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后妃传》是这样描述杨贵妃的:“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杨贵妃小名杨玉环,始为玄宗子寿王妃,玄宗贪她美色,先令她入观做了“太真”女道士,之后便纳为己妃,专房宠幸。自此以后,玄宗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因为玄宗与贵妃的这段爱情故事极富传奇性,她的生死命运又...…
《旧唐书·后妃传》是这样描述杨贵妃的:“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杨贵妃小名杨玉环,始为玄宗子寿王妃,玄宗贪她美色,先令她入观做了“太真”女道士,之后便纳为己妃,专房宠幸。自此以后,玄宗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因为玄宗与贵妃的这段爱情故事极富传奇性,她的生死命运又系于“安史之乱”这件变乱大事上,因而她的事迹不仅上了正史,更引起了历代文人的歌咏,尤其是她的结局,始终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讲,关于杨贵妃的结局,有以下三种说法——
死于马嵬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京城长安为之震动。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奔西蜀,逃至马嵬时,六军不发,请诛诸杨。但诛杀杨国忠后,兵犹未解。玄宗迫于情势,同意赐死杨贵妃,贵妃乃被缢于马嵬坡。
《旧唐书·杨贵妃传》云:“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注意,陈玄礼没特别要求诛杀杨贵妃)。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杨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己,与妃决,遂缢死于佛室。”
由这段正史可以看出来,当时引起公愤的主要是杨国忠,要求诛杀杨贵妃其实有借公愤起哄的意思。而当玄宗屈从服软表明态度后,六军非要杨贵妃死个真亮,这一点是存疑的。
此外,如果杨贵妃果真死在了马嵬,她究竟是怎么死的,也存在争议。
诗人刘禹锡认为杨贵妃不是缢死的,而是吞金而死。而大历年间的进士李益则说杨贵妃是被马践踏而死。即便是缢死,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自缢,另一种说法是高力士缢死了杨贵妃。
不管怎么说,通过正史寥寥数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时六军在杨贵妃这一问题上,更多地是宣泄起哄,要玄宗一个态度,杨贵妃必须消失。
逃亡日本日本民间有一个传说,军中主帅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至现在的上海附近扬帆东渡,漂泊到了日本的久町久津等地安居了下来。
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谓“蓬莱仙山”就是指日本。
后来玄宗从西蜀回到长安,日夜思念贵妃,废寝忘食,命方士出海寻找。方士最终在日本久津找到了杨贵妃,并向她面交了玄宗送她的两尊佛像,杨贵妃亦以玉簪答谢。
然而,即便找到,杨贵妃终归是不能回来的,最后寿终正寝在了日本。
今日本山口县还存有杨贵妃的坟墓,热回神宫也存留有她的遗迹。
从杨贵妃入过道观这一点来看,去蓬莱仙山避难,在逻辑上似乎是说的通的。
流落民间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俞平伯发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提出当日杨贵妃在马嵬坡没有死,逃走之后当了女道士。
俞平伯认为,如果不是另有隐情,白居易在写玄宗和贵妃时,写到马嵬坡就足够了,没必要在马嵬坡之后还带出那些个隐约闪烁之词。
更关键的一点,只有生离才能称为“长恨”。
另外,白居易的一句诗:“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能印证这种说法,马嵬坡根本没有杨贵妃的尸身。
从当时的人事实情看,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陈玄礼和高力士都是唐玄宗的亲信,他们了解李杨之间的感情,对贵妃也没有恶感,实在没有必要把事情做绝。
从马嵬坡的环境看,马嵬驿站的建筑很复杂,陈玄礼和高力士如果想找侍女替死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从当时的情势看,安史之乱祸起仓促,玄宗与随从一日一夜逃一百余里,急急如丧家之犬,马嵬驿站仅是短暂停留地。在这仓皇逃命之际,六军听闻杨贵妃已死,或见到一个女人的尸体,谁还会站出来再去认真地辨认真伪。
一没那个必要,二没那个时间。
对这种说法,也有人提出过疑问,既然玄宗思念杨贵妃至深,后来在道观中又找到了她,那为什么不接她回宫呢?
有这样的疑问,那是因为不了解唐朝的道观。唐朝的道观很多都是窑子,女道士很多都是暗娼。兵荒马乱间,杨贵妃入了道观,其实已是堕落风尘,哪里还有颜面再见君王。
这才是她和玄宗心中真正的长恨。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影视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