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所执导的《信条》,探讨了他一向热衷其中的「时间」主题;他也利用了他向来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技巧,搭配实体特效,创造了一个「顺行」与「逆行」共存的时空,再次带给观众们惊人的观影享受。 「时间」是一种尺度,在物理学上被用来描述三度空间的长宽高以外的第四个维度,也是人类无法突破和讨论热...…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所执导的《信条》,探讨了他一向热衷其中的「时间」主题;他也利用了他向来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技巧,搭配实体特效,创造了一个「顺行」与「逆行」共存的时空,再次带给观众们惊人的观影享受。
「时间」是一种尺度,在物理学上被用来描述三度空间的长宽高以外的第四个维度,也是人类无法突破和讨论热烈的主题;不论在宗教、哲学、还是物理科学的领域,「时间」都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方式。
说穿了,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表达「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摸不着、碰不到,但真真实实地存在并控制(限制)着我们。而不管我们尝试着用「秒」、「分」、「时」等符号标记,它始终都只是一种我们人类为了方便思考宇宙万物现象而定的规则。
换句话说,我们在地球上所制定的几年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几秒,拿到了另一个星球、另一个外星生物身上就适用吗?
《信条》电影剧照
而《信条》的电影主题,正是希望我们能够经过这两小时半的谍报故事,去感受「时间」带给我们人类什么样的影响?就理性的科学面思考,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考模式,也限制了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而就感性层面来思考,我们若最终都朝着死亡的方向前进而无法回头,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信条》就是给予观众一个机会,打破「时间」的框架,想想如果今天人类拥有逆转时间的技术,那我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会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是更加珍惜?还是变得无所谓了呢?
换个方式来说,「时间」能够被解释成一种心智概念,让我们能够清楚认识到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并且有条理、系统性地去进行分析比对;它也可以解释成超越空间的另一个维度,描述万事万物的状态。但不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释「时间」,它所带给人们的影响,绝对是心智大于实质上的改变。
一、电影的基本设定当我们开始要讨论电影剧情前,我们先针对电影中的对白描述,先建构一个我们应该要具备的基本设定;这些设定,相信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撰写剧本前都有询问过专家;特别是在《星际穿越》中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Kip Throne),这位来自美国的天文物理学家,在本次《信条》的电影中也明列片尾的感谢名单之列。
这些对白所提及的科学名词都确实存在,剧情所引用的名词也绝非空穴来风;就让我们先来整理几个,在探讨「时间」概念时所需要了解和具备的知识。
1.1 TENET
于法国奥佩德(Oppède)刻在墙上的「萨托尔魔方阵」
于意大利卡佩斯特拉诺(Capestrano)刻在石砖墙上的「萨托尔魔方阵」
《信条》TENET一词,源自于一块名为「萨托尔魔方阵」,Sator Square 或称Rotas Square的拉丁回文方块版。这块板子由五个字母、五个单字所组成,写做两种形式:
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或
ROTAS
OPERA
TENET
AREPO
SATOR
不论是哪种形式,仔细观察这个方阵不论从哪个开头阅读,都可以独立得出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这五个词。
就字面上来看,SATOR代表着「种子」、「播种者」、「创始者」;AREPO,则是可能源自于埃及古字,没有现代能够对应的专有名词,是个无法解读的词;TENET,意旨遵守的法则,取其「保持」、「维持」的动词之意;OPERA,虽然现代直接的意思为「歌剧院」,但也代表着Operation的「工作」或「运作」之意;而ROTAS,则有「轮转」Rotation、轮子「转动」、「旋转」的意思。
五个单字合在一起,大致能够得到「创始者拥有世界运行之道」,也就是电影中不断强调的「TENET」,一个不能够说破,也无法完全解释的「守则」。
有趣的是,电影的开场正是在「歌剧院」Opera里发生、肯尼斯布莱纳所饰演的反派老大名字就叫做「萨托」Sator、而「天能」Tenet则成为全片的核心主轴,一个不能违背的永恒「教条」。
