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登陆网络院线,终于可以在家里用65寸大法电视、只花电影院N分之一的价格把这部口碑国产科幻大片给补了。相信也有不少朋友这几天也看了在线版。借此之际把荒废已久的科普号量子猫祭出,谈谈这部科幻大片吧。 国内首屈一指科幻作家刘慈欣因《三体》大火,培养了一堆三体厨,也因为作品中的诸多硬...…
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登陆网络院线,终于可以在家里用65寸大法电视、只花电影院N分之一的价格把这部口碑国产科幻大片给补了。相信也有不少朋友这几天也看了在线版。借此之际把荒废已久的科普号量子猫祭出,谈谈这部科幻大片吧。
国内首屈一指科幻作家刘慈欣因《三体》大火,培养了一堆三体厨,也因为作品中的诸多硬伤以及和无脑粉的互撕中出现了一堆刘黑。而很不好意思FOX是后者,这也是FOX最终决定没去电影院支持这部应该说是国产里程碑式科幻片的原因。
不过抛开个人因素,只说电影素质本身。可以说毫无疑问,《流浪地球》达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巅峰水平毫不为过。堪比好莱坞大片的特效、有趣的情节设定,根本不是以往五毛特效脑残剧情的国产科幻片可以比拟的。放到国际上,说超过许多好莱坞科幻片也不过分。
这里说说这部电影让我欣赏的地方:
百万特效该片特效确实养眼惊艳,一开场各种壮阔的场景就能吸引住观众眼球。行星发动机遍布地球的壮阔场景让人过目不忘。完全不是以往国产科幻片可以比拟的。
虽然我觉得在运镜方面还可以有进步的空间(有时运镜有点国产游戏CG当然也算是上乘一类的感觉),最后木星的场景稍微有点动画感,真实感稍微弱一些。但这些小问题都不足以掩盖整体特效出色的优点。
宇宙图景设定出色 不是星际过家家的感觉很多软科幻都有点星际过家家的感觉,打个响指就穿越银河,去一个星球好像比去隔壁村还方便。而硬科幻作品自然要表达出真实宇宙的残酷和浩瀚。
人类倾尽全力把地球推动到最近的恒星也需要数千年的时间,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作者确实有过严谨计算,大致多少这样的发动机、多大的推力、多大的加速度、多久的时间等等才能抵达最近的恒星。整个地球变成了超级世代飞船,脑洞确实不小,但又不会给人过于荒谬的感觉。这其实也是大刘作品能圈粉的原因。
没有过分讲究个人英雄主义片中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人的作用。讲究集体主义精神,比美国科幻片往往一两个拯救世界的感觉要好很多。尤其是最后阶段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启动行星发动机的感觉真的很棒……
好吧,就是最后吴老师牺牲自我拯救地球的片段又似乎打脸了这个感觉。但总体来说至少突出了集体的作用。
当然接下来就讲讲影片中的毛病了。如果你是死忠脑残大刘粉丝,还请谅解。《三体》大火之时,许多人把《三体》奉为科学典故,什么“黑暗森林法则”当成真理、无法理智客观看待《三体》中过多硬伤的现象(尽管这未必是作者本意)也是导致了众多黑粉出现的原因。但既然是硬科幻作品不是软科幻、不是太空歌剧,理智的人都应当接受对硬伤的批评。而看完《流浪地球》,也发现与《三体》一样存在诸多设定上的硬伤。
对诸如太阳还有几十亿年寿命、地球能否承受这么多发动机推动等问题,我觉得并不需要过多探讨,这些我觉得没问题。反倒是一些决定剧情走向的设定,是存在很多低级物理硬伤。作为硬科幻作品,许多人会奉为真理的时候,就得拿出来说说了。(注:只针对电影,不针对小说)
除非人类全体智障 不然地球不可能掉进木星我没看原著,但从电影描述来看,地球经过木星是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利用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是航天器常见的手段。简单来说,行星本身具有形成时的角动量,角动量使得行星不会掉进恒星里。利用行星本身的动能给航天器加速,就可以减少航天器携带的燃料,从而增加科学载重。
伽利略号土星探测器的轨道——非常经典的多次利用行星引力加速的案例
说得再简单点,就是航天器会“拖慢”行星,而行星会把航天器“拉快”,但因为行星比航天器质量大太多,所以对行星的影响微乎其微。就好像冲浪的人拉着前面的快艇来获得动能一样。
