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侏罗纪世界3》宣布开拍。这些年,恐龙科幻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影热潮。但若追溯这股浪潮的话,我们还需要回到27年前恐龙电影的开山之作。 《侏罗纪公园》就是恐龙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它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这部斥资6500万美元的电影,不...…
前不久,以恐龙为主题的电影《侏罗纪世界3》宣布开拍。这些年,恐龙科幻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观影热潮。但若追溯这股浪潮的话,我们还需要回到27年前恐龙电影的开山之作。
《侏罗纪公园》就是恐龙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它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这部斥资6500万美元的电影,不仅在全球获得了9亿美元的超高票房成绩,而且获得了9次含奥斯卡在内的全球各类电影奖。直到如今,豆瓣上评分依然保持8.1的高分,足见大家对它的喜爱。
《侏罗纪公园》豆瓣评分
《侏罗纪公园》的故事情节足够吸引人眼球,它讲述了大富豪哈蒙德博士在努布拉岛建立了恐龙乐园,即“侏罗纪公园”,复活了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召集各路科学家参观并为他背书,坚信从中可以赚取大钱。
除了邀请科学家外,哈蒙德也把孙子孙女纳入了第一批游览观众。只是可惜的是,公园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凶恶的恐龙逃出后自相残杀并攻击人类,最终幸存者寥寥。
观看影片时,我们确实会被电影巨大的科幻魅力所折服,甚至很多人只从科幻角度来欣赏它。但《侏罗纪公园》的真正意义绝非仅于此。
随着时间的慢慢沉淀,《侏罗纪公园》退去一时的科幻幻影,它背后所传达的对自然生存与发展的认知解读逐步显现出来,并引起更多网友们的共鸣和深思。
由于视角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类对于自然法则一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认知观念。
有些人以商人视角来看待自然界的天然选择,秉持“一切只要有利益、就可复制”的想法,如影片中的哈蒙德博士一类;有些人用万事万物相关联的整体思维而不待见人类对自然的改变行为,如影片中的混沌数学家伊恩;也有很多人从人类本身和自然两重视角出发,既想尊重自然但又期望创造人类奇迹,在不断矛盾权衡之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影片中的格兰特博士以及对自然有过无数幻想的普通人。
《侏罗纪公园》海报
本文我将从影片中3个角色对待自然规律的三种思维方式,导演借用科幻来传播人本思想背后所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思考4个方面来剥开这部电影的科幻外壳,解读隐藏在电影背后的多种自然理念和现实意义。
01哈蒙德博士一类的商人思维:有利益存在就可复制的行为,最终会危及自身
影片一开始,一架卷起考古现场漫天尘土的直升机把哈蒙德博士的商人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随后,他用直升机把大家带进了大型恐龙世界—侏罗纪公园。
他坚持认为,这是个绝对赚钱的门路。即使坐在游览车上的律师不断质疑公园的安全系数,但哈蒙德博士微微笑着,指着他的鼻子说:“48小时(游览)之后,我要让你跟我道歉。”
当大家亲眼目睹了活的恐龙及恐龙复活、孵化过程后,律师和商人哈蒙德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他们一致认为:这些花了血本的恐龙复活行为能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典型的商人思维。
从基本释义上来看,商人思维指的是:
一个人在行为处事时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拥有商人思维的人以利益为出发点,并知道新奇才是吸引大众眼球并导向利益最大化的法宝。
因此,哈蒙德博士耗费巨资,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并成功使消失了6500万年的恐龙得以复活。
哈蒙德博士用商人思维创造了侏罗纪公园
恐龙复活足够吸引眼球,如果侏罗纪公园如期开放的话,他们确实能大赚一把。这种大胆行为确实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言语: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
我们不能否认哈蒙德博士有“把幻想变成现实”的能力,但他们无法在商人思维的圈层里意识到,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
当商人思维用在商业交易、产品买卖等普通的社交行为中,确实无可厚非,有时将商人思维用在工作上还能起到积极导向作用。但一旦用于违背自然法则、人类发展主流趋向等活动中,商人思维则变得极其狭隘,并将会产生致命的危害。
因此,当格兰特博士一行人参观考察侏罗纪公园时,园区电脑管理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高压电围墙失效,恐龙逃出后肆意攻击人类,最终让哈蒙德一类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哈蒙德博士一样,依然会把商人思维狭隘化,不惜与自然法则逆行较量,从而达到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这种忽视客观力量的人的行动,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哈蒙德创造的恐龙乐园
02数学家伊恩一类的万物相连的混沌思维:人类与自然是整体,企图与自然背行其实就是孤立人类本身
对哈蒙德博士的“恐龙复活”行为,数学家伊恩一开始就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即使他还没有开始游览园区。
当律师和哈蒙德在餐桌上对“侏罗纪公园”大展宏图时,伊恩低沉着脸质问大家:
“对大自然缺乏起码的谦卑,真让我觉得不寒而栗。难道你们没有看到这有多危险吗?”