「萨托尔魔方阵」的真正用途有不同解释,古人将之刻在不同的生活器具上,相信这种文字魔方拥有保护的力量,并远离邪灵侵犯。但这些推论也只是考古学家或神秘学研究者们的猜测,实际上的用途已不可考;但就电影的世界观设定而言,诺兰给了一个相当特别的诠释。
1.2 「天能」在电影里的意义
「我只有一个字送给你:天能」《信条》电影剧照
根据电影剧情当中的解释:在遥远的未来,人类之中有个伟大的科学家,掌握了「时间」运转的奥秘。他发明了一台运算机,维系着这个宇宙世界的规律;换句话说,这台运算机就代表着「物理」,一种世界运作的「真理」,没有了它,这个世界将回到混沌状态,也就是世界末日。
由于「运算机」掌握了「时间」运转,也代表着透过运算便能改变粒子的「熵」(在1.3会解释这个名词),意思是能够任意改变粒子的时空状态,包括时间的顺行与逆行。这正是本片中的「逆转机」,这种神秘机器的作用,能够将人类的状态调整成顺行或是逆行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天能」到底指的是「时空逆转技术」,还是「运算机」本身,还是那些来自未来的「组织」;我个人认为,「天能」可以被视为前述所说的「守则」。由于电影里的设定,为了避免未来的人干涉过去的人(像是做出祖父回到过去杀死自己,而形成祖父悖论,于1.5会解释更多),因此当过去的人询问未来的人任何有关之后会发生的事情,未来的人都只会回答「天能」TENET。
其实说穿了,就像到了一家新公司工作,必须遵守公司的员工守则(Tenet);不必问为什么,只要遵守就是了。
1.3 熵(Entropy)
「别试着想要理解,感受它」《信条》电影剧照
在电影中,主角与女科学家(克蕾曼丝·波西饰演),或是与尼尔(罗伯特·帕丁森饰演)在解释「逆转物质」时,都提到了一个名词「熵」(Entropy) 。这个字读音同「商」,但有时在键盘输入时需要输入音同「滴」。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专有名词,因为「熵」并非是摸得到的实际物体,而是表达能量或物质「有序」或「失序」的状态,是一种透过数学的方式求得而来的参量。
「熵」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65年提出,并以公式表示:
△S=△Q/T
当中的Q为热量,T为时间;S「熵」就是「热量差」除以「时间」得出来的商数。
这个概念,在1923年德国科学家- 普朗克在中国讲学时,中国物理学家- 胡刚复在翻译时,因为是应用于热力学之中,除法运算下的「商」质,因此加了「火」字旁,用来表达其算式与热力学相关,才创造出「熵」这个字。
两杯冷热水混合,成为另一杯温度和体积不同的水
简单来说,一杯10度的冷水和一杯60度的热水混合,得到的是一杯体积两倍的45度的水;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熵」的表现,也就是热量或能量传递的过程。
水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能够同时表达熵值小到大的状态(图中白色圆球为水分子示意)
另外,「熵」也能够表达物体分子的乱度状态;同样是水,冰的水分子排列整齐,被限制在一个体积里,此时的「熵」值小;当冰溶化成为水,水分子的乱度增加,「熵」值也提高;当水蒸发成为水蒸气,水分子的乱度更大了,因此「熵」值也变得更大。而当我们观察除了水以外的世间万物,都是朝着乱数最大的状态前进,除非我们在投入更多能量让乱度降低,否则在自然界中,「熵」值只会越来越大。
物体从有序(熵值小)到无序(熵值大)的状态,同时也是自然界正常现象
就好比一个玻璃杯不小心从手上滑落地面,在地面破裂后洒了一地的玻璃碎片,这正是分子从乱数小、低「熵」值,演变成乱数大、高「熵」值的最佳例子;纵使我们把地上的玻璃碎片全部收集而来,我们很难再把一个完好如初的玻璃杯还原,除非我们把玻璃碎片全部熔解,再交给玻璃工人制作出一个新的玻璃杯;但不管如何,要还原成为和原来完全一模一样的杯子是十分困难的。
电影中的逆转子弹,即是违反自然界熵增原则:也就是并非从有序到无序,而是从无序回到有序状态
当然,有关「熵」的应用还有很多;我们只要知道,像是电影里的「逆转子弹」、「逆转黄金」,都是违反自然界「熵」值增加、乱数越大的物理定理。也就是全部都是朝着「熵」值减少,乱数越小的方向变化。再换句话说,这些「逆转物质」,都是从「无序」成为「有序」的状态。
也因此,电影里主角和女科学家对话时,手掌张开却让桌上的「逆转子弹」回到手上;在摄影机的镜头下录影回放,倒播放时看起来就和平常我们把手掌张开,手掌里的子弹掉到桌子上一样的过程。
有趣的是,电影里也有呈现了在「逆行时空」中能量反转的现象;当主角翻车接触到「顺行时空」的火源而爆炸,爆炸在「顺行时空」里释放的热,等于是「逆行时空」里大量吸热,也就造就了为什么主角最后是失温状态(冷冻)而不是被烧死。
说了这么多,讲到「熵」,我们只要记住以下两大重点:
(1) 自然界是朝着最大乱度前进(有序到无序状态)
(2) 自然界里「熵」值会持续增加(熵增定律)
而在《信条》这部电影里的世界,有一种未来技术是能够让这个自然界守则「逆转」;也就是能够让以上两大重点成为:
(1) 能够让东西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朝着最小乱度前进)
(2) 「熵」值会减小
1.4 时间箭头(Arrow of Time)
《信条》电影剧照
当我们能够理解「熵」这种在热力学里的能量变化概念,也能够理解自然界朝着乱度大的方向前进之后;试着想像,当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里测量「熵」,就只会测量到「增加」、不会减少时,那不就等于是测量「熵」就是在建立一种「时钟」了吗?
