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永恒的人性悲剧 : 真的很令人期待 《慕尼黑》:永恒的人性悲剧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艾瑞克·巴纳Eric Bana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 杰弗里·拉什Jeffrey Rush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奥斯卡季节,斯皮尔伯格大导演的《慕尼黑》...…
《慕尼黑》 永恒的人性悲剧 : 真的很令人期待
《慕尼黑》:永恒的人性悲剧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艾瑞克·巴纳Eric Bana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
杰弗里·拉什Jeffrey Rush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奥斯卡季节,斯皮尔伯格大导演的《慕尼黑》落选奥斯卡前哨战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提名可算是一大新闻。然而对于影片本身意旨的曲解似乎更让人伤心,有不少人认为导演的意图在于姑息恐怖主义。在我看来,久不涉足严肃题材的斯皮尔伯格此次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在流畅的叙事中关注人性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一次的思考显然绝对不打算讨好任何评论。
影片的叙事开始于震惊全球的慕尼黑惨案。1972年9月5日,在慕尼黑参加奥运会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被一群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并且杀害。在慕尼黑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扬名全世界的特工组织“摩萨德”派出了以男主人公(艾瑞克·巴纳)为首的一个特工小组,开始向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幕后相关人员复仇。在一系列暗杀行动全面展开的同时,特工小组的成员们发现他们已经陷入了危险,而他们本身对于行动正确性的怀疑,也在与日俱增。
排除思想性不谈,就叙事而言,影片仍然做到了步步惊心,不失为一部节奏紧凑,相当好看的惊悚悬念电影。从慕尼黑惨案开始,到男主人公接受任务,再到暗杀一个个的目标人,环绕在主角周围的线索渐次复杂,而潜在的危险也接踵而至。暗杀名单和男主人公的心理,是两条互相交织的线索,清晰的将悬念、危机、迷惘、恐惧和盘托出。而在暗杀事件中渐渐显露出的复杂的国际政治态势,显示这不是单纯的特工游戏,也绝非代表国家的政治使命,其中复杂的滋味,正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来表现的。
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十几年前拍《辛德勒名单》,是本着身为犹太人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来表现大屠杀中人性的冷酷麻木和温暖伟大。那么《慕尼黑》则是在表现几十年前发生的人性悲剧的过程中,导演对于人性更深入的一次思考,甚至包含了对于仍然存在于当前世界的种族对立、恐怖主义、人道立场等等多方面的思考。影片小范围上映以后,曾经有评论认为影片质疑了反恐行为的正义性。说这种话的人,只能说完全没有理解这部电影本身。《慕尼黑》所展现的角色们在那个年代所遭遇的困惑和恐惧,无奈和挣扎,在当今的世界依然存在。而且这一次,在人性残忍的阴影下挣扎的不止有无辜的犹太人,还有站在他们对立面的穆斯林。我毫不怀疑,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鲜明的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他对于制裁恐怖主义的手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否以生命换取生命就能够永远消弭失去所带来的伤痛?还是只能加深业已存在的人类关系中的裂痕?生存的权利,人道的立场,是否因为种族的分野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不再重要?在《慕尼黑》纷繁复杂的国家、种族、个人的彼此伤害当中,提出了问题的那个斯皮尔伯格,比任何一次都要心情沉重,同时也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一向的人性化视角,在本片中依然在继续。通过一个被指派去暗杀巴方相关人员的男人的眼睛和心理活动,来再现由慕尼黑事件延伸出来的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悲剧。不错,影片的主要角色们仍然是犹太人,但他们在影片中并不单单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他们因为巴勒斯坦人杀害了自己的同胞,所以反过来对巴方进行复仇;然而在执行行动将名单上的名字被一个一个划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照片上那些对于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脸孔,竟然在真实的世界里也有着鲜活的生命和亲爱的家人。尤其是男主人公,从跟踪第一个被杀者到小杂货店,到第二个目标人那个穿着红色裙子的黑头发小女儿(又是红色,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这个颜色始终与人性和希望有着关联),再到与第三个被杀者在阳台上亲切的交谈,他心中身为普通人的不忍,终于慢慢发展成为后来的怀疑。影片无意渲染执行这一任务的单方面人物们的感情,男主人公唯一的一次和家中的通电话固然让人鼻酸,被杀的巴勒斯坦人家中那男孩子惊恐的眼神同样令人难忘。