伊恩相信,如果人类不在自然面前学会谦卑和敬畏,那就是在重演巴别塔悲剧。
当哈蒙德博士反驳他时,伊恩此时说了一句令所有人深思的话:
“你的科学家们确实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但问题是他们只想着能不能做成这件事,却从没想过该不该这样去做。”
伊恩这种认知角度确实符合他数学家的身份,他夹杂着自己的伦理意识,运用了数学中的混沌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数学家伊恩用混沌思维反对人类对自然法则的任何改变行为
所谓的混沌思维,其实来自于数学中的混沌理论,当上升到认知层面后可通俗理解为:
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互为关联并有序地进行着。
用混沌思维看问题,最明显的案例就是“蝴蝶效应”。当一只毫不起眼的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便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哈蒙德等人坚持认为,在实验室里只培育雌性恐龙幼崽就可控制恐龙的自然繁衍。但具有混沌思维的伊恩认为,这种行为完全把自然分割成不相关的碎片,忽视了在自然世界这个大系统里,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恐龙的失控也象征了生命自会找出路
但伊恩的混沌思维中有个致命的缺陷,他完全否定了人的价值,坚持认为自然如同神灵一样,我们需要绝对地谦卑服从。
现实中很多人和伊恩一样,用绝对的混沌思维来认知世界和自然规律等,认为人类对自然的任何改变都将遭受惩罚。这固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对待自然的方式,但这种观念并不能获得大众的追捧。作为人类本身而言,我们更希望在自然世界中,找到一种能够把人类力量合理最大化的方式。
同时,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03考古学家格兰特博士一类的矛盾思维:相信人类创造奇迹,但更尊重自然选择
正因如此,电影主角格兰特博士便成了影片主题思想付诸实践的不二人选。
格兰特博士是位考古专家,对恐龙有着极为深厚的爱。只要出远门,他都会把迅猛龙爪子放在口袋里。
因此,当他第一眼看到能行走的活恐龙时,他脸上的表情除了惊叹外,更多的是惊喜。他急迫地想了解哈蒙德博士是怎么让恐龙复活的。而大家在餐桌上讨论“侏罗纪公园”可行性时,格兰特博士并没有像数学家伊恩那样极力反对,反而非常矛盾地提出了一个疑问:
“世界在极速地变化,我们也在拼命地追赶,在这儿我不想妄下定论。恐龙和人类,这两个在进化史上相差了6500万年的物种突然之间被放在了一起,我们又怎么能想象到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或许很多人会把格兰特的认知归为他的特殊身份。但影片中的格兰特并非特殊化的考古学家,而是人类社会中大部分群体性象征。和普通人一样,他酷爱恐龙但很不喜欢孩子;当看到自己喜爱的恐龙时会惊喜若狂,但内心又会产生隐隐的担忧。
这就是矛盾思维的集中体现。格兰特的态度代表了普通大众对人类超越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有惊喜的一面,也有担忧的一面。
格兰特博士既肯定人类创造的奇迹,但又尊崇“自然选择”
而所谓的“矛盾思维”,它指的是:
在思考问题或者看待事物时,思维活动存在着既统一又斗争的不同观念。
格兰特博士不仅对复活恐龙的行为心理很矛盾,后来对他挚爱的恐龙生物也持矛盾态度。他戏称食草恐龙就是温柔的“大奶牛”,当小女孩说讨厌食肉类恐龙时,他为恐龙开脱说“这是它们的天性”;但同时,他和同伴们遭受暴王龙的袭击,性命受到危险。
如何从矛盾思维中跳出来,使人类本身力量获得最大化展现,便是格兰特博士在恐龙冒险中需要找寻的。当暴王龙和迅猛龙互相残杀,超大横幅“恐龙统治世界”被扯下后,死里逃生的格兰特博士对哈蒙德博士说:
“哈蒙德,经过慎重考虑,我不认可你的公园。”
经历过矛盾权衡,格兰特博士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想人类力量获得最大化,真正成为宇宙的主人,我们必须先尊重“自然选择”,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发挥人类的创造能力。