「时间箭头」的概念,便是从「熵增现象」出发。
「时间箭头」不难理解,只要知道有一种时间测量方式,是观察乱数小朝着乱数大的方向前进即可。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废话?确实。因为就我们人类的直觉,「时间」仿佛一条河流般,朝着固定方向前进而不复返;当我们探讨牛顿力学的古典物理时,并没有特别将「时间」考虑计算,因为不管怎么算, 「时间」永远存在而不会改变前进或后退的方向。但是当爱因斯坦开始将「时间」的概念引入运算后,便形成了「时间」也是一种维度或时间轴的概念,它就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
这说起来有点难懂,但我们可以试着想像:就像两个人并排走路,一个前进、一个倒退;就旁人的观察,这两个人一个人是前进,一个人是后退;但就他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互相静止的状态在移动。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会不断在剧情里在「顺行者」与「逆行者」两者互相观察的状态里交错;特别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在呈现「逆行者」的主观视角,来看待正常(顺行)世界的样貌。
电影中的高速公路场景;不同的相对状态观察,会有不同的相对状态认知
我们拿片中的高速公路桥段为例:主角最初以时间顺行开车,看见一台「银色轿车」(1)先是翻覆状态(2)目睹翻车过程(3)行驶状态的车(4)夹在萨托和主角自己之间(5)银色车辆出现;而但是当主角进入逆转机开始驾驶「银色轿车」时,才发现自己就是那台「银色轿车」的驾驶,并且在时间逆行状态下的过程,便是(5)(4)(3)(2)(1)的顺序。注意的是,主角在时间顺行时观察银色轿车(3)和(5)是倒车状态,但自己进入时间逆行状态时,(3)和(5)则是正常方向开车。
这段翻车的过程,其实也完美诠释了过去我们拿摔破的玻璃杯子解释「熵」和「时间箭头」;也就是原本一个完好(有序,乱度小)的车子,翻车变成一堆废铁(无序,乱度大);而在逆行的时间箭头下,则是从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
事实上,我们也能够从人类的「记忆」里观察,心理层面的时间箭头,说明了我们没有未来预知的能力,而是只有过去的记忆。这听起来又是一句废话,但也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时间方向」定义,才能够进一步去探讨宇宙的起源、宇宙膨胀、或是时空旅行的可能性。
电影中的逆转机作用,如此能够在同一个时空中出现三种不同状态:顺行状态A、逆行状态B、逆行状态转换回顺行状态C (当然,如果再多次进入逆转机,便能创造更多在同一时空,但不同状态的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我们看到角色们进入逆转机前是一种状态(A),在进入逆转机后进行时空逆行则成为另一种逆行状态(B);而(B)状态逆行到一个时间点后又必须透过逆转机将之成为「顺行状态」(C)。此时的(C)与(A)便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时空;这便是电影中创造「钳形攻势」的原理。
但为什么角色在(A)状态时,并不能预知(C)的存在,而知道当时和我打架的人是(B)或(C)呢?
那是因为记忆是跟着角色的经历累积;这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时间箭头」。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未来的人都遵守「天能」这个「不可以干涉过去之人的守则」,因为当(B)或(C)告诉(A),(A)在未来将会进入逆转机而产生未来的(B)或(C)的状态,那如果(A)不进入逆转机,那岂不是(B)和(C)的状态将不会存在了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尼尔揭开那个与主角发生扭打的人,其实是来自未来的主角本人时,不想告诉主角你是在跟自己打架;因为这样就无法存在那个未来回到过去的主角了。
当我们有了这样以「熵」解释「时间」的方向性,并在「时间」的观察里理解时间是「相对」的概念时,我们便能够进一步理解,电影中一直强调,也不愿意正面解释的「祖父悖论」或「平行宇宙」问题了。(因为解释到最后,尼尔还是要你好好睡一觉...)