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杀害慕尼黑人质的画面固然代表了人性的冷漠和残忍,以色列五人特工小组中也有成员认为世界上除了犹太人的鲜血,其他种族的都不值得同情和怜悯。所以,就象电影当中那个巴方的保镖和男主人公的交谈一样,犹太人问巴勒斯坦人,你们不觉得这样做,只会让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你们禽兽不如吗?巴勒斯坦人回答,是啊,我们就是要让人们觉得我们是这样的人,并且让他们知道,是谁让我们变成这样的人,是谁让我们丧失了生存的地方,我们过得有多么的艰难。这一段短短的谈话,虽然没有涵盖影片所有的诉求,却代表了编导的思考方向,恐怖主义是万恶的,杀害无辜人的生命,也难以用能够让他处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解释来变得合理化。但是在世界的另外一处,或者说就在同一处,是不是不同血缘不同语言不同面孔不同习俗的人们在天天的死去,就应该被漠视被遗弃呢?这真是一个关于人性永久的问题。且不论各种族间政治宗教历史血腥的纠葛,光是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导演,能够在他的电影里面经巴勒斯坦人之口提出这个问题,就值得尊敬和钦佩。
斯皮尔伯格擅长举重若轻,在电影的镜头下,他没有让主角特工们变成英雄,但他们也不是丧心病狂的恶魔。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们也有恐惧得不敢开枪的时刻,他们也在撤离的时候因为慌张把自己随身的东西遗留在现场。而且最真实也是最震撼的处理是,这一切行动的进行,虽然背负着来自国家的命令,但面对的依然是这个真实无比而又荒谬无比的世界。所以特工们在一次暗杀行为和等待下一次来临的过程中,导演反复的表现他们做饭、吃饭的段落,和暗杀交叉进行,一点都不夸张和特意,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情景。他甚至让某些细节有着即荒谬又喜剧的效果。最戏剧化的一幕,来自于在其中的一次暗杀行动中,犹太人特工们经过法国线人的介绍,进住一间陈旧的公寓,夜半众人正要入睡的时刻,听见有人接近门口并掏出了钥匙。在双方剑拔弩张之后,终于明白原来只认钱不认人的线人把这间公寓同时提供给了两伙要在这个城市行动的人。两伙人最后协商,在房间里分地而睡,而且最后还在要听的电台音乐上达成了妥协。在这个时候,他们谁都不知道,另外的这伙人,竟然就是他们要暗杀的目标人的保镖,巴勒斯坦人。而他们在第二天的夜晚,就要结束其中几个人的生命。这样的真实和荒谬,其实只是来自于清浊难辨的现实世界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男主人公处在杀人后被追逐的无法摆脱的恐惧中,越来越怀疑任务的目的和意义。他在一开始曾经对妻子说,我无法原谅我自己放弃接受这样一个任务的机会,我知道将来我会后悔,当时的他一定怀着复仇的正义感和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因为电影提到了他的父亲也曾经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位英雄。然而他的线人告诉他,他永远不会了解行动后面的真正目的,他看到眼前不同集团的人们以不同的原因被射杀,他目睹伙伴一个个从身边消失,他同时听说被杀死的那些巴勒斯坦官员,很快就换上了比他们的原任更凶残的代替者。在世界的真相逐渐显露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终于不可抑制的陷入了崩溃。
斯皮尔伯格在演员的选择上向来别具匠心,当年的《辛德勒名单》人人出彩,却并没有大明星助阵。如今的《慕尼黑》依然如此,主角艾瑞克·巴纳有很多内心戏,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内心的人性苏醒,非常出色。其余的几个以色列特工配角,其中包括了新一届007人选丹尼尔·克雷格,还有老戏骨杰弗里·拉什,都很符合角色本身的定位,绝不抢戏。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悲怆。仿佛从银幕深处穿来的高亢的女声,将陷入这个事件中的所有人物的无奈,将面对无数反人性的行为的整个人类的无力,表现得凄凉而直接。另外在贯穿全片,以男主人公梦境形式交代的慕尼黑惨案的整个过程中,音乐的效果进一步深化了永恒的人性悲剧这个主题。
电影似乎在不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了,男主角和以色列特工的负责人见面,提出他心中存留依旧的问题。这位负责人没有回答他心中的疑问,只是跟他说,你还有家,回家去吧。电影嘎然而止,片中的男主角一样,我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答案。尽管男主角在问,既然那些恐怖分子,那些恐怖事件的幕后操纵者犯了罪,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审判?但显然,连男主人公本身,都对于应该用何种方式来停止无休止的人与人之间的残杀,而失去了信心。如果说《辛德勒名单》里面还有小女孩的红衣来代表一星点的希望,那么《慕尼黑》提供给我们的,就只有无数的问号。40年过去,11名以色列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慕尼黑血腥的夜晚,片尾的字幕提醒我们,此后的几年内,被怀疑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巴勒斯坦十几名相关人士,也付出了他们的生命。而看看如今并不清明的寰宇,依然有因为本身的苦难而将炸弹投向无数陌生人的恐怖分子,依然有为了制裁反人类的罪行而向无辜的平民轰炸开枪的行为,依然有绵延了上千年的仇恨在某块土地上制造的流血事件。斯皮尔伯格不是“万能”的政治家,《慕尼黑》的编导也无意为这依然千疮百孔的世界提供修补的良药,只是,每个走出影院的人,能够因为片中的角色们并非偶然的命运做一点思考,那才是拍这部电影的人们所希望的。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