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互联网上一场自发的大型解谜游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而游戏唯一的任务就是——观看诺兰新上映的电影《信条》。 这位热衷于烧脑叙事的导演,每次新片上映都会在各大影评平台上掀起一股“大脑被烧成爆炒脑花”的哀叹。 而一部让绝大多数人都摸不着头脑的《信条》,更是让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成为了100种迷...…
过去几天,互联网上一场自发的大型解谜游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而游戏唯一的任务就是——观看诺兰新上映的电影《信条》。
这位热衷于烧脑叙事的导演,每次新片上映都会在各大影评平台上掀起一股“大脑被烧成爆炒脑花”的哀叹。
而一部让绝大多数人都摸不着头脑的《信条》,更是让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成为了100种迷惑表情大赏。
阅片量极大的硬科幻爱好者,试图从导演的设定出发,在头脑中建立完整自洽的世界观;
而一些逻辑严谨的“强迫症患者”,则开始认真分析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的行动轨迹;
虽然结果可能是……
当然更多的人在看完电影的反应则是——我为什么要浪费下班后宝贵的两个小时,来看这部不仅没看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的电影?
甚至会像秦昊一样产生自我怀疑:如果我承认我没看明白,会不会显得智商很低?
但其实也不必如此担心。
毕竟每次一部打着“烧脑”旗号的电影上映,本质上都是一次大型互联网智商测试项目。
走进影院的观众们明显也很清楚这点。
据某位不具名的烧脑电影爱好者反馈,观影时坐在自己左边的一对情侣,就花了3小时玩命儿地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
而根据他们打情骂俏时传过来的只言片语也可以判断,6年前观看《星际穿越》的时候,他们同样恶补过黑洞与四维空间相关知识。
至于为什么这位爱好者能对人家情侣的每一个行踪都了如指掌——
“我一直在试图听清身边人说的每一个字,因为我自己实在是看不懂这个电影是在讲什么。”
说来也奇怪,很多人平时听到学术词汇就头疼。
但一旦听说最近又有了新的烧脑电影上映,就会迅速化身学霸。
甚至会对“熵增和熵减”“黑洞视界”“单电子宇宙”“光子逆行”等关键词汇进行快速搜索。
你简直都想不通这到底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是赶着去上一节半个月没复习的物理网课。
搜索影片关键词只是观影准备的第一步,如果有更丰富的时间能提前重温两部电影史上著名的“烧脑神作”,那就更好了。
或者干脆先看上十几篇影评和赏析,美其名曰“预热一下脑子”。
而假如你问他剧情都知道了大概,看电影还有什么乐趣,得到的回答多半是——
“在烧脑电影的领域里,剧透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阅读影评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懂电影。”
这境界,已经达到了高屋建瓴的水准。
相比之下,下面这类观众就明显务实了很多。
观影之前做了万全的准备,包括但不限于睡足12小时,带了咖啡、绿豆糕、清凉油,还穿上长袖长裙抵御冷气。
所有的措施都为了一个目的:防止自己在中途不小心睡过去。
不过话说回来,面对任何一部标榜自己“很难理解”的电影,无论是资深烧脑电影爱好者,还是凑热闹的普通观众,都很难不摆出严阵以待的架势。
尽管葛优大爷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在电影中追求高雅是不可能的”,但人们总是难以避免一种证明自己的冲动。
甚至单单只看这些极其具有仪式感的观影准备,就基本可以断定,很多人并不是对电影本身有多大的兴趣。
而是纯粹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智商在全人类的范畴中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在这种心态支配下,连电影院里都多了几丝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如果你在电影开场只有10分钟时还对基本设定一无所知,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涌上不安。
然而还没等你反应过来,电影开场了。
在黑暗中,旁边的女孩紧锁起眉头,一边看一边在手机备忘录上记录关键信息;
前排的格子衬衫男则正在把手机屏幕调到最暗,然后偷偷打开豆瓣,在搜索栏里输入片名;
而就在1分钟之前,你还听到他跟同伴拍着胸脯说:“这个导演的电影我就没有看不懂的!”
