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4K修复版的《入殓师》将在国内重映。 这部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作品: 豆瓣评分高达8.9,有26万人给出了5星好评。 影片最特殊之处是它的题材,聚焦入殓师的生活。 凝视死亡,思考活着的意义,洞察爱与责任的价值。 一、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剧情。 小林大悟自幼儿园起,就被...…
10月29日,4K修复版的《入殓师》将在国内重映。
这部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作品:
豆瓣评分高达8.9,有26万人给出了5星好评。
影片最特殊之处是它的题材,聚焦入殓师的生活。
凝视死亡,思考活着的意义,洞察爱与责任的价值。
一、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剧情。
小林大悟自幼儿园起,就被父亲强迫学习大提琴演奏。
他的生活不得不与琴声为伴,时光流转,大悟决定以此为业。
可当他有一天买了昂贵的琴,正准备大展宏图时,命运和他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
仅仅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乐团就解散了。
这不但意味着失业,也预示着他音乐事业的终结。
面对生活的严酷考验,大悟不再相信自己的才华。
他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始新生活,离开东京回到乡下老家。
宁静清贫的日子里,大悟始终惦念着能重新拥有工作机会。
某天吃饭时,他被一则报纸广告吸引,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可短工。
大悟当即前往面试,还没怎么搞清楚状况他就已被录用,还支付了一天的工资。
再三询问得知自己将要从事入殓师,大悟在心理上非常忐忑不安,本能地排斥。
但禁不住高薪的诱惑,只能硬着头皮上,先做起来再说!
就这样大悟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走上了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漫长旅程。
零距离触碰死亡,一次次见证最后的告别,遭遇妻子和别人不解的异样眼光……
二、对《入殓师》的解读,第一重问题是职业偏见。
小林大悟最初的动机,完全是因为不菲的薪水。
单就入殓师这个职业,他既不了解也特别抗拒。
和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样,因是和死人打交道,所以它天然地就是忌讳。
似乎和死人的接触,会沾染上某种不祥的预兆,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晦气。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有句经典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
NK代理公司在刊登入殓师的招聘广告时,就含糊其辞。
大悟以为是和旅行社、导游有关才去应聘,而面对询问,社长也是闪烁其词。
当他终于无奈地回到家,妻子美香猜测是婚庆公司时,大悟不敢正眼相看,只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
纸包不住火,大悟的“秘密”终究还是被传开了。
妻子请求他辞职,求而不得后转身离去。
大悟的朋友更是恶语相向,不让家人接近他。
即便是在纳棺仪式的现场,他也会被某些死者家属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后代。
显然,人们对入殓师的看法普遍是羞于启齿,不屑一顾的。
仿佛这一职业本来就上不了台面,只有“罪孽”深重的人才会从事。
所谓入殓师,不仅不是一份“正常”工作,也几乎等同于耻辱。
三、随着剧情的推进,大悟对他的工作渐渐有了新的体会。
他第一次“接活”就特别刺激,死者是一位在家中独自去世已两周的老太太。
社长深知新人大悟将会有怎样的反应,因此骗他说只要看着就行。
结果到了现场,大悟因生理不适呕吐得一塌糊涂。
而且不得不在社长的大声责令下,协助他做工作。
从对遗体的本能排斥,大悟逐渐思考起了死亡。
他曾伫立桥头观察鲑鱼,它们不辞辛劳逆流而上,结果呢?
真可悲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
原来,它们之所以想回家,是想回到出生地。
这和我们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是一样的。
而死亡绝不仅是回到故土,还有体面和尊严。
他还一直在探究入殓师工作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何处?
