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剧情

真实事件改编!被称为完美的会议,背后竟是要1100万人“绝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15 16:28:02 【kenbest】

举办一次成功的会议有多难? 准备场地。 约好时间。 召集人员。 讨论议题。 等等,怎么回事?进错号了吗?为什么Sir要说开会? 因为今天要讲的电影,它的全部故事,就是在讲 一场成功的会议,是如何举办的。 片子里为此所耗费的脑细胞之多。 你甚至可以当生意经来看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

举办一次成功的会议有多难?

准备场地。

约好时间。

召集人员。

讨论议题。

等等,怎么回事?进错号了吗?为什么Sir要说开会?

因为今天要讲的电影,它的全部故事,就是在讲

一场成功的会议,是如何举办的。

片子里为此所耗费的脑细胞之多。

你甚至可以当生意经来看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01

万湖会议记录——精英会议教科书

先看一场“完美”的会议是怎么召开的。

一,前期准备

选址要求:风景优美

最终方案:万湖别墅区

选址人简述:

尽管一月的气候并不十分宜人,空气中透露出一点清冷的味道。

但大万湖边的风景,是当地一绝。

住在这里,早上醒来拉开窗帘。

成片的树林掩映,远处的白云,高山依次倒映在湖水上。

即使放到现在,这里也是当地最知名的郊外度假景区。

如果是五月节,八月节,每到周末,肯定是游船如林,人流如织。打闹嬉戏,到处都是快活的气息。

相信肯定会让参与者心情愉悦。

二,会场安排

参与人数:15

官级:实权要害部门的非高阶官员

文化水平:一小半都有博士头衔

负责人简述:

从一大清早开始。

就要沟通嘉宾到达时间,安排停车位、排列座位顺序、摆放姓名牌、安排会议记录、以至于根据喜好通知厨房准备早餐、午餐、茶歇、甜品等等……

有些事务事情更繁琐

比如,xx不能和xx坐在一起,因为他俩会闹矛盾。

比如,xx对xx食物有忌口,厨房必须得调整食谱。

比如,xx容易话多,那尽量少给他发言机会,免得他耽搁会议进程。

比如,xx身份很重要,就安排他离主席台更近一点,以便交流意见。

都要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会议流程

讨论议题:后详

存在问题:部门争议

书记员简述:

再圆满的准备,当会议一旦召开,意想不到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们大区已经为各大部门的积压贡献了处理场所,竟然还得不到一个‘本地区可优先处理’的保证?这太荒谬了。”

觉得任务分配不公的发言者呛声。

但这不是第一次:

“我很怀疑物流能力能不能cover住这么大的运输量。”

有人对物流效率提出质疑。

“我很担心处理积压货物的费用会不会影响年初计划的预算开支。”

有人对成本预算表示担忧。

更有甚者直接威胁,对前景蓝图表示悲观。

“如果这批货物处理不了,我们会不会都要玩完?”

更别说,还有各个部门之间的倾轧。

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1、先抓大后放小,先达成共识,再解决分歧。

2、然后找到质疑者单独沟通,妥协也好,让利也罢,通过闭门交易达成共识。

3、接着回到会场,指出当下大家应该同舟共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并表示主动担下了更多的kpi。

这一套动作,说服了大部分与会者。

四,会议结果

目的:达成

评价:圆满结束

主办人自述:

从任何角度看。

万湖会议都是一场胜利而伟大的会议。

会议地点风景优美令人舒适。

会议进程安排得体,餐点可口,让与会者心情舒畅。

而在会上,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偶有争端,但都是君子之争,有尺度,有原则,风度让人敬佩。

会场内外洋溢着快活的气氛。

最后,还能让与会者达成广泛而又坚定的共识。

可以说,除了会议目的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简直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开会教程”。

等等。等等。

什么目的?

害,别太放在心上。

只不过是,如何杀死1100万犹太人罢了。

02

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万湖会议,二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会议之一,召开于1942年1月20日。

参与者都算得上位高权重。

党卫军的将领,总理府的秘书,司法部秘书,内务部秘书,犹太人事务办公室的主任,以及波兰等占领区的代表等。

普通人熟悉的德国纳粹名字,几乎没有。

但这些,都是犹太人大屠杀的直接责任相关者。

因为会议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简单明确

如何处理国内与占领区的犹太人。

某种意义上说,《万湖会议》不像一部电影。

它改编自一份未来得及销毁的会议记录。

影片全程都在开会。

讨论如何处理犹太人,尤其是处理的细则。

比如为什么处理?

有人抱怨:

这些犹太人太多,在多地已经出现了积压状况,粮食还出现短缺,如果再不“处理”,总不能看他们活活饿死吧。

比如能不能处理?

有人质疑:

从“处理”德国犹太人,到“处理”全欧洲犹太人,1100万,我们是不是有些贪多嚼不烂?

比如谁来处理?

有人担心:

本来就还在打仗,1100万人的转运工作,1100万颗子弹,会不会影响前线的后勤补给?

是的。

与会的这些人,讨论的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做。

是先东后西呢,还是先德国,后外国。

是用安乐死,用子弹呢,还是用毒药,杀虫剂,或者毒气?

甚至,如何设置焚尸炉风向,不要让烟尘影响当地居民都被考虑在内。

这种严谨和认真,非常有德国人的气质。

却唯独看不到:

人。

因为所有人讨论的基础。

都只是一串串数字。

和数字背后的经济成本。

当然,与会者也不是完全的丧心病狂。

会议上也有刺头。

彼时担任内政部国务秘书的施图克特博士,全程对于主持人海德里希的不少言论,都阴阳怪气。

怼立法。

怼用人。

怼草率决定。

但如果你以为,所谓敌人的敌人可能会是朋友的时候。

Sir告诉你,这位施图克特博士,正是纳粹关于犹太人法律的制定者之一,而他的建议,比起海德里希的处理,似乎更加无人道

绝育。

是全体绝育。

没错,他的目的不是什么人道主义,而是如果清除干净了犹太人,他所制定的法律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也就同时失去了价值。

一切,只是自保而已。

没有人性吗?

