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了,剧本也看了一遍,这个片子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拍的。制片方的高调宣传;电视台的狂轰烂炸;士兵迷们的热烈追捧,同时砖手们噼里啪啦扔着大小砖块,搅合着这个春天的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火了,虽然《团》剧目前来看不大能达到《兵》剧的前年万人空巷的火爆程度,也不大...…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了,剧本也看了一遍,这个片子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拍的。制片方的高调宣传;电视台的狂轰烂炸;士兵迷们的热烈追捧,同时砖手们噼里啪啦扔着大小砖块,搅合着这个春天的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火了,虽然《团》剧目前来看不大能达到《兵》剧的前年万人空巷的火爆程度,也不大可能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典言论众口传诵,但是可以提前预言:2009年最热电视剧非它莫属!
看的出来编剧兰小龙和导演康洪雷对这个片子是倾注了太多心血的,他们极力想表现的一些东西,但是电视表达手段毕竟有限,光看电视剧的话,这个剧开头三集的疯狂插叙足以打消多数人继续往下看的热情。单独来看,庭审算是一个小高潮,却像个三流相声剧,20集以后拖拖拉拉絮絮叨叨更是让人难以忍受,结尾的三集攻坚战在小说里写的荡气回肠,在片子里却还不如第一次死守南天门看的有气势。用蛇头豹身蚯蚓尾概括也不算胡扯!
看过《团》在东方卫视的宣传,康洪雷也说这个剧不是给大众看的。确实,导演黔驴技穷让孟烦了画外音持续不断矫情地叙述,拼命想告诉受众他想说什么表达什么,想通过孟烦了来带领大家思考,然而从网络上的那些砖头来看,这个年代的大多数电视观众,特别是看惯了弱智韩剧的观众们,已经不会思考,也没有耐心思考!尤为可笑的是一些美剧迷,非要按照兄弟连的标准在技术上挑刺。孟烦了在石头后面天荒地老的等待,对于观众来说远远没有迷龙唱个小曲,不辣说几句俏皮话来的有意思。接受的物资里有台缝纫机,美剧迷们是永远搞不懂的它是用来表现什么的,急扯白脸的说按照史实是一个大bug。
假如我们把《我的团长我的团》和《士兵突击》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团》剧相比《兵剧》有一个本质的提升,不抛弃不放弃只是一种精神一种手段,是人类具有感召力的精神中的一种,突击是正剧,给人以希望,催人奋发。《团》却是一个悲剧,编剧和导演的野心太大了,想靠43集抗战时期远征军的两场战役来表现一个宏大的命题。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有关大红的描述,含混不清,希望破灭后再写希望刚有时候的激情,作者自己都提不起兴趣来。
《团》剧从剧情来说,就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而且是一群溃兵的故事,这群溃兵并不是历史上正宗的远征军。而是一群东北、河南、河北、陕西、北平、上海、湖南、四川、云南、广东来自中国四面八方的溃兵,它是一个缩影,抗战救亡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缩影,在西南边陲禅达小镇上,当时中国的形形色色人马轮换登场。
学者、乡绅等这些旧势力,从阶级观念来说就是封建统治阶层,也可解读为传统文化。着墨较多的烦了的父亲是一个流过洋的知识分子,清末留洋学童,他饱读诗书,也在海外游历。“从八股到西学盛了个满腹经纶,可就是一事无成,只会坐家大骂国家时局,军人战争。”电视剧中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很多细节:作为伪保长的他在小花圃上挂着“桃花飞绿水,一庭芳草围新绿,有情芍药含春泪。野竹上表霄,十亩藤花落古香,无力蔷薇卧晓枝”的对联;给儿子做的搞笑的永动机, “打了败仗就骂卖国贼”。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儒家的“三纲五常”等等已经腐朽异化到无法再带领这个民族前行。逃亡的时候,老爷子自己安逸的很,老婆却要靠兽医去搀扶逃跑。寄人篱下老爷子还嫌迷龙的老婆做饭太慢。最有象征意义就是汉奸保长让儿子请安,吟着不知所谓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气节何在?老先生这里跳脚疾呼“颜面何在?体统何存?”,救国却无一良策!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却只能在书斋里抱怨“偌大的中国,还放不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唐副师座、陈大员、虞晓卿这些人,是旧中国的官僚统治阶层,这些人汇聚在国民党的旗下,派系林立,腐败透顶。在乱世中能爬上去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青年的虞晓卿就是老年的唐基,老年的唐基青年时候也是虞晓卿这样的人物,当时社会的救亡是丛林法则,谁手里有枪有地盘,谁才能生存能活命,即便外敌入侵,蒋公喊得还是攘外必先安内,于是上行下效,炮灰团的英雄们变成虞晓卿的筹码。虞晓卿这种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真是太常见了,口号激烈,满嘴正义,激昂到他连自己都忽悠住了,热血青年如张立宪们更是当做自己的偶像一样崇拜。然而屈原、岳飞和袍泽弟兄不过是他用来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和垫脚石。他天天喊着袍泽弟兄,可以给士兵亲自系鞋带,却连普通士兵的饭菜吃两口就吐出来了,甚至庭审的时候他听不懂人话,竟然不懂的败仗中学会打仗。官僚系统的惯性运作,使得无数个充满激情热血和救亡信念的时代精英进化为权力狂的冷血动物。官僚阶层迷信强权、暴力,以为靠先进的枪炮和个人魅力,就可以将整个民族拯救于水火之中。却不知道人民根本不信任他,需要民众仰视的领袖,最终的下场都是被民众所抛弃。
官僚、学者、乡绅,基本就是当时中国的精英阶层!与之相对的,就是草根!