这时你突然发现,自己在剧情理解上居然没有遇到任何的问题。
你为自己感到骄傲,甚至油然而生出了一种明明没复习但还是考了全班第一的快乐。
直到5分钟后剧中人物突然开始介绍起世界观——你就突然什么都不懂了。
然后接下来的1个半小时,你的大脑都处在“这是哪个时间线上的主角”“为什么突然跳回了上一个场景”“我为什么还坐在这儿”“看完电影去吃点什么”的状态下,不断轮回往复。
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迟到错过了开头5分钟,才会整场都处在一种困到不行的状态之中。
有网友形容,这就好像是再一次回到了高中数学课堂。
老师站在讲台上说,最后一道大题虽然难,但是我给大家讲完,只要听懂,高考分数能上140分。
你也抖擞了精神打开了笔记本,结果老师讲到第二步就已经听不懂了。
更可怕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你会无数次觉得自己弄明白了。
但是不断会有新的情节和细节告诉你——不,你只是理解错了。
与“被烂片逼到中途离开”的情况不同,大多数人即使整部电影下来连主角是谁都分不清楚,也会坚持在电影院里一直坐到散场。
甚至连厕所也不敢上,就生怕错过了什么关键性细节影响了自己对于全局的掌控。
只可惜并没有什么用——即使膀胱憋到快要爆炸,仍然是昂首挺胸地进场,一头雾水地出来。
仔细一想,这满头的“雾水”可能是为了浇灭影片在自己大脑上烧的那团火吧。
编辑部一位多次试图与诺兰达成灵魂共振的同事,已经在屡战屡败中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致命魔术是初中物理,盗梦空间是高中物理,信条是大学物理。难怪我看不懂,高二以后我就没再碰物理了。”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一切烧脑片的导演都是外星人的间谍,专门用拍电影的方式吸取观众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看完《盗梦空间》后,脑海中剩下的只有那个不会停下的陀螺;
而看了《信条》后,唯一能无障碍理解的则是男一与男二之间穿越时空的兄弟情深。
甚至能硬生生从一部科幻大片中看出《想见你》的效果:
“虽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这种时间钳型运动正如一把爱情的钳子钳住我的心。”
其实很多非推理爱好者很难理解“烧脑片”的存在,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电影本质上还是一项业余消遣的运动。
但也有一些人,是真心实意地来电影院感受解谜游戏的快乐。
因此我们总能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种观众,明明看上去平平无奇,举手投足间却带着“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要用这两小时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气势。
我知道这不是哥德巴赫。
有些人甚至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Vista迪丽热巴就曾经被朋友强行拉去看一部当时很受欢迎的烧脑片,结果在电影院刚吃下第一根薯条就遭到了同伴的严厉批评:
“看这个片子怎么能吃东西呢?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或许对于那些没有理由的烧脑片导演粉丝来说,秀优越感是比较容易的。
“诺兰怎么可能拍烂片呢?如果看不懂,那一定是观众的问题。”
然而对于真正的解题爱好者来说,把电影完整地看完一遍只能算是入门级别。
影片二刷起跳、文字解析二十页、视频解析一小时,还要用英文原版和字幕翻译做笔记学习……
有时候还要亲身体验电影中的奇特理论;
“看完信条,电影院里每个男人都是倒退着出来的。”(误)
也不知道对于他们进一步理解内涵有多大帮助。
当人们抱怨网上影评“写的比电影还难懂”时,烧脑片爱好者们却只会嫌弃剧情分析中的信息量还不够多。
有时候你都会诧异,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动辄就写出几万字的剧情分析。
不仅自己研究的起劲,甚至还要热心地分享给对这个片子毫不关心的人。
听朋友讲完一部烧脑片剧情的我。
有个平时只看爆米花电影的朋友就曾经抱怨,中午吃饭时同桌的大哥一直滔滔不绝地跟他分析《信条》的故事线。
那个严肃而神秘的样子,像极了跟病人介绍病情的医生。仿佛你不认真听他说完,下一秒就会倒地身亡。
而他自己则全程都在忍着想白眼的冲动:“那么爱讲解,怎么不去博物馆应聘讲解员啊!”
我们必须承认,向别人解读剧情的首要动力是来自于分享的快乐。
但就像很多人朋友圈里那句云淡风轻的“我不懂为什么有人看不懂这个电影”,你也不能否定那一丝若有若无的优越感。
对方不说话就代表不明白,只聊情节不谈世界观就是没看懂;
这就类似大家考完试在对答案——当发现自己比别人多做对一道题时,谁又能不偷着乐呢?
普通观众会吐槽烧脑片爱好者“故作深沉”,反过来又会被对方嫌弃“不求甚解”。
正因如此,如今“爱不爱看烧脑片”已经像“吃不吃辣”“睡觉打不打呼噜”一样,成为了阻碍情侣感情的重要因素。
我们看多了这样的故事:约会时结伴去看了一部烧脑片,一个看的热血沸腾,一个睡得比谁都香。
有人被迫听男/女朋友滔滔不绝分析剧情到12点,自己恨不得在脑门上纹四个字“下次不看”;
也有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看了个寂寞”,2个小时连人物关系都没搞清楚。
我们只能去猜想,或许单纯把电影当成消遣方式的人,与那些痴迷于在导演设置的迷宫中完成解谜游戏的人,原本就无法互相理解。
对电影的审美当然是件私人的事情,也无需强求彼此达成共识;
不过考虑到电影已经成为重要社交谈资,至少“选择一个合适观影同伴”,应该成为当代青年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只是有时候,即使同为烧脑片十级学者,也难保不会因为对剧情的理解不同而反目成仇。
正像一位网友特地约了同样爱好烧脑片的朋友,结果两个人为了证明到底是谁没看懂追车戏吵了一个多小时。
或许可以说,只要依然对烧脑片拥有解读和表达的欲望,争论就永远不会停止。
只有两个人都彻底放下“看懂”这件事情,才能真正达成精神上的和谐。
当走出电影院时,他们将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略带迷茫,但又不乏平静的感慨——
“我觉得我是个傻子。”
“我觉得我也是。”
· END ·8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