战争狂人吗?

还是一群禽兽?

只是你留心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会议主题,他们其实都算正常人。

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悲欢离合,甚至在专业工作上,比普通人还更优秀。

但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屠夫,野兽?

不得不说,这才是电影最恐怖的地方。

03

“崇高”的理想,“无罪”的屠杀

看电影的时候,有一个细节。

片中所有的讨论中,几乎没有提到一次“屠杀”,“杀戮”。

用词,全都是

处理、清理、转移、消化,实施措施、解决方案。

极大程度上规避掉令人反感的词汇,而这些正是来源于万湖会议的原档纪录。

为什么要做这种处理?其实就是用各种手段让自己显得“无罪化”。

首先

把自己放到一个不得已的位置,声称消灭犹太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为了贯彻元首的理想,我们本来想的只是把犹太人抓出来,送到境外去。

比如想发配到马达加斯加这类的海岛上。

但是,英国控制了海洋,这条路走不通。

想要不就把他们送到原始森林沼泽地里去,比如西伯利亚?

但是,俄国人挡在了前边,这条路也走不通。

友好国家不接受,又不能送向敌对国去资敌,只能勉为其难,自己处理了。

为此,收缴犹太人的财物,作为处理费用,理所应当。

这个逻辑严谨,完成闭环了属于是,除了有点无耻。

然后

把自己放在一个有人文关怀的高度,我们其实很在意人性。

电影后半程,老兵出身的总理秘书担心:

大量处理犹太人,会不会让士兵产生大量心理问题?

毕竟这些德国士兵,将来也是德国女人的丈夫,德国孩子的父亲。

对此,海德里希的手下艾希曼提出了一个完美的实施方法

毒气室。

对于理想中的纳粹军官来说。

执行屠杀应该跟上班一样轻松,每天只需要按流程来,确保按下按钮就行。

最后

把自己当成是开拓者、创世者,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子子孙孙。

为了下一代是一个“完美”的借口,毕竟战争是即时的,下一代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电影有一段台词,可以说是很能代表纳粹的思想。

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具备这样的行动力

也不具备这种直觉上的清醒

我们今天负重前行

将会留给后代收益和幸福

可以说。

纳粹在处理犹太人时,除了没有考虑犹太人的意见,几乎考虑到了一切的人道主义。

而这,才是纳粹恐怖的地方。

如果把纳粹屠杀犹太人,与过往历史上的屠杀行为做对比。

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

过往历史上的大屠杀。

有的是军队丧失纪律的暴行。

有的是为了震慑敌人的政治行为。

还有的是战争不可避免的伤害。

但有一点,没有任何文明国家,会以屠杀为荣。

而相对于把屠杀作为方法,只有纳粹把屠杀当作政治目的。

这也是全世界至今对“纳粹”十分警惕的原因。

它以一种昭昭天命的方式,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构建,然后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用最科学的方式研究

怎样有效率的杀人,怎样把最新研究用在提高杀人效率上(而不仅仅是战争武器),怎样做到多部门合作,流水线,一条龙服务地杀人。

电影中,就可以看到各种博士头衔的学者,为纳粹政府杀犹太人提供理论研究,制度优化。

也可以看到各种企业生产各类定制产品,为纳粹政府效劳。

在纳粹出现之前,大部分人类相信,几百年来的文明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种种理论的进步,会导人向善,会让人类更加文明理性。

但纳粹打破这一信念。

宣告文明的进步,完全可能结出无法挽回的恶果。

尤其是,看到电影中,几乎每解决一个问题是,大家脸上的笑意。

是由衷的。

更让人恐惧。

04

服从,也有罪

但这还不只是Sir想介绍《万湖会议》的原因。

1961年,当阿道夫·艾希曼(电影中做记录的军官,犹太人最重解决计划的执行者)从阿根廷被摩萨德特工捉回以色列受审的时候,他以此辩护

“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

“我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并不是掌控齿轮的人。”

“我本人对犹太人没有仇恨。”

跟他电影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Sir完全相信。

艾希曼在万湖会议上的发言,在当时是自豪,且真诚的。作为一个齿轮,他在努力帮助机器运作。

但这并不能掩盖,整座机器在作恶,他也是其中一环的事实。

但幸运的是。

历史是公正的。

与会者大部分在战后都接受了审判。

海德里希在会议召开当年就被刺杀。

艾希曼的审判在德国直播,1962年被以色列判处绞刑。

而与此对应的。

德国法兰克福法院也宣布了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参与者的审判。

1965年8月20日,法兰克福法院宣布判决结果:6名被告被判无期徒刑,11名被判处3年半至14年监禁,3名被告无罪释放。

也在这一天起。

“服从命令”与“未亲手杀人”不再是洗脱罪责的借口。

“服从即有罪”,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普遍接受。

20世纪重要的犹太裔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观看艾希曼的审判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

邪恶的平庸面,也叫“平庸之恶”。

做大奸大恶事情的人,很多都是平庸的普通人。

当一个人用“我只是服从上级命令”,来搪塞责任的时候。

应该想起。

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缺乏思考能力的盲从行为。

曾诞生过纳粹,更产生过暴行。

希望《万湖会议》能让想说出这话的人。

有一丝丝警醒。

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因为只知盲目服从。

就很容易成为恶的化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德陀螺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