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黄维、杜聿明、王耀武等一大批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被送到“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 说实话,作为昔日威名显赫的国民党将领,想从思想征服他们,让他们认同新中国,并不比打仗容易。 尤其是沦为阶下囚之后,这种心理上遭受的巨大耻辱感,更是让这群“大人物”无法释怀。 因此在改造过程...…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黄维、杜聿明、王耀武等一大批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被送到“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
说实话,作为昔日威名显赫的国民党将领,想从思想征服他们,让他们认同新中国,并不比打仗容易。
尤其是沦为阶下囚之后,这种心理上遭受的巨大耻辱感,更是让这群“大人物”无法释怀。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这群大人物“风波不断”
1991年,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导演,以此为故事,创作拍摄了电影《决战之后》,将镜头对准了黄维、杜聿明、郑庭笈、王耀武、张淦、宋希濂,等一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将这一艰难的改造过程拍了出来。
影片从一开始就通过群像式的形象塑造,生动呈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质,
比如曾任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官的黄维,堪称战犯中的头号“强硬派”。
对于改造时的各种政策软硬不吃,每天不是抱怨就是破口大骂,就连剃胡子这样的日常琐事,黄维毫不犹豫就拒绝:我身上流的是党国之血,胡须不能剃!
特别是曾任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的杜聿明,影片在众多战犯形象中,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着力刻画。
片中杜聿明的第一次登场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带着手铐脚镣,从火车车厢里缓缓走出,他忿忿地推开警卫人员的手,四下打量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北京城,脸上写满了悲凉和无奈。
入狱后,杜聿明对一切总是抱着极高的警惕心,对待管教人员的态度十分强硬。
看守所的李所长提出给杜聿明治疗困扰其多年的顽疾,并嘱咐他按时吃药,杜聿明却冷漠地以一句“身体是我自己的”作为回应。
影片的前半部分,在凸显战犯的抵抗态度的同时,又通过一些颇具戏剧性色彩的日常生活片段,不断丰富着他们的形象。
“罗盘将军”张淦整日一副神秘的微笑,嘴里嘟囔着一些玄乎其神的言语,对于痴迷风水占卜的他来说,一本《易经》在手,天下大势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国民党第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操着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催人洗澡的片段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第一组“死”(洗)完,第二组再“死”(洗)——这引来不少人小声地咒骂:老子还没活够呢,要死你先死······
影片的后半段,战犯们对于共产党的态度,逐渐从对抗转向认同和理解。
影片主要从两个方面,运用了大量细节去呈现他们思想上的这种“转向”。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人意不在铲除异己,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诚意对待他们,让他们自愿融入新中国的群体之中。
比如当张淦提出要买《易经》,毛主席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让负责此事的罗瑞卿转告张淦,综合几个版本来看,乾隆版本是最佳选择。
当郑庭笈为了不连累家人,本想在妻子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但李所长劝阻了他,并让人给郑庭笈妻子做工作,去挽救这桩因政治而濒临破裂的婚姻。
对于战犯们的身体状况,有关方面更是关怀备至,困扰杜聿明多年的肺结核,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根治。
住院时,假装已经熟睡的杜聿明听到李所长嘱咐医生,一定把他的病彻底治疗,那一刻,杜聿明除了意外,更多是感受到一份久违的温暖。
更让杜聿明感动的是,李所长还记得他的生日,为此还把朋友从陕西寄来的大红枣分给这个陕西汉子,这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此时也难掩激动,一句“兄弟,谢谢你了”足以让人看到他内心的情感激荡。
最让战犯们折服的是,当我方出现某些负面问题时,所做的并不是包庇,而是问责深究。
比如有的工作人员面对战犯态度非常恶劣,在审问中嘴里骂骂咧咧,甚至对着战犯上去就是一巴掌,这无疑是对战犯改造过程的损害。
在得知此事后,罗瑞卿不仅对工作人员进行惩治,更是让李所长告诉所有的战犯,以后再遇到这种态度恶劣的,可以不予理睬!
