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看点 >>精彩电视剧推荐 >>导演隐藏了什么才让8.8分的《七宗罪》和《杀人回忆》被奉为经典

导演隐藏了什么才让8.8分的《七宗罪》和《杀人回忆》被奉为经典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3 9:19:45 【kenbest】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相信有不少影迷朋友跟我一样,也是一名犯罪悬疑片的拥趸。因为这类电影的剧情往往都以一个烧脑的犯罪案件切入,经过抽丝剥茧的推理和惊心动魄的追捕后,最让人痴迷的就是真相大白,谜案揭晓的那一刻。 《看不见的客人》8.8《消失的爱人》8.7《非常嫌疑犯》《记忆碎片》8.6...…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相信有不少影迷朋友跟我一样,也是一名犯罪悬疑片的拥趸。因为这类电影的剧情往往都以一个烧脑的犯罪案件切入,经过抽丝剥茧的推理和惊心动魄的追捕后,最让人痴迷的就是真相大白,谜案揭晓的那一刻。

《看不见的客人》8.8《消失的爱人》8.7《非常嫌疑犯》《记忆碎片》8.6

因而这种类型的影片也被全世界众多的创作者所青睐,作品多如牛毛,但能被奉为神作的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我认为悬疑片要拍得好不仅需要高超的电影技巧,关键还得看细节,抓住了观众忽略的细节,才是一部悬疑片成功的关键。

具体来说,就是该交代的环境,背景,案情要交代清晰,该露出的线索要露出,甚至要有意的抛出一部分谜题让观众去破解,但涉及关键剧情的线索一定要埋藏好,因为这个“谜底”必须要跟着主角走到最后揭晓才成功。

而为了隐藏好创作者心中的“谜底”,他们往往喜欢用一些细节和隐喻来展现故事,从而做到把线索都告诉你了,你还是到最后才恍然大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较真儿”两部犯罪悬疑片神作。

《七宗罪》/《杀人回忆》8.8

《七宗罪》中隐藏了什么1995年的电影《七宗罪》,故事开始不久就把:暴食、贪婪、淫欲、懒惰、骄傲、嫉妒、暴怒,这七样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对人类恶行的分类和定义展示给观众。这无疑是创作者有意将凶手谋杀的逻辑和顺序,也就是部分线索透露给观众们。也正是我前面提到的有意的抛出谜题让观众去破解,其用意就是让故事中的案件能与观众达成互动,让大家沉迷在这种带有宗教神秘气息的谋杀顺序和手法中。

电影中的“七宗罪”

创作者用“7”这个数字将我们带入了他预先设定好的节奏和陷阱中,“7”不仅是提前交代了受害人的数量,同时也是案发的时间:7天内,因此本片的英文片名就叫《Seven》。

《七宗罪》的另一款海报“7”

于是我们知道了创作者想让我们知道的故事背景:7天内会有7名受害人。而当故事中已经现了前5名受害人后,此时我们的大脑留会自然而然的给他们都贴上“受害人”的标签,而凶手的标签则是“凶手”,警探的标签自然是“警探”,与此同时我们的思维便会按照这样的“标签”,凭借普遍的逻辑去推理:

一定还会有第6和第7名“受害人”出现,那么“警探”是会在之前还是之后抓住“凶手”呢?还有“凶手”到底是谁?“警探”能否抓住他。

而我们完全不会去想“凶手”和“警探”这两个标签也会成为第6或第7名“受害人”的标签,这就是本部电影创作者最大的成功之处,他把涉及关键剧情的线索埋藏的极其隐秘,直到最后一刻揭晓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令观众们大惊失色。

年轻警探私刑了结了凶手

凶手因嫉妒年轻警探的美妻而将她杀害,因而自己犯下了“嫉妒”之罪。他去警局自首后,警探因暴怒失去理智,抛弃自己警察的身份而选择为妻子复仇而杀死了凶手,此时警探就犯下了“暴怒”之罪,最后被捕而面临牢狱的惩罚。至此“七宗罪”谋杀案完美完成。不得不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整个三观都被震碎,感叹犯罪悬疑片居然能这么拍!