1.5 祖父悖论VS 平行宇宙
祖父悖论:我回到过去杀死祖父,那我就不存在
1943年,法国科幻小说家瑞尼巴赫贾维尔,在他的小说《意外的旅游者》(Le Voyageur Imprudent)提出一个情境:假如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那么你的祖父母不会生出你的父亲,自然也就不会有你的存在。
这种逻辑推理的过程说起来正确,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错误或逻辑矛盾的命题,被称之为「悖论」,Paradox,是取自希腊文中「奇怪的」、「为预料之内」的意思。而「祖父悖论」(Grandfather Paradox)就是建立在这种「假设时空旅行」能够成立的论点上。
又假设今天你正在准备困难的考试,因此前往未来看考题而回到现在继续准备考试,让考试能够得高分,这样的你准备的考题是未来发生的考题,那到底未来考出来的分数会是未来而定还是现在正在准备考试的你而定呢?这就是所谓的「引导悖论」(The Bootstrap Paradox)。
又或者是,当你回到过去试图阻止一场严重的火灾,却在原本没有火灾的时空中不慎点燃火苗,而成为火灾事件的主因。这就是所谓混合了「命中注定论」的「命题/ 命定悖论」(Predestination Paradox)。
也正因为有这些逻辑矛盾的「悖论」存在,以及「熵」的自然界定理告诉我们,万物皆朝着乱数最大的无序状态前进,似乎间接说明了「时空旅行」不成立。而在《信条》的世界里,「熵」或者「时间」的方向性改变,也就是人并非跳跃到过去的时间点,而是以「逆着走」的方式在时间的维度,或是时间的河流中逆行,那么「悖论」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正面解释。
平行宇宙的概念:改变过去只会创造出另一种状态的宇宙
因此有物理学家认为,也许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个「平行宇宙」所组成,也就是当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祖父母时,杀人事件的那一刻变分裂成「祖父母活着」与「祖父母死亡」的两个宇宙;而杀死「祖父母」的那个人,则是来自「祖父母活着」的宇宙,那这样也自然互不冲突了。
这就说明了,电影里众人成功阻止运算机被爆炸摧毁,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成功阻止);但是过去的人并不知道爆炸阻止了运算机被摧毁,所以还是准备着阻止爆炸的军事行动(也就是片尾出现在俄罗斯12市的钳形攻势)。而这场爆炸事件,其实早在克洛斯比爵士(迈克尔·凯恩饰演)所说,在歌剧院事件发生不久后,12市即发生了一场神秘爆炸,正说明了电影里强调的「已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不能改变」。
二、电影剧情分析(完全剧透)以下大致就剧情顺序,但将剧情中段所解释的细节作些许前后调整;以下列排序阅读,即可大致了解本片剧情的来龙去脉。
2.1 未来的大前提
未来的大前提:伟大的科学家发明运算机,运算机被拆解分送至九大核武国家,未来人分为两派(支持祖父悖论者、不支持祖父悖论者),萨托与未来人接触并寻找运算机部件
在《信条》的电影里提到,在未来不知道经过几世纪的进化人类,有科学家发明出能够主宰「时间」的机器,称之为「运算机」;「运算机」维系着世界的秩序,因此若是被摧毁则造成世界毁灭。
当人类开始怨恨过去的人类破坏环境,让未来民不聊生、资源匮乏,因此在未来出现一派支持「回到过去」毁灭世界的论点;但这也出现了一派支持「祖父悖论」,认为回到过去毁灭世界会改变未来的人群,另一派则是不支持「祖父悖论」,认为回到过去毁灭世界只会分裂出另一个平行宇宙,而对未来没有帮助的人群。
两派人群争论不休的情况下,创造出「运算机」的科学家避免纷争而将「运算机」拆分成九大部件,分送到冷战时期结束前,拥有核武的九个国家埋藏:这九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苏联(后解体成为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南非(于1990年宣布放弃核武)。
因冷战结束解体的苏联出现权力真空时期,核武掌控出现漏洞,也让来自旧苏联世界的萨托(肯尼斯布莱纳饰演)掌握了核武;它被来自未来「支持祖父悖论」的人们唆使寻找「运算机」的九大部件并将之组合,也正巧萨托是个不折不扣的控制狂,因年少处理核武时接触过量辐射线而癌症缠身,久病厌世,有了自杀的念头。因此,想藉由摧毁「运算机」而毁灭世界的方式,让全世界人类与他陪葬。
2.2 主角的旅程:子弹寻人- 印度孟买军火商- 与凯特接触
