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剧情

谈谈中国战争电影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15 16:28:03 【kenbest】

论文:                                                     《谈谈中国战争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类型电影生产制作的缺失是中国电影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中国电影体制分析、类型电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

论文:

                                                    《谈谈中国战争电影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类型电影生产制作的缺失是中国电影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中国电影体制分析、类型电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建议建立产业化电影体制,树立完整的类型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制作规范,达到一定的总体规模。

  关键词:类型电影;产业体制;类型观念

  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发端于20世纪初。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发展至今,虽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世界电影范围内来看,中国电影却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与蒸蒸日上的电视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影正处于危机四伏的困扰之中。国产片质量不高,造成整个市场的投放量不足。而且国产片中的粗制滥造之作也影响了国产电影的信誉,使得影院没有高质量的影片放映,观众也无佳片可看,影院的经营则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那么由此而谈到中国电影的困境原因,则不得不提到2001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海南举办的“电视电影类型片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旨在探讨电视电影类型片制作和播出的新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宣示了走类型化道路不失为发展中国电影的一条新路径;而且业界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电影的类型化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问题,也是事关中国电影发展的大问题。

  时隔十二年,再次回望中国电影的发展,依然使人们陷入对类型电影观念探讨和实践的思考,而且也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美国好莱坞式的类型电影发展,中国类型电影制作的缺失的确是滞后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尤为突出的原因。而且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进程中,类型电影的发展一方面是源于电影艺术自身拓展创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在新形势下,中国电影去不断适应和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策略不仅在国产电影占领市场份额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是实现电影强国目标下提高电影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类型电影的观念出发,攫取好莱坞类型电影运作中的成功因素,从而浅析一下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生产与发行,为中国类型电影在产业化道路的发展上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思考。

  一、类型电影的观念

  “类型电影是艺术创作商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制片商为了攫取最大利润,逐渐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影片模式——类型”[1]。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关于类型电影,虽在中国电影市场未走向成熟,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电影现象。类型电影尊崇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大众心理预期为制作标准,表达社会的不同情绪和状态,从而形成以类划分的相对固定系统。所以商业化的电影工业体系是孕育类型电影的温床,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处于转型期的文化期待,使得人们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认识和解读也日益受到重视。 “类型建立在电影制作者和观众默契认同的基础上,在一部接一部的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类型片程式使一个类型的影片具有了一些共同特征”[2],主要表现为:公式化的情节要素、主题、电影技巧、定型化的人物等等。发展类型电影,需要理解类型电影的本质:类型电影是整个社会的大众娱乐方式,依赖于社会自由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说,对观众观影需求的主动调适,是类型电影存在的根本特征。

  二、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条件及产业体制分析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影体制改革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着力展开,即由最初的文化事业经营性质转向多样化的渠道经营,国产影片统购统销的垄断局面逐步被打破。而与此相关的是,电影投资渠道也开始走向宽广,海外资金、民间资金开始不断汇入电影创作领域,从而改变了电影市场单一投资的局面。但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因其本身的意识形态功能所指引,加之在中国多年的政策体制中的积重难返,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如若取得质变的发展,还需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以作后盾。因为资本的运作是电影生产的前提条件,电影的经济属性是第一性的,而其艺术本质只有在经济条件形成之后才能逐步实现。

  影迷观影习惯的建立,观众群体的成熟是中国类型片出现的原因,虽然近年来的《失恋三十三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青春》等国产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但零星高票房影片的出现,难以展现出国产影片成熟的类型化操作趋势,因此相较于好莱坞专业及商业化的制片制度,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而产业化电影体制的营造也不可回避地成为了当今中国电影的首要建构任务,因为只有这一体制的健全、完善, 才可能使配套的产、供、销、院线体制形成电影运营的流畅体系,才可使类型电影的产品格局得以形成并循环开发。因此,改变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创建电影产业机制,促进其良性循环,确立类型片的制作规范,使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运作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

  三、中国类型电影现存问题

  “类型片的成熟与发达,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产业兴盛的基础”[3]。因此,纵观当今中国电影发展的大环境,类型电影的发展则显现出单薄的态势。