年轻警探美丽的妻子翠茜

后来经过反复的观看该片(不多,也就十来遍吧)。我发现,整部电影在带着观众一起侦破“七宗罪”案件的同时,其实创作者把很大的精力和篇幅都用于展现年轻警探米尔斯狂噪、冲动、易怒的性格上。并且为了衬托他的“暴怒”而特意安排了年老的搭档,将退休的资深老警探沙摩塞。

老警探沙摩塞

这看似随意的“老少配”却隐喻了受不同传播媒介影响的两代人以及不同的性格和办事风格。即老警探沙摩塞是在以文字印刷品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中长大的,而年轻警探米尔斯是在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中长大的。

所以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些看似无意,实则刻意的细节:老警探每晚入睡前都在读书。

睡前阅读的老警探

在警察局用老式打字机。

用老式打字机的老警探

当得到凶手留下“暴食”和“贪婪”的线索后,他选择去图书馆查资料。当他看到熟悉的图书馆保安们在打牌时对他们说:整个世界的知识触手可得,而你们却整夜打扑克。

整夜打牌的图书馆保安

吐槽他们不看书的老警探

创作者用这些电影语言无疑不是在隐喻着,之所以老警探对于线索中所记载的宗教历史,文化符号等表现出十分敏感和痴迷的状态,是因为文字和符号都是抽象的,需要人脑去记忆,分析,总结,推理才能得出答案。

而与此同时,年轻警探却在家里对着犯罪现场的照片翻来覆去(注意,是看图)发愁,毫无思路。

面对照片毫无思路的年轻警探

最后他放弃思考,转而喝啤酒看电视中的篮球赛。

看电视的年轻警探

这里明显是在隐喻他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换句话说,看电视不需要动什么脑子,不用思考就能理解电视上通俗的语言和画面。就像我们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同时可以干很多其它事,所以我们看完就忘,因为内容本身也不需要我们去记忆,分析和总结什么。主要就是看个热闹,消遣无聊罢了。甚至有时做家务和睡觉都要打开电视做背景声。由此可见,创作者以此强调,从小就习惯于图像体验的年轻警探不怎么爱动脑子,或者说他不擅长记忆,分析,总结,推理这样严谨的思维方式。因而其性格也是很直观,感性,容易冲动,甚至暴怒,为结局埋下伏笔。

冷静沉着的老警探&冲动易怒的年轻警探

尤其是在老警探查了一夜资料,把所查结果放在封信里留给年轻警探时,年轻警探照着书单找来但丁的《神曲》来阅读时,他却在抱怨,你个老伙计但丁!诗歌都是屎尿屁!看多么的粗俗,急躁。这个细节表明了什么?无疑是年轻警探根本看不懂,或者说在他心里当务之急是破案,哪有闲工夫看什么《神曲》。可殊不知,凶手和自己都在《神曲》里。

但丁著《神曲》

回到我之前说过的,一部成功的犯罪悬疑片,创作者必须把“谜底”藏到最后才算成功。而《七宗罪》的创作者不但把谜底藏住了,还用“障眼法”(隐喻)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成功的让我们忽略了一直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受害者”,年轻而性格“暴怒”的警探米尔斯。

凶手早早就拍下了年轻警探的照片,寓意着他也是目标之一

因而该片豆瓣评分8.8,被影迷们奉为犯罪悬疑的经典而影史留名。下面还有另一个成功案列,是2003年来自韩国的电影《杀人回忆》,它同样符合我所说的“成功”套路。

《杀人回忆》中的“众生相”你认为谁是真凶?

《杀人回忆》中隐藏了什么电影的故事发生于1986年,在韩国京畿道华城郡地区发生了连环凶杀案,汉城(现称首尔)派来了苏泰允探员负责侦破,这名来自于首都的探员被创作者塑造为一名高学历,体面,缜密,依靠科学推理,信仰证据破案的人。

“瘦”探员苏泰允

而本土探员朴斗满则被塑造成一名低学历(片中说他学历高中,而且还念了4年)性格粗鲁,逼供诱供,信奉自己直觉破案的人。

“胖”探员朴斗满

由此可见,两人的性格有着鲜明的反差。此外,创作者还用前者“瘦”而后者“胖”这一外在形象特点造成人物的“对立”。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觉不觉得跟《七宗罪》中一老一少两名警探的人设有点儿类似,这里我并没有“抄袭”或“借鉴”的意思,而是想强调在犯罪悬疑这种类型的电影中,是有该类型所必须的套路和元素的,但又有各自的不同。

一张让我们回忆许久的合影

如果说《七宗罪》的“谜底”是通过把“警探”变成是“施害人”和“受害人”,以此引发“神性思考”这一哲学,宗教命题的话。那《杀人回忆》的“谜底”则更倾向于借此案件去做更深一层的探讨“对立”。(当时的韩国正处于两种思想和主张的对立及选择中)