主角的旅程:从歌剧院卧底失败,到神秘组织上课,再到印度孟买追查逆转子弹来源
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原是一位美国中情局的探员,卧底在一个恐怖组织内,打算在俄罗斯的歌剧院内假借恐怖攻击之际,取得秘密人士的不知名物品。未料,同行的队员打算将全歌剧院的人灭口,他成功阻止了炸弹安装,也同时看见了子弹逆转的异象(后知是逆行的尼尔所为)。
主角在恐怖组织内卧底的身份曝光,在被恐怖份子灭口前吞下了自杀药丸,但只是诈死,醒来后被神秘组织吸收,被指示前往调查「逆转子弹」的来源。
这个神秘组织的女科学家(克蕾曼丝·波西饰演)表示,他们从世界各地挖掘出这种拥有「逆转能力」的物品,这种「逆转物品」能够违反一般所知的物理现象,打破「熵」的方向性,也就是能够从无序状态恢复到有序状态。他们怀疑,在未来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爆发后,大量的核融合、核聚变反应,导致这些物品的粒子状态受到改变,因而从未来逆行来到了今日的时空,被科学家找到。
主角先从墙壁残骸内找到的「逆转子弹」下手,并从该子弹的材质循线找到了一位英国爵士(迈克尔·凯恩饰演),并从这位爵士口中得知,歌剧院恐怖攻击期间,俄罗斯一处名为「12市」的地方发生了不知原因爆炸;他也辗转得知,这个逆转子弹的来源是来自印度的军火商;于是主角只身前往印度孟买与这名军火商碰面。
军火商的家戒备森严,主角因缘际会认识了一位名叫「尼尔」(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男子协助,并成功潜入军火商家中。这名军火商表示,她确实有制造这批子弹,并供给一位名叫「萨托」的俄罗斯富商使用。但她制造的子弹是正常子弹,子弹之所以为「逆转」状态,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与「萨托」接触才能够得知当中秘密。因此,主角开始着手组织团队,希望能够接近这位萨托。
然而,萨托行踪不定,唯一和萨托有关系的是他从事古董鉴定工作的妻子「凯特」;「凯特」因为一次古画鉴定失误,让萨托损失900万美金进而导致夫妻失和。为了取得「凯特」信任,主角策划了一场销毁古画的行动,计划在古画交易转运的挪威奥斯陆机场内,一处名为「自由港」的艺术品物流保全机构内盗窃这幅古画。
2.3 挪威奥斯陆机场行动- 自由港
主角与尼尔截画,遭遇来自未来的主角(当时并不知情) (图中蓝色箭头为时间顺行,红色箭头为时间逆行)
「自由港」的戒备森严,主角和一位名叫「尼尔」的男士合作,透过一台装有黄金的大型货机撞进「自由港」仓库,引发收藏室内的大火,借机销毁古画。但主角与尼尔两人在开启收藏室门锁之际,看到了这个密室内存在着一套从来没有看过的「机器」设施。过了一段时间,「机器」内冲出了两位「不知名人士」,一位看似「逆行」、一位看似「顺行」;「逆行者」与主角发生扭打,尼尔则与「顺行者」展开追逐。
尼尔虽然成功追逐到了「顺行者」,似乎看到了「顺行者」的样貌,但随即放弃继续追逐返回协助主角;而与主角发生扭打的「逆行者」也成功逃离,留下主角和尼尔两人留在收藏室内,销毁古画行动失败。
2.4 挪威公速公路飞车追逐- 抢夺「运算机」部件
就在古画销毁的行动失败后,萨托认知到妻子凯特与主角有所联系,并故意设宴与主角见面;萨托拒绝与主角有进一步交谈接触,但主角在一次翻船意外中救了萨托而取得了萨托的信任。
根据调查,萨托准备运载从歌剧院夺取而来的「运算机」部件,并派有车队押送;主角与「尼尔」的手下一行人再度策划一起劫车行动,并成功在高速公路上夺得了「运算机」部件。
挪威高速公路行动:主角与尼尔同车,逆行的萨托威胁主角交付箱子,一台逆行翘车乱入交付箱子现场
此时,萨托一行人似乎以「逆行」的方式出现在公路上,他以凯特为人质,逼着主角交出「运算机」部件;此时主角遇到一辆「逆行」状态的银色轿车,从翻覆状态转变成翻车状态,再从翻车状态成为「开倒车」状态,夹在主角与萨托的车辆之间。
主角将「运算机」部件用反弹到银色轿车内的方式,将装有「运算机」部件的箱子交给萨托;拿到箱子的萨托随即离开,丢下受伤的凯特在车内。主角和尼尔虽成功解救凯特,却也遭到萨托手下袭击。主角被萨托手下押走,来到了一台在奥斯陆机场自由港内,所看到颇为类似的机器前。
2.5 挪威某处- 萨托的「逆转机」
萨托的逆转机场景:主角第一次知道逆转机运作方式,萨托枪伤凯特,主角进入逆转机回到高速公路场景(图中蓝色箭头为时间顺行,红色箭头为时间逆行)
原来这台主角所看到的机器就是「逆转机」,任何东西进入机器内便可将之转变成为时间「逆行」状态。而萨托其实早在主角一行人在公路上抢夺「运算机」部件前,便抓住了凯特进行逼供,并对凯特开枪使其重伤,两人便进入「逆转机」中成为逆行状态,再前往高速公路与主角的车辆相会。