康洪雷说这是个群戏,这个剧着力刻画的,也是全剧最吸人追看的,就是这一群草根。那些演员选的真是太好了,甚至可以说比原著还要丰富,烦了,一个满嘴牢骚的发泄者,读了点书,走了许多路,受了太多挫折,于是变成一个事不关己者,他能看透一切却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养活不了情人,唯一给小醉修个烟筒还是盖歪了,骗个粉条也没骗到手,只能猥琐的偷了救命恩人的。他聪明,会利用迷龙抢药,利用兽医治腿。然而他救不了自己,他靠牢骚和琐事活着。却早就丢失了自己。迷龙算是个聪明的人,一个被赶出屯子热炕头的老爷们,活着就是为了回家,迷不是姓,那是个绰号,迷路的龙。他聪明有能力,战乱的时候还可以养活老婆孩子。他不糊涂,认准了死啦死啦就一定要“连放屁都要闻一闻”;不辣,一个的大男孩子,油嘴滑舌的颇幽默,可以揣摩虞晓卿的心思说龙文章是湖南人“我一直疑起他是湖南人吆,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他和要麻兄弟情深,在战壕里哭祭要麻,照顾要麻的兄弟豆饼。其它像郝兽医,丧门星、要麻、豆饼、克虏伯、蛇屁股等等,各有各得精彩,如同你我,战乱的时候他们是一群溃兵,和平的时候他们就是商人、白领、农民、厨师、医生等等,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些人物群像找找到自己的影子。
下面重点讲讲三个人:
死啦死啦:龙文章,这是全剧的第一男主角,着力刻画的人,剧本中对这个人的描述极尽笔墨,老段的表演算是勉力而为吧,按原著的描述,一个猥琐的英雄确实很难演绎。这个人物是有象征意义的,这个人其实是个实干家,现实主义者。他一直讲“要做对的事情”,就是说要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他做事有目的,有手段,讲实效。游走于精英和草根中间而游刃有余。他有不为死而死的灵活,也有慷慨赴死的勇气。
阿译:这个从没打过战的军校优等生。他积极要求上进,为家仇为国难壮怀激烈,他其实很有主见,唐基的拉拢并没有妨碍他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最后一战毅然率领预备队去赴死救自己的兄弟。他渴望找到对的东西,正确的方向,理想没有破灭,激情壮志常在!
小书虫:他是大红,慷慨激昂的青年,颠覆性的力量。共产党的先进性聊聊数语就表达的一清二楚,他们没有空闲斗嘴,充实,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官兵无障碍无距离,亲如一家,连和尚都可以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联合抗日。他们有理想且有行动,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一群人,衣衫褴褛,拿着原始的武器,但虞师十万铁骑,遇其也只能作鸟兽散。
看这个片子,应该放到大时代的背景下来看,整个民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救亡和启蒙的历史。满清的崩溃是制度性的崩溃,帝国灭亡了。整个民族向何处去,用什么方式改造旧社会,却在困扰着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日本人人入侵以后,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一个主题:救亡。这也是全剧中虞晓卿一直讲的“国难当头,岂能坐视”,于是我们看到从上到下,在倾举国之力抗击外敌。然而却总是在败仗中度过,大半个中国都丢了,如何救亡,这是个问题。我们其实不缺死士,即便是一群流落在禅达的溃兵伤兵,只要有个他们信得过能和自己一起往前冲的人带领,照样可以死守,力战。虞晓卿初始信仰物质,一直在囤积物资,要求美援,新式的武器新的战术,有了这些就有用吗?剧中没有来的及给出答案,书中说,一个解放军小兵就让几百国军缴了械。
剧中一直讲魂,龙文章甚至说自己是个招魂的人,但从剧中来看,这个招魂的人,自己都没有魂。魂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无法带领这个社会前行,救亡只是一个目的,而启蒙却是一个方法,一个手段,一种精神。
历史上,救亡成功了,不过全体中国军人虽然牺牲了许多,作用却实在有限,二战的胜利,是记在美国人苏联人英国人头上的!那些二战中的中国老兵,他们可敬,从个体的意义来说都如同战死于南天门的炮灰们一样闪耀着光芒。实用主义者如龙文章,虽可以在战术上成功,
日本人在中国不战而降,救亡成功了,这些没有魂的官僚们炮灰们被摧枯拉朽一般稀里哗啦的打到孤岛上,那以后共产党摧毁了旧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三民主义、普世价值统统扔进垃圾堆,九十年代,小书虫子们所信仰的东西在全球失败了,中国其实不缺龙文章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于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大师登场了!他一直在做对的事情,或许我们能攻下南天门,但真的救的了中国吗?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