正是这样一份尊重和关怀,逐渐融消了战犯们的心中的坚冰,被真诚所打动。
在毛泽东亲自关照下,他们得以走出禁锢多年的铁门,亲自看一看中国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看着新中国取得的一个个辉煌成就,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充满了欢喜与欣慰······
此外,通过其中穿插的战犯的回忆,也让我们看到国民党的失败和他们的“归顺”乃是历史的必然。
他们经常会凑在一起,讨论当初为什么会吃下败仗,比如众人聚在桌前,重现碾庄战役的那场戏,最具有代表性。
当时守军和援军之间,其实只隔了区区20里的路,但解放军投入大半兵力阻断国军增援,最终通过严密高效的作战计划,拿下了碾庄战役的胜利,为淮海战役奠定胜局。
而反观国军,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为了做买卖可以丢弃军机大事,白崇禧对徐蚌会战冷眼旁观,甚至希望解放军可以获胜,以便在与蒋介石争权中占得先机。
国军内部的种种勾心斗角,私欲横流着实不堪,这也难怪杜聿明会发出“党国不亡,没有天理”的感叹。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拧成一股绳的共产党,面对人心早已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孰胜孰负似乎已呼之欲出。
正是通过国共两党之间的种种对比,战犯们的这种转变才让人更为信服。
此外,皮哥还注意到影片也插入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暗示着他们思想的转变。
比如前国民党四川省主席上将王陵基,影片前半段当他人问他多大岁数,他回答“与蒋委员长同庚”;
影片临近结尾时,当别人再问起这个问题,王陵基却答“和朱德元帅同庚”,前后言辞的变化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影片最后是1959年的第一批特赦,杜聿明、宋希濂、郑庭笈、王耀武等人名列其中,他们结束了十多年“囚犯”的身份,自此成为新中国的一位“公民”。
与开始时的死气沉沉相比,所有人此时都盼望着早日重回社会,对于祖国的未来他们更是充满殷殷期望。
从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到一起畅谈共事的朋友,就像蒙哥马利元帅说的,这放在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截止到1975年,所有羁押的战犯都得到特赦,他们出狱后,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着一份力量,为祖国的早日统一奔走呼吁。
《决战之后》毛泽东一角由古月主演,片中他形神兼备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虽电影中他不是主角,但每每出场都体现着伟人般的智慧,
譬如:在知晓黄维、杜聿明改造时的嚣张时,与周恩来谈笑风生,一方面他肯定了这些国民党将军曾经有过的贡献,一面又语重心长说的:“消灭一具肉体容易,但改造一个人的灵魂,绝非易事。”
不动声色中,他一下便把伟人智慧,演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黄凯饰演了周恩来总理,他曾在《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第二次采访》等多部影视剧中,都成功塑造了周恩来总理这一角色,与古月是老搭档了。
在《决战之后》中,他风趣幽默,将周总理温和大胸怀,演绎得入木三分。
譬如在与毛泽东,谈起罗瑞卿负责的改造计划时,他笑着说“罗部长,胃口好大啊,把几个战场的国民党将领都收容起来了,蒋先生知道要给他发勋章的”
这是伟人式的从容与风情,一下把周恩来总理鲜活的形象跃然银幕之上。
比起片中的古月、黄凯这样的特型演员“形神兼备”,饰演国民党的主演们,则更多的是“神似”。
演好这群国民党高级将领,最难演的就是如何演绎出战败被俘虏后,落魄中那种高傲的转变。
其中片中戏份最多的杜聿明,就演得恰到好处,杜聿明由演员李法曾饰演,他曾扮演过多位国民党高级将领,譬如《重庆谈判》中的张治中,《七七事变》中的佟麟阁。
在《决战之后》中,在处理杜聿明这个角色中,他使用的是“形不变,神变”的方式。
一方面他始终一幅“硬腰板”形象,首先把这位历经过抗日战争的老将的硬骨头立在荧幕上,其次在改造过程中,在与管教人员的碰撞中,把眼神中,由看不起,到迟疑,再到接受表现的淋漓尽致。
譬如:他带着脚镣,下火车一场戏,他手捧着镣铐,满眼的坚定,一步一步走下火车,身旁人扶他时,他一个耸肩拒绝,一下子就把那种高傲演出来了,单看这个片段,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我党人员要去就义呢。
随着电影故事的发展,他的这种高傲冷眼神也有了温度,当他的肺结核被治好时,他的眼神中有了对自己原有立场的迟疑,这种迟疑直至被特赦后,也彻底无了踪迹,变成了接受后的温暖。
也正是这种细致的表演,也让他,提名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战争并不是一切的结束,如何在战后以和平的方式俘获人心,才是一场更为棘手的考验。
就如这部电影的片名《决战之后》一样。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化干戈为玉帛,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也正是李前宽、肖桂云、古月、黄凯、李法曾,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奉献,才让我们看到这么深刻的经典电影。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