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不顾我国严厉警告,悍然入侵我国领土,我国不得已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我国完胜、印度惨败的结局收场。对于了解过这场战争的人来说,在我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中,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和传奇故事,也更是熟悉毛主席的那句“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印度为何要打我们。” 回看...…
1962年,印度不顾我国严厉警告,悍然入侵我国领土,我国不得已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我国完胜、印度惨败的结局收场。对于了解过这场战争的人来说,在我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中,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和传奇故事,也更是熟悉毛主席的那句“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印度为何要打我们。”
回看那段历史,以我们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印度入侵我们简直跟送死没有区别。可是如果我们从印度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却是非打不可,今天,我们就来从印度的视角解析,印度为何必须要跟中国打一架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一件事的发生必然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而中印战争的爆发也是由许多因素失序的发展造成的。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1962年,正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那年,也是冷战格局达到高峰的时刻。在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这两个不同阵营的大哥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冷战。
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大哥打架,小弟自然也要选边站,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根据自身的情况都选择了相对应的阵营,不过还是有一部分的国家选择两边都不站,奉行不结盟运动,印度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印度为何能不用站队,这还要说印度所在的地理位置。印度地处南亚,幅员辽阔,把持印度洋的航运命脉,甚至可以控制国际航运。而如此优异的地理位置对于冷战中的美、苏两国来说,印度绝对是必须拉拢的对象。印度也自知自身的重要性赋予了它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印度选择谁都不站,又或许两家都站。
尼赫鲁与甘地
正是由于印度的这种操作,让它得到了美苏两国的大量物资支援,成为了南亚一哥。不过印度为何非要在1962年挑衅中国呢?这还要说一下中国在当时经历的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水火不容,再经过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断绝。美国视中国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果有对付中国的办法,它决不放弃。
中国虽加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可中国却并不想成为苏联管制下的国家。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于是中苏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共享海岸线等方案破产后,苏联妄图控制中国的计划失败。中苏关系从1958年开始极速降温,中国成为了美苏两国都不待见的国家。但美苏两国顾及颜面不能明着来,只能背后搞小动作,印度就成了非常合适的人选。
于是从1959年8月开始,印度就已经在中印边境上挑起武装冲突。不过印度也不傻,这些冲突都是小规模的扰完就走,靠着一些小摩擦,就能得到美苏两国的大量援助,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我国对于印度的这种做法也只能加强边境防守,在国际上斥责印度的侵略行为,但印度有两位老大哥撑腰,中国的斥责也有些人微言轻了。
时间到了1962年后,印度凭借这一招,可是赚足了资本,仅1959年下旬到1961年底,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达到了近41亿美元,超过了1947年到1959年期间援助的2倍,再加上大批的武器装备。
苏联见美国如此慷慨,自然也不落后,从1959年4月到1962年9月,为印度提供了26亿卢比,占比达到2/3。苏联更是向印度援助了114架战斗机,其中包括中国都不曾得到的米格—21战机32架。由此可见,为了能够遏制中国,美苏两国在印度身上都是花了大价钱的。
印度在这一年大举入侵中国,其实是因为苏联在美国后院古巴搞了一些小动作,不过可惜被美国发现了。国际局势立即开始焦灼起来,似乎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美苏两国都知道再僵持下去的话,结果只能是互扔核弹、爆发下一场的世界大战。这显然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谁都不愿折个面子先退这一步。所以在两位大哥都僵持不下的时候,必须要有另一件大事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缓解国际间紧张的气氛。
欧洲的国家巴不得美、苏两国打一架,自然都不愿趟这浑水,在一旁看戏。两位大哥左看右看下来,只能是印度了,这个养了多年的小弟,也是时候派上用场了。可目标是谁呢?巴基斯坦?这不行,虽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冲突,可巴基斯坦也是美苏拉拢的对象,自然是不行的。(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后面还会说为何不选择巴基斯坦)
左看右看,也就只有中国了,反正美苏两国都不待见。于是在两位大哥的暗示下,印度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发动了入侵中国边境的战争,吸引了国际视线,也确实为美苏两国铺好了台阶,和平的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
所以从国际局势上看,印度在1962年发动对中国的边境入侵是必然的事,这由不得印度选择。它虽然奉行的是不结盟运动,可印度做的却是两边都占便宜的事。也正因它两边都站,所以它也要两边都要讨好。
从国际局势上看,印度入侵中国边境是国际形势所迫的选择,但印度真的愿意跟中国对抗吗?答案是印度愿意,它也必须要与中国打一架,接下来我们来说印度自身的情况。
印度大象军
从印度国内来看,印度要跟中国打一架也是必然的事情。二战结束后,在民族独立运动浪潮的影响下,英国迫不得已要放弃它的绝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英属印度也是在这时恢复了自由之身。然而英国在临走前还是给这一片地区留下了隐患—《蒙巴顿方案》,通过这个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相继成立。
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印度,自认为自己才是英属印度的正统,其实它也确实继承了英国留下了的大部分遗产,想要恢复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时期的辉煌。所以印度自1947年建国后,就一直是个不安分的国家,毕竟分家之后,有太多的东西被分了出去,这让自认为是南亚正统的印度如何忍得了?