  (一) 题材单一,片种稀少而集中

  不可否认,由于观念局限和多种因素制约,中国电影的题材范围较为狭窄,类型也比较单一。目前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已经成型的类型片片中当属古装武侠大片,而其他类型如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等虽已出现,但总的来说数量还属较少,影响力也比较薄弱,类型片的片种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比起国产类型片发展不均衡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社会性题材以及商业性较强的类型片,如恐怖片、科幻片、史诗片、警匪片、歌舞片等,在目前的国内电影创作环境中基本处于匮乏状态。因此,和国外多元丰富的商业类型相较,中国类型片的种类较为稀少且集中。

  (二)类型创作缺乏创新

  自《英雄》开创了国产武侠大片的新时期以来,银幕上到处一片刀光剑影。接踵而来的《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使得古装武侠大片已然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流。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影片类型,从民族电影类型创立的角度来看,其所发挥出的价值与贡献值得肯定,这从其在世界范围内所得到的广泛认同则可见一斑。但成功的类型创作虽值得肯定,也要关照到观众的审美是否会疲劳。毕竟,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心始终围绕着观众。   (三)类型电影缺乏品牌意识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创建属于自己的电影品牌,成为了各国电影争夺市场的一大法宝。但就目前的中国市场运作模式来看,其对品牌的认知还仅仅局限于导演以及明星的品牌概念上,几乎忽略了电影类型本身也是一种品牌。因此也就很难提出对于品牌的后续研发和拓伸。但“电影正是带有文化性质的工业制作,它的生产模式主要取决于商业利益而不是艺术水平,票房——消费层面的反应,往往操控某种类型电影的命运”[4]。所以,类型电影品牌的打造抑或是与品牌延续经济链的对接,显然成为活跃和开发市场的必然选择。而这其中的关键环节——“类型片的功能效果与观众需求的对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应同时性条件下观众的不同观影需求;二是对应历时性条件下某一时代观众的观影需求”[5]则应成为市场把握的核心要素。因此,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来把握类型电影的生产,显然是一种必然的创作策略。但显然,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对于这一领域的拓展实属苍白。

  四、发展中国类型电影的建议及思考

  (一)转变创作观念,以大众娱乐为先念

  类型电影的本质是将大众娱乐形式化,以观众的娱乐审美诉求为先导,最终获得电影的文化生产力。但由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其惯有的稳重,加之在特有的文化政策调控下,使得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局限。因此,中国电影界势必要扭转此创作观念,才能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类型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找人类情感的通用性,不断使得中国类型电影的观念传达出民族和文化的普世性,也许才可称谓中国类型电影的所寻之路。

  (二)完善电影市场机制

  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方面的有关政策已经逐步放开,但改革的力度和步伐依然很小,资金短缺仍是阻碍中国电影业快速发展的软肋。所以,更加多元有效地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资金投放于整合,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除了资金问题,中国电影迟迟未建立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也是妨碍类型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分级制度的缺失和审查制度的严苛直接导致多种类型模式无法在当下的中国电影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其实,电影的“分级”是电影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它既减少了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束缚与顾忌,也有利于电影发行市场的有序发展,把可能出现的市场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限度;同时,分级制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不同的观众消费群体,扩大市场,并有效地保护观众中的“弱势群体”,如少年儿童及成人中的身心不健康者等。

  (三)整合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

  整合生产和发行这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环节,降低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维持住电影消费者对相对产品的忠诚度,这是促进类型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为什么《让子弹飞》在国内票房超过1亿美元,但它在美国却根本找不到发行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票房收入近1亿美元,在美国上映时却奇冷无比,仅仅收入6万美元。而《哈利波特》依靠其电影后续的产业链开发已达到产值 300 亿美元左右,创造了不可想象的商业奇迹。由此可以窥见生产与发行两个环节衔接的巨大优越性,但国产电影的考量却只重票房,鲜少考虑到产业链的相关开发。因此,整合制作和发行两个环节,重视电影的前期开发和衍生品的开发,是发展中国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策略。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已不再纯粹为表达艺术,而是融合了市场、经济、机制等理念,成为了一个国家形象的突破口,也成为支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强化着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当然,先天不足的中国类型电影有着太多的技术性商业运作方式亟待学习和实践,因此尊重创作规律,完善体制改革,通过发展多样性

  的类型形态、多元化的类型创作和培养多层次的类型人才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中国电影已朝类型化的创作迈出了一大步,孜孜不倦的中国电影人也在不断努力地尝试着前行,或许这正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58页。

  [2]【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五版),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2页。

  [3]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4]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