两名警探完全不同的破案思维

首先,因为该片的故事是改编自一起发生在韩国的真实案件,在电影创作时乃至上映16年后仍未确认真凶,因此影片最后也没给出谁是凶手的答案。直到前不久2019年9月韩国警方在此案的DNA检测上有了最新的进展,我也不知道为何在33年后才有所突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查。所以显然该片的“谜底”并不在于谁是凶手。

其次,在片中除了两名警探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对立——本地胖探员信奉直觉破案,首都瘦探员信奉科学破案;胖探员信迷信,在案情陷入困境时他听老婆的话去求神婆,而瘦探员信数据,他通过天气与遇害者的规律发现了凶手的犯罪模式并抓到了嫌疑人;前者暴力执法,严刑逼供;后者文明执法,缜密推理。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立”从而隐喻韩国的所谓的某些“落后”和西方所谓的某些“先进”。

空旷的乡下环境

此外,电影还在很多地方都用电影语言展现出了一些不那么明显的对立——案发的时代1986年韩国的贫困,这一点从对案发地区的环境交代中显而易见,大片金黄的麦浪,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空旷的乡野展现出韩国乡村的特点,人们的食物也都是米饭,泡菜,炸酱面等极具韩国民族特色的。而在案发17年后的2003年,成为商人的胖探员家已经成为了典型的美国式中产阶级,食物也变成了十分西化的面包和牛奶。

成为商人的胖警察

炸酱面&面包牛奶

这一切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一部犯罪悬疑片要获得成功,必然是该交代的环境,背景,案情都要交代清晰,该露出的线索也要露出,甚至要有意的抛出一部分谜题让观众去破解,但涉及关键剧情的线索一定要埋藏好,因为这个“谜底”必须要跟着主角走到最后揭晓才成功。

在《杀人回忆》中,所有的这些“对立”线索都通过人物和其所处的环境交代清楚,与此同时,创作者在剧情推进中一次又一次的发现线索,找到嫌疑人。从而让观众们深陷于“谁是凶手”的猜测和判断中,借此达成掩盖最后谜底的目的。

不断出现的嫌疑人

而这一次,全篇需要隐藏的谜底并不是凶手是谁?而是谁间接的造成了这起悬案的发生,也是创作者苦心表达又小心隐藏的所有“对立”中的真正隐喻:胖探员的“专制”和瘦探员的“民主”。

在电影中胖瘦两位探员在一次争吵中也印证了我说的这个隐喻,当时胖探员对于看不惯自己,坚信科学的瘦探员说:美国太大所以他们的警察要用头脑破案,而韩国很小所以只需用脚破案。

两名探员的争执

其实胖探员的话就代表了韩国当时的一种专制思想,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地方,有些人民,天生就不适合实行民主。而他口中的美国则代表着所谓的文明民主。随着案情的推进和困难,急于破案的胖探员开始采纳并相信瘦探员的方式,到最后,瘦探员所相信的方式却给了他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美国的鉴定结果

被瘦探员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的疑犯却被来自美国的DNA鉴定否定了,他一向信仰的科学(民主)却背叛了他的判断,证明了嫌疑人不是凶手。这时瘦探员崩溃,掏出手枪要动用他一向反对胖探员的私刑做派(专制),欲将他认定的嫌疑人就地正法。

崩溃的瘦探员

这正是该片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也是电影最经典的一刻,胖瘦两位探员所分别代表的愚昧和科学这两个鲜明的冲突和无数对立推动着整部电影的戏剧发展,但到最后胖瘦两位探员的性格却发生了戏剧化的逆转,同时也隐喻着韩国虽然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获得了富强的同时,也见识了现代化的阴暗面,从民主化后第一个民选总统到如今,不知有多少位身陷囹圄。回到电影中,以胖探员为代表的愚昧野蛮自然是为现代人所不齿的,然而瘦探员所代表的科学民主却也没靠住。因此让两名探员和观众一同陷入了迷茫和无奈之中。

胖探员意味深长的表情

自此以后,这起一直悬而未决的连环杀人案件逐渐被迎来新生活的人们所淡忘,淹没在韩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片繁荣中。创作者也借此案件,成功的隐喻了韩国就此陷入了一种彷徨的黑洞之中。

漆黑的隧道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