于是在刚建国时,就与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打了一架,后又控制锡金(1974年9月吞并锡金)、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在这些对外侵略的事件中,印度从来没有失手,这让印度继承英国的侵略思想进一步得到扩大。
被吞并的锡金
到了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动45000人的军队,武力收复了被老牌列强葡萄牙长期占领的果阿地区。当时葡萄牙在果阿的驻守部队不到4000人,面对十倍于自己的军队,葡萄牙仅坚守48个小时就彻底投降了。
印度收复了被葡萄牙殖民的土地后,这场胜利在印度国内媒体和政府的夸大宣传下,成为了印军击败西方列强的证据。印度人民全都被忽悠了,产生了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印度军队是最强大的军队的错觉。
此时感觉良好的印度表示欧洲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就连自己曾经的爸爸英国,它也不放在眼里。于是印度就将目光瞄向了英国一直都不曾拿下的青藏高原,印度认为它要是拿下青藏高原,那就是彻底超越了英国。完成了它爸爸不曾完成的“伟绩”。抱着这个想法的印度,开始了它自取其辱的战争。
印度军队
印度敢于入侵中国边境,是一直胜利的战绩造成了它内心的膨胀,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够解释印度为何必须要入侵我国。印度国内的矛盾、政治经济情况和印度政府的政策,才是综合推动了印度必须要入侵中国的原因。
先说印度的经济,印度虽然继承了英国留下的工业家底,但它的工业发展却并不理想,建国初期的工业水平远低于1941年以前的水平。而且印度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结构并不多元。
印度想要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完成工业化,不过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于是印度开始了五年计划。1951年到1956年是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五结束后,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3.6%,相比于建国初期的经济倒退,这个成绩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在印度二五、三五计划中,尼赫鲁强调国家应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尼赫鲁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奈何印度经济的崩溃已经初现苗头。1958年印度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国家外汇急剧减少,外债增加了90%,印度政府财政预算超了90亿卢比。
印度国内也出现了粮食短缺,通货膨胀的现象。再加上印度二五计划过于偏向重工业,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当二五计划结束后,因重工业计划要求过高,许多工业任务没有不达标。这也致使印度国内工人阶级矛盾急剧上升,工人罢工、抗议游行频频发生,印度经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即使外部还有美、苏两个大国加大对印度的资助,但这也只是拖延印度经济崩溃的步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印度经济的崩溃也导致了国内矛盾的激增,这使得印度国大党的执政威信持续下降。在即将到来的1962年印度大选中,国大党能否连任已是问题,此时,尼赫鲁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要么壮士断腕,推翻现有经济体制,从头建设适合本国的经济道路,要么像德国、日本那样,以对外侵略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煽动国民民族主义情绪,化解内部斗争。很显然,尼赫鲁选择了第二种,对印度来说最适合的道路—对外侵略,这也是它一直以来的手段。
尼赫鲁
而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恰好能够极大地刺激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所以自1959年8月开始,印度就开始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做文章。这种做法也确实极大地稳定了国内人民的斗争,印度经济发展也开始有好转的迹象。尼赫鲁也曾表达了对印度转移矛盾做法的看法:“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印度政府的日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
尼赫鲁的这番话反映了印度政府此时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时候,尼赫鲁政府其实已经找不到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压制国内民族主义这股力量。可以说,印度的民族主义已经能够影响到印度政府的决策,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尼赫鲁当然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他也知道必须要宣泄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才能控制国内即将失控的局面。中印边境问题显然是最好的宣泄口,所以在1962年入侵中国边境的事情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尼赫鲁没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彻底。
说回前面留下的问题,印度为何在1962年不选择巴基斯坦作为入侵对象?毕竟他们之间还有个克什米尔的问题没有解决。其实不是印度不想选择巴基斯坦,而是它不能选择。巴基斯坦与印度最大的矛盾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矛盾。