也就是说,从萨托的视角观察:他先抓住了凯特,开枪重伤凯特;两人进入「逆转机」成为逆行状态,坐上轿车前往高速公路逼主角交出「运算机」部件,并留下「逆行状态」且受伤的凯特,而自己继续以逆行方式将「运算机」部件交给了手下安装到俄罗斯12市进行销毁,而自己则回到了过去他认为与凯特共处的美好时光。
重伤的凯特在主角和尼尔的帮助之下,再度进入了「逆转机」,打算回到上个礼拜凯特仍然健康的状态,也就是主角和尼尔在奥斯陆机场自由港销毁古画的时空,并利用在自由港的「逆转机」转回「顺行」状态。
2.6 重返挪威奥斯陆机场自由港
重返自由港行动:主角、尼尔、凯特三人以逆行状态返回自由港,朝自由港的逆转机前进;主角遭遇过去的自己和尼尔发生扭打与追逐事件(图中蓝色箭头为时间顺行,红色箭头为时间逆行)
主角、尼尔、凯特三人以「逆行」状态重回挪威奥斯陆机场自由港,并以救护车做掩护进入自由港仓库内;主角打头阵,并在进入铁卷门后遭遇到门后的自己,也就是前一个礼拜在自由港内销毁古画的自己。此时,我们才晓得,原来当时和主角发生扭打的「逆行者」就是主角本人。
主角最终抵达了「逆转机」,将自己转变成为「顺行」状态,并与尼尔发生追逐;最终被尼尔摘除了面具看到了真面目,尼尔似乎了解了什么所以放过了他,而成为「顺行」状态的主角也协助尼尔和受伤的凯特前往「逆转机」。
2.7 越南游艇的美好时光
越南游艇的美好时光:经由凯特口述的回忆,除了后来得知跳海的女人是凯特自己以外,可当作独立事件看待(发生时间点与俄罗斯12市爆炸事件同时发生)
凯特表示,她曾经和萨托有过美好的相处时光,但却因为古画事件而关系每况愈下;萨托变得占有欲强烈,让凯特渐渐无法接受。凯特希望带着孩子离开萨托,却也因为古画的关系被萨托控制。
萨托为了和凯特重修旧好前往越南度假,但在大吵一架之后,凯特带着孩子短暂离开,却在返回游艇时发现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女人」(并表示她看起来很自由?) ,从游艇上跳下,萨托也在游艇上消失;直到返回英国家中才又与萨托见面。
经过证实,凯特在越南的时间点,正是「12市」发生爆炸的时刻;于是主角和尼尔决定前往「12市」夺取「运算机」,阻止爆炸摧毁「运算机」,凯特则前往越南游艇与萨托见面,打算拖延萨托下令引爆炸弹的时间。
2.8 「12市」的钳形攻势
在印度军火商的协助下,「尼尔」所属的神秘组织人马分为两群人前往「12市」夺取「运算机」;主角所属的A组为「顺行」状态,尼尔所属的B组为「逆行」状态。A、B两组人马朝着「12市」的爆炸中心地点进攻,却遭受萨托的人马顽强抵抗。
12市的钳形攻势(图中蓝色箭头为时间顺行,红色箭头为时间逆行)
此时,逆行状态的「尼尔」进入爆炸中心后得主角和指挥官(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会在入口处遭遇诡雷;因此「尼尔」进入「逆转机」成为「顺行状态」驾驶军用卡车鸣喇叭试图警告主角和指挥官从入口进入陷阱但失败。
主角进入引爆处后看见一个「尸体」在锁住的铁门后方,无法打开铁门只能看着萨托的手下准备将「运算机」销毁。此时,远在越南的萨托下令手下射杀主角,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却起身阻挡了子弹,「尸体」似乎也帮主角打开了铁门成功阻止了萨托手下销毁「运算机」 ,而那个「尸体」也不知去向。
在地面上驾驶军用卡车的「尼尔」则在爆炸前夕成功救出主角与指挥官,三人在道别前分别拿到了「运算机」的三大部件,并分散到不同地方。「尼尔」则表示还有一个地方要去;从「尼尔」身上的物品(红色细绳)看来,他就是那个帮助主角挡下子弹的「尸体」。换句话说,「尼尔」在接下来的行程,是再度进入「逆转机」成为逆行状态后,前往歌剧院拯救主角,再到引爆中心帮主角打开铁门,并挡下子弹死亡。(完完全全的工具人)
主角知道必须遵守「天能」信条,因此没有告诉「尼尔」他将会死亡的消息;也得知「尼尔」在自由港时,早就知道那位不知名人士就是「主角」,只不过因为必须遵守「天能」信条,因此也选择不说。此时的主角也终于知道,他将是守护「天能」的关键人物,也是在未来建立这个神秘组织的领导人。
2.9 与「12市」爆炸事件同时的越南游艇
与12市同时发生的越南游艇美好时光:此时揭发过去凯特目击的跳海女子正是回到过去的自己(图中蓝色箭头为时间顺行,红色箭头为时间逆行)
凯特在「12市」爆炸事件的同时,回到当时看见「神秘女人」跳海前的越南游艇。她看见过去的自己与萨托吵架后带着孩子离开,便登上了游艇。打扫中的仆人见到凯特,以为是那个带着孩子离开的凯特,但殊不知是来自未来的凯特,便通知萨托回到游艇继续和凯特约会。
就在萨托回到游艇的同时,萨托仍不断用手机指挥在「12市」的军队。而凯特也必须在「12市」成功阻止爆炸后射杀萨托,但却提早执行射杀。她将萨托丢下游艇,自己则跳海离开游艇;此时跳海的画面被带着孩子返回游艇的凯特撞见,观众们此时也可以得知,凯特口中那个跳海的「神秘女子」 ,正是她自己。
