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完电影《长津湖》后,我带着好奇心和“知其所以然”的探究之心去干了3件事。 其一,我特意去翻了翻美国人对于电影《长津湖》的评价。 部分对历史感兴趣的美国人对于此片的好奇,以及我对于他们评价的这份好奇,其实都很好理解——毕竟朝鲜战争的主角是中国和美国。 电影《长津湖》剧照 其二,美国著名的陆战...…
前言:看完电影《长津湖》后,我带着好奇心和“知其所以然”的探究之心去干了3件事。
其一,我特意去翻了翻美国人对于电影《长津湖》的评价。
部分对历史感兴趣的美国人对于此片的好奇,以及我对于他们评价的这份好奇,其实都很好理解——毕竟朝鲜战争的主角是中国和美国。
电影《长津湖》剧照
其二,美国著名的陆战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写过一本书,《Korea,The First War We Lost》,中文书名叫《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虽然此前我通读过,但看完电影《长津湖》之后,我又特意去翻了翻其中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篇章,以及书中对于中国军队单独一章的评价。
这个独立出来的章节,名字是《这支军队不寻常》。
这本书在美国收获的评价不低,在中国也是三次再版。
能够在中美两边都得到好评,说明这本书还原的历史内容及观点,是相对客观的。
手机拍摄,老非的这本书
其三,我又特意去翻了翻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纪实作品《血战长津湖》。
这本书由何楚舞,凤鸣,陆宏宇三人合著;他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志愿军老兵。
书里大量的战斗情节、和战场的细节都是来自那场战争亲历者的口述,也包括美军对此次战役的回忆。
它为我呈现了比电影《长津湖》更为惨烈也更为铁血的真相。
《血战长津湖》一书的封面
1,美国观众对电影《长津湖》的评价美国哥们1号的评价很长,基本集中于三点:中国演员表演出色,但把美国人演得太糟糕;电影特效水平不足;情节连贯性不好,有点拖沓。
哈哈,这三点老非我基本同意。
其一,毕竟是给中国人看的电影,把你们美国人演那么好干吗?
其二,虽然是代表中国顶级水平的战争片,但其中的特效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三,多名导演的联合作品,衔接上自然不够流畅,局部的节奏上也确实有拖沓感。
电影《长津湖》剧照
美国哥们2号看来是个比较单纯的影迷,他的观点完全是基于对电影本身的点评:哎呀妈呀,这部电影有点不惜成本;音效太逼真了;中国演员阵容豪华且表演出色,我怎么觉得张涵予演的那个将军特别酷呢!不过美国人爆粗口的那句台词,实在是实习生的表演水准。
好吧,算你赢,你都对。
《长津湖》剧照:张涵予扮演的宋时轮将军
美国哥们3号似乎很是不满:导演让麦克阿瑟将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演的那几分钟,给我的感觉就是想告诉观众,我就是你们眼中的坏人,我就是你们眼中令人讨厌的美国将军!这段完全可以拿掉不要嘛!
好吧,老非觉得你说得也对。
你说得对,反而证明了这一段放上去很对。
资料照片:麦克阿瑟
2,对照美国陆战史学家写的书,来看电影《长津湖》的细节有必要介绍一下美国纪实文学《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这本书的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贝文·亚历山大是美国著名的陆战史学家,在朝鲜战争期间,他是美国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之后长期为美国陆军撰写专题报告,同时兼顾诸多知名媒体的自由撰稿人。
身处战争一线的人写的书,如果立场是愿意如实还原历史的话,那肯定会优于后人所写的战争史。
为这本书题词的沙博理先生,是中美友好人士,长期定居于北京,并已加入中国国籍,曾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
手机拍摄:书中沙博理先生的题词
在此,老非我并不想展开这本书的内容,只想用这本书里的部分内容来对照一下电影《长津湖》。
电影《集结号》好与不好就不说了,单说其中我方战斗人员在战斗中的各种联络手势,其实是西方化的,并非历史真相;同样是为了让电影看上去更有画面效果,连队的衣服也是美式的——怕被观众喷,电影中给出的解释是缴获。
如果你去看电影《长津湖》,会发现电影中我方的基层指挥官,胸前都挂着小哨子,并且多次用它吹出不同的声音来传递作战信息并指挥作战。
电影中也多次出现了志愿军连队用军号、照明弹、手电筒来传递作战信息的场景。
《长津湖》剧照:注意连长口中的哨子
贝文在这本《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书中写道:
中国人吹着军号和哨子,把进攻扩大了。这些号声和哨音让美国士兵听起来既恐惧又烦躁。他们认为这是使用的某种心理战。
实际上,这是中国人迫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通讯方式,因为他们的无线电通讯网只能到达团一级,电话联系只能到营一级,营以下的单位主要靠军号、哨子、照明弹和手电筒发信号进行联系。
这样一对照,观众就会知道,电影《长津湖》在细节上的还原度,不但是用心的,也是尊重历史的。
美国人写的这本书,中国人拍的《长津湖》,二者之间这样的对照闭环其实有不少。
所以,应该致敬这本书,也应该致敬电影《长津湖》。
手机拍摄:老非看电影《长津湖》时,影院入口处的摆件
3,美国陆战史学家写的独立章节:《这支军队不寻常》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贝文·亚历山大专门写了一个独立的章节——书中第41章,名叫《这支军队不寻常》。
很显然,这个章节不是写美军的。
以下内容均为老非从书中摘录,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到1950年时,人民解放军虽然已成为强大武装,但它却还保持着过去游击战时期的作风与传统。由于这样,人民解放军和世界上所有其它军队都迥然不同。
中国军队有一点极不寻常,就是它没有明显的单独军官建制,不过其“干部”或领导小组却很坚强,而且每级都有领导集体。
基于对中国战俘的研究表明:中国人极力阻止军事上的等级制度。
中国军队不仅要从战斗中提拔干部,而且是为了激发广大士兵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讨论、解决并处理日常问题。
这种做法,可使普通士兵充分了解战术形势,以及部队作战计划等方面的情况,可使广大士兵在重大战斗行动中发挥主动性,增强责任感。
这也让联合国军的审讯人员感到困惑,他们无法相信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士兵,怎么会掌握那么多的确切情况。
老非插播一个观点:普通士兵也知道战术形式和部队作战计划,应该也是中国轻步兵战斗力强悍的原因之一吧。
资料图片:朝鲜战争中的美军
中国军队是以战斗小组为基础组成的。其基本思想是,彼此间的同志关系可以鼓舞士气,士兵的社会行为由亲密无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规范。
战斗小组的士兵们都十分看重同志间的友谊和忠诚……