当初英国离开英属印度时,根据宗教信仰将这片地区分成了,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不过,即使印、巴两国分了家,但仍有3500万的穆斯林选择留在了印度。这些留下来的穆斯林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孩子也得不到教育,甚至食不果腹。
他们在印度国内得不到公平的对待,甚至越发的被排挤。出现这种情况的不只有穆斯林,锡克族和那加族同样遭受如此的对待,所以印度教徒与其他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
1961年,印度国内的穆斯林要求拥有平等的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锡克族也要求在印度东北方独立建邦,那加族一直在进行游击战以争取分治的权力。印度国内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的被激化。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国内的种种矛盾,或许过不了多久,印度国内就会陷入内乱斗争的局面。如果真的到了那种地步,印度别说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了,那可能真的要销声匿迹了。
穆斯林
所以,在印度国内宗教、种族矛盾和民族主义激增的时候,若再选择与巴基斯坦开战,那无疑是自掘坟墓。而中印边界问题就是一个最好的宣泄口,所以在1962年,印度必须要跟中国打一架。
印度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说过:“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而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尼赫鲁所在的国大党上台执政,这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诞生的政党,良好的继承了英国侵略、扩张的思想。尼赫鲁上任后盲目推崇“印度中心论”,1944年尼赫鲁写下《印度的发现》,他在书中说道:“在将来,太平洋才是世界的神经中枢,全世界都将由亚洲的未来决定,而亚洲的未来将由印度的未来决定。”
这些话充分地展现了尼赫鲁的政治野心,他想要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强国,这是他的印度梦。可要实现这个梦想,要么像英国、美国那样领导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积累,要么像新中国那样,国家彻底改革,资源重新分配。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印度是没有那个资本去领导了。印度分而建国的历史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中国这样经历资源再分配,所以印度想要大国崛起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走上都外侵略。
不过在二战雅尔塔体系下,大规模的侵略他国是决不允许的,所以尼赫鲁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挑战权威,只能用小动作去侵占他国。当印度被美苏两国青睐时,尼赫鲁的野心也越发膨胀,控制锡金(1974年9月吞并锡金)、不丹、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印度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印度成为南亚霸主后,它需要一个目标来为印度国民和政府提供扩张侵略的动力和决心。而在印度的北方,出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新中国,这对印度来说是决不允许出现的。欲成为世界强国,必要有安稳的环境,新中国的存在显然是印度大国梦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尼赫鲁为了能实现印度强国梦,他也在极力地为印度捞取政治资本。在1958年以后,中国成为了印度最好的踏脚石,这也能解释为何在1958年前中印边境无事发生。来到1962年时,印度已经被美苏两国培养成了“巨人”,此时的中国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元气大伤,边境问题根本无暇顾及。
在印度这个“巨人”面前,中国就像一个瘦弱的矮子,尼赫鲁完全有信心能在中印战争中赢下来。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毕竟在他的认知里这是完全合理又有把握的事情,只不过是他太小看中国人了。
有很多人说,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印度赌国运的战争。对于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印度几乎是不存在国运的,只是尼赫鲁将印度吹得太高了,所有很多人认为印度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一蹶不振了。之所以有人说这场战争是印度的国运之战,那是因为印度一直在以对外侵略的方法消除国家内部的矛盾。
为何2020年6月15日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爆发,那是因为印度国内在2018年就已经爆发了农民抗议暴力事件,这次冲突与1962年的那场战争如出一辙。印度需要一个宣泄点,那就是中国。所以在国际局势和印度国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印度必须要与中国打一架。
本文由历史老炮原创,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知识。
参考资料: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 刘颖玮
试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关系恶化的原因——中印边界战争40周年回顾 康民军
透析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政治战本质 王学军,赵力兵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