2.10 英国坎农街
就在经历「12市」爆炸事件以及「越南游艇」度假后,凯特返回英国,主角则在旁保护凯特安危;有天凯特在坎农街的学校接送孩子放学时,有预感会被杀死,因此在主角交给她的手机里留言。
此时,来自印度的军火商认为凯特必须灭口,以维护「天能」原则,因此在坎农街的学校外埋伏;但也因为手机的留言被主角得知,主角成功阻杀了原本要灭凯特口的印度军火商,主角也成为了凯特扎扎实实的工具人,故事终结。
《信条》完整时间轴(图中蓝色箭头为时间顺行,红色箭头为时间逆行)
三、从历史角度看《信条》2002年10月23日,大约40多名车臣分离主义份子闯入位于莫斯科的轴承厂文化宫剧院(House of Culture (DK) of State Ball-Bearing Plant),挟持现场850名观众,并要求莫斯科政府全面撤军车臣,是为「莫斯科歌剧院胁持事件」。
这起事件双方僵持了四天之久,最后由俄罗斯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Alpha Group)在现场空调系统内施放「吩坦尼」(也是《谁是被害者》内的用药)
麻醉表演厅内的所有人后强行攻坚,击毙39名歹徒,但也造成129名人质因为吩坦尼吸入中毒或产生不良反应而死亡。
莫斯科歌剧院胁持事件中,攻坚中的俄罗斯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
这起人质事件的场景,与电影开场情节十分类似。而到底电影是否有影射「莫斯科歌剧院胁持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这起胁持事件的主角「车臣」与俄罗斯之间的历史矛盾,或许是我们在看《信条》之余来好好了解的故事。
《信条》的电影开场剧照
3.1 车臣与俄罗斯的冲突
车臣位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由于地形复杂,许多民族虽然比邻而居,语言却完全不相通,也因此高加索地区有「语言之山」的称号。
也正因为复杂的民族结构,与其位于中亚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都是俄罗斯帝国或苏联政府强力控制的区域;在二战期间,车臣甚至为了反苏联而与纳粹德国合作。就在二战末期,德国衰弱之际,苏联直接将50万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强迫搬迁至中亚地区,并将大量人民送入劳改营,是为著名的「扁豆行动」。纵使在史达林逝世后,赫鲁雪夫允许车臣人重回家园,建立共产体制下的车臣共和国,但此举也车臣人视为苏联大规模的「种族清洗」。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战士掳获了俄罗斯军队的Mil Mi-8 军用直升机;照片摄于1994年
就在车臣回到北高加索地区,车臣与苏联之间冲突不断;苏联解体后,高加索地区发生了类似南斯拉夫内战的民族独立或分离主义运动,被视为中亚的另一处「火药库」。而作为伊斯兰教信仰的车臣,也与俄罗斯爆发了两次车臣战争。虽然车臣一度击退了俄罗斯军,建立了实质独立的政权,但在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再度掌控了车臣地区。
纵使大规模战斗停止,车臣的反抗势力转为游击战的小规模攻击行动,包括暗杀、恐怖袭击,2002年的「莫斯科歌剧院胁持事件」则是被国际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之一。普丁政府在这起人质事件中对「恐怖份子」展现强硬态度,果断执行强攻,甚至不管人质死活的态度,被外界挞伐,但他的总统大位依旧坐得安稳。
贝斯兰人质危机后,罹难者家属摆放在现场悼念的罹难者照片;照片摄于2004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过了两年,2004年9月1日,车臣分离主义武装份子又在俄罗斯南部的北奥赛梯共和国贝斯兰市的第一中学里挟持人质,被称作「贝斯兰人质危机」;阿尔法小组和「信号旗小组」又再一次强攻,造成11名特种部队成员阵亡,超过300人死亡,当中有一半的罹难者是未满18岁的儿童。
3.2 时间造成了冲突?还是能够抚平伤痛?
