兵“刘烨”是一条线,日本士兵角川是一条线。选择中国士兵没错,只是这线断得太早,电影不到一半就散了——如果陆川刻意这样安排,只能说这是一条辅线。日本士兵角川倒是贯穿始终,算是主线,问题是,这样的安排冒有极大的风险:一场屠杀三十万人的战争,不管入侵者怎样自圆其说,不管后来者怎样呼唤“新思维”,但侵略是事实,屠杀是事实。而选择一个侵略者的视角,就算这个侵略者再善良,再有良知,再有人性,但那代表的不了侵略和屠杀的本质,只能说是个别,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不是说日本士兵不能没有人性,但在侵略已成事实,屠杀已成事实面前,这点可怜的、微不足道的、所谓的 “人性”根本不值得无限放大、渲染——而这时恰恰需要渲染的是“兽性”和屠杀本身!侵略与屠杀的本质就是人性的湮灭,而人性湮灭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践踏与杀戮。所以角川这样一种身份的角色是不能成为屠杀“视角”的(成为一场中性战争的视角也许说得过去),因为他不具有代表性。相反,如果选择一个残暴日本士兵的视角,反而更真实,更具代表性,艺术效果会更震撼——不是有“百人斩”吗?不是有日本士兵的“战地日记”吗——它会告诉观众,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的真实!这就是人性的部分真实(即兽性)!战争没有那么多虚假的“温情”,特别是侵略战争!唯有这种血淋淋的真实,才更能让人反思战争本身。陆川这种角色安排的错位,只能说他把错了侵略与屠杀的“脉”,是文人臆想和书生意气;说得不好听,就是妇人之见。

   此外,陆川的《南京》过于“温情”和“客观”,感觉着了日本人的道——未必陆川幻想过电影要在日本发行不成?在30万亡灵面前,侵略者任何一丝半毫的“温情”都显得可笑幼稚,哪怕这种“温情”是真实的,存在的。因为在大屠杀面前,侩子手的任何“温情”都是苍白的。战争是战争,反思是反思,唯有战争的残酷,屠杀的血腥,人类才能深刻反省战争本身,才会克制兽性,呼唤人性。而日本士兵角川穿杂其间不伦不类,不仅电影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角川作为真实的日本士兵和艺术角色,都是尴尬的——也就是说,这个人物设置是失败的——而他却是主角!角川参与了屠杀,虽然陆川把他安排成“失手”杀人,但他还是杀人了;让人不可理解的是,陆川硬是要把角川往“好人”身上靠,例如他的第一次性经历,他对慰安妇的同情与依恋,他在屠杀过程中惊恐的眼神,他在战争中的无所适从,他杀死“高圆圆”以及他的自杀——如果这些作为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或者说电影拍的是《侵华老兵——角川正传》,可能还说得过去;问题是,电影的全部就是“大屠杀”!在1937年12月的语境中,三十万亡灵没有心情去领会这些侵略者的“人性”真实,也没必要去领会!此时角川的“人性”对电影来说,就是“杂质”,既然是杂质,就要把他过滤掉,因为这些东西搅和在一起,会大大降低电影的震撼性。

   毋庸置疑,这部电影倾注了陆川的心血,他想表现他的战争观,历史观,以及对这场屠杀的铭记与反思。我丝毫不怀疑陆川对这场屠杀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真诚和人性真诚,也试图去努力解读这部电影,但感觉陆川想说的东西太多,可都没有说透彻,很多地方矛盾重重:例如角川的“人性”与惨绝人寰的屠杀,两者的捏合很是生硬。例如日本士兵平时的生活细节渲染,让人感觉他们在战争之外也是“人”——难道陆川是要我们淡化仇恨吗?淡化仇恨没有错,但前提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都要记住历史。还有中国士兵的反抗,这正好落入了日本人的口实:正因为中国士兵的疯狂反抗,我们才大屠杀的!而不说中国士兵拼命抵抗,似乎又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希望。“范伟”一家子的经历好像是电影的另一条主线,但他们在整个战争中的身份定位,具有代表性吗?拉贝处境的尴尬是真,但他救了20多万中国人,试想想,庞大的国民政府对自己的子民不能提供保护,一个外国人凭一己之力救出这么多人,不值得我们尊敬吗?电影对拉贝尴尬的渲染过重,但对他努力救人着墨有限。难免不怀善意地想,难道是要和同期上演的电影 《拉贝日记》叫劲,争市场? 看到日本人挑选一百个中国女人做慰安妇,觉得有些假,此时南京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中国是待宰的羔羊,想象不出残暴的日本人还会有什么顾忌,有心情和你费口舌。片尾小男孩一路非哭非笑的、压抑的长串叫声,既是亮点,却又显得古怪;结尾处一些与植物有关的“唯美”细节与整个片子的基调不符合,难道寓意中华民族渺茫之中的新生?

   虽然自认为有这多遗憾,但还是觉得《南京》总体上是部好片子,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某些商业大片要好。《南京》的屠杀场面非常震撼,技术一流,音效逼真;每一次密集或零星的枪响,我身边一位女士的身子都要抽搐一下。黑白效果也别具匠心,与当时的南京气氛非常吻合,虽然是“伪纪录片”,但“伪”得悲壮悲怆悲悯。被强奸的妇女(所谓的群众演员,所谓的“女大学生裸体”事件),其实是电影的细节需要,是大屠杀下个体的真实,蝼蚁般生命;只是人为“摆放”的痕迹太重。结尾处日军对阵亡士兵的祭祀,虽然有用力过猛之嫌,但这段戏堪称神来之笔,一边是对被侵略国三十万甚至是数千万生命的践踏屠杀,一边是对自己阵亡士兵的隆重祭祀,同样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了日本人狭隘的生命观;日本人能如此认真去祭祀这些在道义上失去制高点的阵亡者,看来日本人的民族性还真不好揣摩。

   林林总总说了这些,核心意思只有一个:但愿《南京》是真诚的,陆川是真实的。据说《南京》投资了八千万,不知是美元,还是人民币?不管是收回投资大赚特赚,还是亏损得一塌糊涂砸锅卖铁,但愿陆川的本意不是借三十万亡灵发“战争财”。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