作为老板和长辈以及导师三重身份的社长,也给了他很多启发。
社长是在老婆死后由他亲自纳棺,将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送走的。
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入殓师这个行当。是他告诉大悟:
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
他也在一次次观摩和亲身体验入殓师的工作时有了新感悟:
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要充满爱。
纳棺不只是亲人和死者最后的告别仪式,更是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和爱。
四、粗看《入殓师》,无论如何它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
可稍微深入点,就会发现“与死相对的生的美好”才是本质。
所谓向死而生,只有透视过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的意义。
大悟刚做入殓师时从未接触过尸体,以至回到家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后呕吐不已。
对他而言,生和死是格格不入的冰火两重天,他只能居于一端。
当工作弥漫在死亡气息中,大悟摆脱不了压抑和沉重,人生像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下。
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和离职的坚定请求,以及自身的困惑,他一度真动了辞职的念头。
他来到社长的居处,房间里各种花草环生,充满了生机。
不仅如此,社长还在悠闲地享用人间美味“鱼白”。
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食过鱼白,百鱼无味”一说。
按社长的观点,除了植物其他生物都要靠食用别的生物来维持生命。
既然人活着必须得吃东西,要吃不如就吃最好的。
他所传递的正是生的追求,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生的欢愉吗?
大悟终于醒悟,不光体悟到了入殓师工作本身的价值,能给死者以体面,给亲属以安慰,而且也意识到了活着的意义,那就是带着爱和宽容好好活着。
从排斥到习惯再到热爱,大悟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重新获得尊严。
五、影片隐藏着一条暗线,即一个人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
这主要通过大提琴的意象体现出来。
小林大悟起初购买了昂贵的大提琴,并踌躇满志地想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从镜头语言的隐喻中就能看出,在众乐齐鸣的乐队中他的琴声完全被淹没其中。
这也预示着大悟的音乐才华很有限,难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在乐团解散后,经过痛苦的挣扎,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其实,当我们认不清自己时,所谓梦想只是自己的执念罢了。
若能放下执念,重新审视自我,或许才会迎来海阔天空的新机遇。
小林大悟是幸运的,社长是帮助他的贵人,是他成长的导师。
正是社长的赏识和不遗余力地教导,大悟成了一名真正的入殓师。
令人欣慰的是他并未彻底放弃音乐,而是在内心呼唤时仍然能以琴为伴。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世事磨练,大悟对音乐的感知和领悟也迈上了新台阶。
在河堤上悠扬的琴声与大自然共舞,人和天地万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圣诞夜他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让社长和同事双双落泪。
从执着到自如,大悟对待大提琴的态度,代表了他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觉醒。
由这个角度看,《入殓师》不但是一首关于死亡旅程的哲理诗,也是一部极好的励志片。
六、除了哲理和励志,对死亡、尊严、爱的探讨,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
宽容与和解。
男主大悟6岁时,父亲因外遇和人跑了,他只得和母亲相依为命。
乖巧懂事的他从不在母亲面前“示弱”,但他在澡堂泡澡时泪流不止。
父亲是大悟心底不可触碰的痛,那是一道犹如沟壑般难以愈合的伤疤。
没想到数十年音讯全无的父亲,竟然在死后传来了消息。
对这个自己连样子也想不起的人,大悟拒绝去认领遗体。
但妻子坚定地敦促他,在参与了澡堂老奶奶的纳棺仪式后,她全然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女同事更是诚恳请求,因为她也曾因喜欢上别人而丢下孩子,内心蕴藏着巨大的愧疚。
大悟半推半就地“见”了父亲,当一块光滑的小石头从他冰冷的手中滑落时,大悟哭了。
父亲曾告诉他,人类在语言尚未发明之前,通过石头传递信息。
通过不同大小、形状、质感的石头表达不同的心情让对方感知。
从这块石头,大悟知道“混蛋”父亲并没有将自己遗弃,他的心底留存着一片温柔之地。
小林大悟紧紧地握住石头,贴在妻子怀孕的肚皮上,经由这种方式完成了父子间的和解。
也实现了一家三代人的团聚,大悟最终还是宽容和谅解了父亲,更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观看《入殓师》就像剥洋葱,乍一看很不显眼,节奏超慢,四平八稳,表演做作。
可一旦静下心来抽丝剥茧地品味,就会发现它的美妙。
无论久石让的配乐,还是绵密细微的剧情,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总有些地方会深深地触动你。
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魅力,愈品愈香,余味无穷……
下一篇:入殓师-观感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