使用行星弹弓效应,本身是需要精确计算过轨道,正好使得行星能把航天器拉过来再甩出去,增加航天器的速度。影片里的区别是利用木星引力加速的变成了地球。木星质量比地球大很多,原则上行得通。但行得通的前提是,地球的弹道轨迹一开始一定会设定成在不受其它外力的影响下,被木星引力拉扯一段,增加速度。设计的轨道一定是保证不会被木星吸引过去,而是被弹射出去。这就是“引力弹弓”一词原由。
然而《流浪地球》中的设定是,地球失去行星发动机动力就被木星引力吸引坠向木星。也就是地球的轨道设定成不受外力影响就一定会撞向木星……WTF?除非地球联合政府是一群智障,不然怎么会做这种事情?如果需要行星发动机耗费大量燃料才能“摆脱”木星引力,那引力弹弓效应根本毫无意义。
在航天器借助引力弹弓效应的例子中,虽然也会在借助行星引力弹弓效应时开启推进器。但那是用来调整轨道,而不是说不开发动机就会掉进行星里。在《流浪星球》的例子里,行星发动机可以用来调整借助弹弓效应时的轨道,但正常情况下,行星发动机受损只会最多偏离预定轨道,但不可能会导致掉进木星里。除非轨道都是小学生设计的。
而且,即便就按照影片中的设定来好了。让地球像航天器一样,不惜以可能掉进木星的代价来节省燃料、使用引力弹弓效应加速。但现实中使用引力弹弓效应主要是化学推进器的效率太低的缘故,节省一点燃料算一点。然而引力弹弓效应对于恒星际航行来说意义太低了,顶多就能增加几公里/秒的的速度。《流浪地球》设定中行星发动机采用的是聚变动力,并且目标是让地球达到光速的0.5%,也就是1500公里/秒。对于这个目标来说,冒着随时掉进木星里死掉35亿人的风险,只为获得这不到1%的加速度。或者说节省不到1%的燃料,依然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啊……
一颗星球接近木星大气根本不会被快速抽走影片中一大关键设定是地球接近木星时,地球大气因木星引力愿意被抽离地球,吸引到木星去……而且是呈现一条笔直的形状被吸引到木星去。
我相信物理好一点的,都会说:这什么莫名其妙的鬼畜设定!?
首先一个大质量星球是不可能只吸走另一颗星球的大气的。不然巨型气体行星木星怎么会有太阳系中大气密度最浓厚的卫星——土卫六泰坦,大气密度甚至是地球密度的150%。泰坦的大气怎么没被木星吸走?
太阳系中大气最厚的卫星是气体巨行星土星的第六颗卫星——泰坦
因为卫星在绕着行星公转的时候,大气也好、地表的固态物质也好,都具有角动量与引力相抗衡,从而保证卫星上的物质,无论是大气层还是地表固态物质,都不会掉进主星里。
几百年前的伽利略铁球实验就已经证明,在相同引力参考系中,所有物体的加速度都是恒定的,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一根羽毛和一个铁球在真空中掉落速度是一样的。同理,气体分子和固体分子在受到引力作用时,趋向于主星的加速度也是一样的,不可能出现星球表面好好的只有大气被抽走的现象。
宇宙中偶尔会出现气体行星过于接近恒星而大气被剥离的现象。拒信最接近太阳的行星水星就曾经是一个气体星球剩下的内核。但这和影片的情况是两码事。这种情况是气体星球过于接近恒星,表面大气因为高温热逃逸出行星表面,逃逸的过程中,接近恒星的气体被恒星吸过去,而远离的则越来越远,最终大气被剥离(这种也是玻璃而不是被引力抽走)。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制,而不是被“引力抽走大气”。要知道恒星比木星的引力可大多了。而且即使是这种情况,大气被剥离的过程相对于人的寿命来说也是非常漫长的,不可能是几天就被剥离。
因太接近主恒星而被剥离大气的气体巨行星
当然可能还有稍微懂一点的人会说,《流浪地球》中地球是被行星发动机“推着”不掉进木星,角动量不足以与木星引力抗衡,地表因为是固态所以不会被吸走而是被发动机推着,而大气因为角动量不足被提前于地表固态物质吸过去。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还是完全不成立的。至少影片中的情况不成立。
影片中,地球的大气被拉成了一条直线吸进了木星表面。然而即使是上述情况,即使大气分子的角动量不足以与引力抗衡,但依然有角动量。是不可能被直着吸进木星的。即使是宇宙中引力最大的天体——黑洞,也极少把周围物质拉成一条直线吸进去,而是旋转着吸进去,这也是为何黑洞吞噬物质的时候通常会形成吸积盘。
黑洞吞噬恒星物质时的场景,物质不会呈直线被吸进去,还会形成吸积盘
引力可怕如黑洞也不可能指着把物质吸进去,别说木星了。