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在《物种起源》中指出: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在自然界中,作为对环境最能应变的人类,我们已经是最大的受益者。自然选择了人类,而人类本身应在顺应自然和发挥自我之间寻找到平衡。我们或许依然无法摆脱超出自然法则后创造出的种种神奇幻想,而这种矛盾心理也许将伴随人类始终。
但着眼于整个大自然来看,人类只有将自己融入整个生态体系中,才能使自身力量最大化。自然面前,人类协作者,而不是叛逆者。
最终和孩子们的和解,也象征了格兰特跳出矛盾思维,回归理性
04名导斯皮尔伯格借科幻电影传达的人本思想以及电影背后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考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一直被科幻魅力震撼着。但电影奇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不仅仅满足于制造炫酷的科幻画面,而借用虚构的科幻来传达真实的人本思想,一直是他最擅长的技艺。
从斯皮尔伯格本人来说,他从小就很喜欢恐龙,对威武的恐龙和美好的远古社会充满幻想和追求。因此,他的内心似乎永远追逐孩子似的冒险活动,希冀幻想能变成现实。
从这点来看,他本人与电影中的哈蒙德形象有些许类似之处,具有商人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但斯皮尔伯格远比哈蒙德更具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尽管他也欣赏原生态自然文化,但他更崇尚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尊重和保护人的价值,把简单的幻觉意识上升到人文主义的高度,来构思整部影片的正面导向性,并引起人们的反思。
因此,斯皮尔伯格与影片中的格兰特博士更相似,在人与自然法则之间,一直处于矛盾思维中,但经权衡终能做出正确抉择。
就像刊物《电影文学》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评价所说:
他的电影总能蕴含着对生活富有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生活状态和最普遍情感的反思与关怀,直白地展露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侏罗纪公园》拍摄现场的斯皮尔伯格
因此,斯皮尔伯格拍摄的《侏罗纪公园》不仅表明了深处大自然系统中的人类对奇迹和美好的梦想和追求,也体现了对深沉的人类使命感的权重。
而将这种宏大的电影主题放入到我们普通生活中时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状态中做出行动上的取舍。
只是有些人面对利益诱惑时,克制不了自己,采用“利益至上”的思维来操控自己的行为,即使以损坏自然体系为代价;而有些人却又极力否认自我的力量,行为处事要求谦卑和服从,从而达到不破坏与他人、世界的原始关系。但这种过于降低自我的理想化处世方式同样也不是“人类使命感”的正确诠释方式。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生命的美好。因此,当面对自我追求与神圣的自然法则相冲突时,影片中格兰特博士的思维状态以及最终的权衡取舍才是现实生活中每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和他一样,在顺应事物规律的大前提下,允许和推崇自我力量的释放。在不断追赶世界并与之融合中,扛起自己的担当和使命,寻找真正心灵上的“侏罗纪公园”。
“侏罗纪公园”的大门
结语:《侏罗纪公园》是一部恐龙科幻电影,但作为电影奇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之一,我们不应仅仅把它当作科幻片来欣赏。
当我们揭开这部电影的科幻幻影后发现,影片中不同角色从自身出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和认知自然法则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力量体现。
但通过对不同思维模式的分析得知,要想人类力量获得最大化以及自我得以完美展现,我们必须承担起人类使命感,在尊重“自然选择”的前提下,合理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