《信条》的开头特别来了这段歌剧院场景,剧情中又不断提及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核武,可能就是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毁灭灾难的关键,多少也让人联想起过去许多以冷战时期为背景的谍报电影。而谍报电影不外乎透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利用不同人物解决危机的方式加以重新诠释历史,制造戏剧化效果。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似乎也只是看到人类不断在轮回之中,不断重复过去所犯的错,且学不到教训。
换句话说,从历史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永远学不到教训。
《信条》电影剧照
探讨「时间」主题的《信条》,透过「循环」的方式讨论「时间」;也在不断「循环」的时空轮回中,看到剧中角色们正在阻止一个不会「成功」的事件。看完电影,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想想,如果过去发生的事情不会发生,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回到过去阻止事情发生吗?又或者是,我们知道未来的那个我,将回到过去阻止灾难发生,那么我们如果在未来不回到过去阻止灾难发生,那么灾难还是会发生吗?
这个命题或许又回到了「祖父悖论」或是「命定悖论」,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上班下班、上课放学,似乎也在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而这样的循环也朝着一个大方向前进,那就是死亡。
而从「熵」的方向思考,人出生后在一个极「有序」的状态,朝着最终死亡,也就是「无序」的状态前进;过程中,我们为了维持我们的「有序」状态,因此我们会「摄食」,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机能;我们会有新陈代谢,去经历这个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但为什么我们早就知道最终会「死亡」,成为「无序」状态,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努力维持「有序」,维持这个社会运作呢?
《信条》电影剧照
我们在前面花了这么多的篇幅,去了解有关车臣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权力在一来一往、一消一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战争往往靠着战争终结,却也意外制造了另一场战争,这样似乎没完没了的状态,我们是否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人类要在何时才能够打破如此万劫不复的循环?
有趣的是,我们常说「时间」是解决伤痛的最佳解药;但在车臣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似乎「时间」让冲突更加剧烈。那我们何时才能够真正从历史学会教训,让人类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进化?或许,当我们纵观历史的脉络,唯有电影里的「逆转机」技术被发明,让我们在「逆行」状态中感受时间存在,进而更加珍惜拥有,进而打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信条》电影剧照
四、结语总而言之,《信条》这部电影的实体特效惊人,高概念的剧情也成就了一场精彩的谍报故事;但我们如果从这趟体验「时间流动」的旅程中,从物理的角度切回心理层面,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重点。
就大部分的人来说,「时间」或许只是一种符号,说明现在是什么时刻的标注;但把「时间」摊开来检视,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人类改变而言,「时间」不断往前进,也只是让人类从生活中观察更多物理现象、从科学研究中累积更多知识罢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心态若不能改变,只是被「时间」推着不断往前、往年老、死亡的方向前进,那我们也必定会再度重演「历史」,未来如昔日罢了。
至于克里斯托弗·诺兰从电影的艺术创作中,让我们在电影院里贴近感受「时间」的存在;而能不能这些极具冲击性的画面中,获得心灵层面的启发,也就端看各位观众如何思考了。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