而且回到上一个问题,行星发动机能提高多少推力?我们不需要复杂的数据,看加速度就行了。影片中地球加速到0.5%c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这是很简单很简单的数学题,速度=初速度+加速度×时间,去掉加速度就是速度=加速度×时间。那么这里的等式就是0.5%c=加速度×(500年×365天×24小时×3600秒)(我忘了具体多少年,我就当500好了,反正不会影响结论)。
不过还觉得难算(其实我也懒得算),那么换个思路。实际上只要维持1g的加速度(假设有方法可以做到),不用1年就可以加速到光速。换句话说,要几百年才能加速到光速千分之五,那地球所有行星发动机推力产生的加速度只有N分之一g。木星表面加速度约2.5g。即使离木星表面很远,其加速度都肯定远远远远大于行星发动机推力所能产生的加速度。如果说气体都能被几乎直着拉进木星里,那总推力少说得能提供至少至少数个十分一g的加速度。
所以横竖来算,这个设定都有点脑残……
再退一万步,上面的情况我全都忽略,都当作合理的,就当是这个宇宙所有的物理参数都调参到合适范畴。但“引爆木星”这个设定也挺迷。
混合大量氧气的木星大气理论上有“点燃”的可能,但是无论如何也不造成推动地球的“冲击波”。更何况我们也算过,即使有冲击波要产生的推力也大到无法想象,足以轻松把地球撕碎。想想看毁灭恐龙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几乎没有让地球的公转轨道改变多少。要这么一瞬间推动地球的动能,足以把地球一般撕成碎片。这显然不是相对星球质量体量小得可怜的混合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能达到的……
最后补充上热心网友多维观世界相当给力的评论:
“说一个真正的bug,任谁都无话可说辩解不了的。流浪地球的最大速度和流浪时间。根据《流浪地球》小说描述,电影里也是这么说的,地球加速阶段500年,达到千分之五光速,然后惯性飞行1300年,再用500年减速,最后进入比邻星轨道。千分之五光速行走1300年航行多少距离呢?不用将速度和距离换算,直接用年和光年计算,光速是一光年/年。这是一个小学数学题,0.005*1300=6.5光年!这还没算加速减速阶段航行的路程,而比邻星距离太阳系只有4.2光年!加速减速可以看做对称的两部分,这也是可以算的,因为用到加速度,需要一点高中知识。总时间500年,最终速度0.005光速,求距离。公式:s=1/2*vt=0.5*0.005*500=1.25光年。减速阶段相同,也是1.25光年,总共2.5光年。加上前面计算的惯性航行距离6.5光年,总共是9光年!这是太阳到比邻星距离的二倍多。”当然说了半天。影片还是好片。其实所有科幻电影都多少有硬伤,并不是说因为有硬伤就不能看了。不然漫威的电影的还能看么?即使是《星际穿越》这一类硬伤也很多,但不失成为科幻经典。
问题在于国内的不理智刘粉确实太多,很多时候分不清科幻和科学。你总能看到三体厨混迹于严谨的科学话题,比如霍金提到地外智慧生命威胁时又搬出黑暗森林法则,拿来和科学大师的理论混为一谈,有时候颇有点邪教徒的感觉。这也是为何黑粉如此多的原因。
正因为国人普遍科学素养还是有所欠缺,才会有人把科幻与科学混为一谈。哪怕这个是所谓的“硬科幻”。这也是为何笔者会想起写这么一篇观后感。
所以请不要理解为这是批判文。本文一开头就说了,《流浪地球》从观影角度来说可以称得上国产科幻巅峰作品,也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这样出色的国产科幻片。但既然大刘作品被许多人奉为“硬科幻”,那自然也得面对这些严谨的科学逻辑问题。
要论硬伤几乎不存在同时也非常精彩的科幻电影,FOX这里首推《火星救援》。如果还没看过值得翻回来一看。NASA加盟拍的就是不一样。严谨到精确到马克达蒙最后火箭在脱离火星引力时的相对速度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几位。这也是目前最“硬”的科幻电影。
本文对本片总体是持支持赞赏态度,提出问题只是用来探讨。如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客观理性探讨,对于在评论中存在撕逼谩骂行为的,都将直接拉黑处理。还请各位注意哟~
上一篇:记录片《行星》观后感
下一篇:电影《沙丘》观后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