与国名党军队相比,人民解放军的进步是废除了对士兵的打骂,绝不容许对士兵有任何歧视、专横或虐待行为。在伙食方面,官兵一致,不得搞特殊化。
老非插播一个观点:这段话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高于国名党军队。
资料照片
中国人在作战方面极为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他们在夜间行军的平均速率极高……
除了缺乏重武器外,中国人也受到原始的后勤制度的制约。
中国军队每个战士都要背负供给很长时间的干粮,这些干粮一般都是压缩过的,如炒面、炒黄豆等。同样,1800年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派其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意大利,就是让部队带的压缩饼干之类无法烹调的食品。
令人十分吃惊的是,中国军队充其量只有迫击炮,却在朝鲜打败了全世界军队中火力最强,又完全拥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
老非插播一个观点:我们用一百五十年前的后勤水平,用跟美军有巨大代差的武器装备,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该是怎样的令人动容和赞叹!
这种代差,在电影《长津湖》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资料照片
4,中国纪实文学《血战长津湖》众所周知:历史是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玩意儿。
比如说有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还有胜利者刻意修改的历史。
比如说有“为尊者讳”断章取义、挑挑拣拣的历史,还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历史。
所以,想要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地去了解历史,我们就不能只看网文,只看电影。
我们只能多维度、多渠道地去阅读,才能距离历史的真相更近一点。
看完电影《长津湖》,也有必要看看我们自己的纪实作品。
现代出版社推出的纪实作品《血战长津湖》,治史态度是相对严谨的,它以抗美援朝老兵口述的方式,为读者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长津湖战役的历史。
读过之后你会发现:老兵口述的长津湖战役,也就是《血战长津湖》书中记载的战役,比电影《长津湖》更为惨烈也更为铁血!
毫无疑问,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对决。
长津湖之战,创造了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北极熊团”)的纪录,同时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北京,军事博物馆内美军的这面团旗
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官兵身着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对阵美国精锐部队第十军,与美国王牌的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
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也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
这一场血战堪称人类历史上极残酷的会战之一。在长津湖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无论志愿军九兵团还是美陆战一师,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资料照片
《血战长津湖》一书从抗美援朝战争源起讲到长津湖之战,书中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微观解读。
为什么老非觉得本书“治史态度相对严谨”呢?比如书中也如实记载了部分志愿军战士对美军也经历了轻敌、畏敌,再到同仇敌忾的心理过程。
作者团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居住在全国各地的 28 名志愿军老兵,也采访当年参战的各级指挥机关和军事科学的研究者。他们多数是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九兵团第二十、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当事人,既有战斗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参谋。
他们不但是仅存的历史见证者,讲述了丰富的战场细节;同时也来自不同的维度,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感受与观点。
手机拍摄:老非观看《长津湖》,影院入口的摆设
读完这本书,你应该能找到一个答案:
为什么在自身后勤的匮乏、通信的不畅、攻坚火力不足、武器代差极大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能够与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对抗?
读完这本书,你应该能找到一个答案: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才一年,中国的军队竟能主动迎战,杀出国门,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杀退到三八线以南?
结语:《血战长津湖》最后写道:1952年9月,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至鸭绿江边时,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
宋时轮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将军早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宋时轮,就是美国观众看完电影《长津湖》后的评论,他说的“我怎么觉得张涵予演的那个将军特别酷”的那个将军。
而在这个时候,宋时轮不酷,他在痛哭。
这一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
记住这些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将士,记住长津湖,记住不该忘却的历史。
#长津湖有多好看##电影#
关注@老非2020。
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经本人允许拒绝任何转载!
上一篇:解读《潜伏》幕后的故事,以及后来的《借枪》和《悬崖》
下一篇:解读俄乌战争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