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剧情

中国的战争影片需要什么——《举起手来》观后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29 11:26:12 【kenbest】

听说,《举起手来》的导演冯小宁拍摄此片的诱因是因为有人评论中国国内拍不出像《虎口脱险》那样优秀而又幽默的战争片。他本来想用实际行动来反击这类说辞,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我是在回家的长途汽车上看到这部电影的。或许是因为车厢里的嘈杂冲淡了电影自身的喜剧感染力,我几乎感受不到电影能够带给我什么。用哥...…

听说,《举起手来》的导演冯小宁拍摄此片的诱因是因为有人评论中国国内拍不出像《虎口脱险》那样优秀而又幽默的战争片。他本来想用实际行动来反击这类说辞,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我是在回家的长途汽车上看到这部电影的。或许是因为车厢里的嘈杂冲淡了电影自身的喜剧感染力,我几乎感受不到电影能够带给我什么。用哥们之间调侃的话讲,这片够烂的。

首先来说说这片子极为自矜的喜剧因素。该片堆砌了太多的搞笑情节,从片头到片尾,几乎所有的场景和道具都成为了制造笑料的用具。但其搞笑的手段却太不高明。弥散在全片的喜剧概念就是鬼子兵的低智商,及事件连串发生的阴差阳错。这基本上是属于几个正常人和一群弱智的故事。因为鬼子兵的弱智表现太不合情理,因而其行为就显得矫揉造作。幽默本是生活中来,其基本要素是真实。这种硬生生的笑料表现得过于直白浅显、而又牵强附会,使人很容易下意识的从电影中抽身而出,也小觑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媒体在介绍它时往往动用“无厘头”来言说它极尽搞笑能事之所为,它将沉重的国家叙事和战争主题用夸张而不寻常理的逻辑和行为加以分解,从而冲淡了此类题材影片所通常具有的凝重特征。我倒是不大赞成用“无厘头”这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来形容它。因为事实上它依旧是一部“地道战”式的类型片,正反人物脸谱化,情节模式固定化。在这里,看不到人物自身的情感所在,只见“活道具”而不见人,虽是为了弘扬正义必胜的主流价值,但是没有情感的依托,思想也是无力而空洞的。而以《大话西游》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其荒诞的话语和情境是为了表达复杂的心绪和思想,其中既充斥着个性张扬与群体权威的对抗,又表现了个体生命对主流价值的嘲弄反讽,在情感的震撼之中,体味到的是某种不可操持的无奈和悲凉。与之相较,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只学其形,未得其神。《举起手来》只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已。

   《举起手来》反映的主题是战争,背景是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与其他战争影片不同的是,它的表现手法有些荒诞。而这也是最值得商榷的地方。战争片不拒绝喜剧元素,但该片的搞笑过于低俗了,从而扭曲了片中本来就不多的思想性。其隐含的思想倾向更是让人不敢恭维。表现战争双方的正义与否并不是靠贬低对手来得到的,通过对鬼子兵肆无忌惮的侮辱和极度矮化来体现我方的大无畏精神,近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似自家被窝里的手淫,这样的快感得来容易,但也廉价。

   想必看过《虎口脱险》的每一个人都会记得那两个看似猥琐的油漆匠和小个子指挥家。而他们却是正义的代表。面对危险,他们犹豫过,害怕过,临阵脱逃过,几乎是不情愿的被拖到了反抗者一边。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战争从压抑的生存布景变成了生活的漩涡,为了不被卷进去,只有斗争逆流,反抗纳粹暴力,在胜利大逃往之后,才能品味到和平的宁静和自由的宝贵。于是,他们成了革命者,在悬崖边跳舞,或许同时发着牢骚,互相埋怨。这是小人物的伟大,平凡中的不凡,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与之相较,《举起手来》除了过于弱智的搞笑手法,和郭达、潘长江人物自身的喜剧特性,人们还记得什么?“鬼子=猪”吗?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