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看点 >>最新影评电影 >>技术地解评《刺杀小说家》,“虚拟拍摄”中国电影人的向前一小步

技术地解评《刺杀小说家》,“虚拟拍摄”中国电影人的向前一小步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3 8:40:14 【kenbest】

今年春节档所有电影,视效上最突出的当属《刺杀小说家》无疑。它也代表了当今国内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尤其在视觉特效的呈现上,可以说(国内)目前无出其右。上一期中,关于《唐探》和陈思诚,我说这是“中国电影人向前迈出的一小步”。而这一次,路阳和他的《刺杀小说家》(以下简称《刺杀》),是中国电影人在工业化和技...…

今年春节档所有电影,视效上最突出的当属《刺杀小说家》无疑。它也代表了当今国内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尤其在视觉特效的呈现上,可以说(国内)目前无出其右。上一期中,关于《唐探》和陈思诚,我说这是“中国电影人向前迈出的一小步”。而这一次,路阳和他的《刺杀小说家》(以下简称《刺杀》),是中国电影人在工业化和技术层面上的向前一小步。本期,区别于以往,不谈电影的优缺点,我将从影视幕后制作的角度聊聊这部视觉大片。

《刺杀》可以说是国内已公映影片中,第一个采用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虚实结合拍摄等整套流程构建纯数字角色的电影。并且它的全部视效后期也都是由国人团队完成,大名鼎鼎的MOREVFX,它此前的代表作相信各位很熟悉——《流浪地球》。

相较《流浪地球》,《刺杀》不论从工业体量还是制作难度,都上升了数个等级。为此,它从立项到设计再到拍摄和后期,均采用了更为规范化的制作流程,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整整差不多5年才得以完成。

其中概念设计和前期筹备就花了1年,确认可行后,所有部门协同推进。18年3月正式开始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创作概念图6500张,同时摄像组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于6月完成了所有的分镜设计,故事板多达2095张。而置景在20多个摄影棚历时5个多月进行场景搭建,搭景面积总计达17万平方米。一切就绪后实际拍摄3个月完成,随后进入漫长且艰辛的后期制作,足足耗费两年半。

以上实打实的数据,足见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认真。而其中经过摸索和实际操作所建立的虚拟拍摄流程,为行业内其他影视项目做了很好的经验总结。其好处最直接的例子就在去年上映的《金刚川》中得以体现。也就因为有了这样规范化的流程,才让这部抗美援朝70周年献礼电影能够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下面我就非常浅显地讲一讲这项将对影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虚拟拍摄。

在这之前,相信大家对以下画面都有些许了解,没错,蓝绿幕。

这是一种广泛运用于影视领域、广电领域,存在已久且非常方便的服务于后期制作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抠像来实现幕布范围的画面替换。

我们现今看到的几乎所有影视作品,包括国内国外,都离不开这项技术。

虽然它成本低廉,运用成熟,但有个无法规避的缺点。那便是作品最终效果和存在问题只能在后期看到和发现,如果需要调整必须补拍,这就要求摄像、灯光甚至美术在前期就做好明确的规划和推演,并且演员也需要非常专业的无实物表演能力和准确的现场发挥。

因此,对于拍摄复杂度较高的情况,其实变相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所以,一项新的技术改进应运而生,虚拟拍摄。简单来说,它是通过实时追踪、实时抠像、实时渲染技术,将摄像机拍摄与CGI画面实时合成,将数字化的场景空间、透视关系、运动方式、光影变化等带入拍摄现场,为导演提供实时的画面预览,以此结合现场实拍画面可以更直观有效的执行创作意图,进而使整个团队的创作更加流畅。《刺杀》便是完整采用了这种新方式。为便于理解,我画了一个极简的示意图来展示它的大致流程。

虚拟拍摄的难点在于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运动,第二个是实时。

关于运动,就是指摄影镜头的运动,在实拍中我们很好理解,但要做到虚实结合,就必须在虚拟摄影系统内也有对应的虚拟摄影机。一个负责实景拍摄,一个负责虚拟拍摄,两者通过时码和同步联动。因此,在《刺杀》拍摄时,制作团队运用了一套辅助设备来实时计算摄像机的位置和旋转,这些各项复杂的运动都会被实时记录、解算再传递进虚拟系统构建的3D场景中。这样便可以将电脑制作的各种元素包括空间透视关系无缝地与现场摄影机运镜匹配。当然,除此之外,在虚拟拍摄前,还必须把每一台摄影机和镜头的各项物理光学参数,都要与虚拟摄影机做详细的标定,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一旦这些复杂的工作完成,就可以大大提高拍摄效率。

“时光坐标”虚拟拍摄团队 摄影机标定

关于实时,又分为实时抠像和实时渲染。通过字面上都好理解,实时抠像不算难,这在广播电视领域早有运用,虚拟演播室就是采用了这项技术。而实时渲染,就需要借助强大的算力来将CGI合成渲染实时的输出到监视器。简言之,导演可以通过现场多个监视器来同时监看实拍和最终后期合成的预演画面,相当于所见即所得,以此可以当场明确这些画面是否符合自己的创作预期。同时演员可以通过回放来发现自己表演中的问题。尤其像《刺杀》中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对戏的这类情况,益处不言而喻。

以上是创作层面的好处,而技术层面更是如此,虚拟拍摄会保留元数据,这样剪辑师既可以使用现场合成画面进行剪辑,也可以轻松的在后期进行素材回批。同时,得益于成熟的虚幻引擎和现今计算机图形卡的强大算力,部分合成的虚拟场景甚至拍摄完成就可以直接使用,大大节省了后期的成本。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对虚拟拍摄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这里需要强调,视效制作和虚拟拍摄是不同的两个专业领域,它们相辅相成,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的虚拟拍摄技术和科学的流程,结合国内日渐提高的影视特效制作能力,才让我们能够在大银幕欣赏到《刺杀小说家》这样视效出众的国产电影。这是中国电影人的骄傲,更是《刺杀》剧组所有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骄傲。

当然,影视工业化不论从完善度还是技术生产力,我们距离好莱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通过之前的《流浪地球》,今天的《刺杀小说家》,还有之后的《封神》,我看到的是未来可期。因此,这里也呼吁咱们观众,应该给予中国电影人更多的包容、鼓励和支持。要相信,中国电影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后,按照惯例,依然给出“咖啡”评分

导演:6.8 / 剧本:6.5 / 人物:6.5 / 视听:8.25 / 美术:8.5

综合得分:7.1 主观推荐度:90%

OK,本期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精彩内容持续更新,我们下次再见~

© 原创 | 文章著作权:咖啡公园影视解评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