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 兰晓龙在解释《冬与狮》的书名由来时说道。这本书以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长津湖一战为背景,讲述了第九兵团第七穿插连的士兵“以身体为炮弹,用肉身护国门”,粉碎麦克阿瑟“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计划的故事。由它改编的电影《长津湖》在今年国庆上映,已经成为中国影视票房...…
“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
兰晓龙在解释《冬与狮》的书名由来时说道。这本书以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长津湖一战为背景,讲述了第九兵团第七穿插连的士兵“以身体为炮弹,用肉身护国门”,粉碎麦克阿瑟“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计划的故事。由它改编的电影《长津湖》在今年国庆上映,已经成为中国影视票房第一。相比电影,《冬与狮》展现了更多电影未能展现的细节,以及第七穿插连在长津湖战场的终局之战。
在兰晓龙看来,《冬与狮》的核心就是“牺牲需要明白,胜利需要证明”。“证明”是让我们铭记历史,“明白”是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走向将来。他试图通过《冬与狮》纪念那些牺牲的英雄,并思考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死亡的意义。
兰晓龙《冬与狮》实拍图
现在打仗,是为了将来不打
1997年,兰晓龙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随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职业编剧。他以写历史战争题材的作品著称:在《士兵突击》中,农村出身的许三多克服了一系列的挑战,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我的团长我的团》聚焦抗日战争,讲述了中国各地的军民抵御侵略的故事;新作《冬与狮》则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记录了第九兵团第七穿插连保家卫国,几乎全军覆没的故事。
在《冬与狮》的序言中,兰晓龙提及自己的父亲曾在朝鲜战争中当过军医,但他仍然对朝鲜战争缺乏真正意义的了解,即便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理解朝鲜战争依然是“没上限以至无法达成的企望”。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一张年轻战士的照片深深触动——这位战士在照相时,手里还拿着剥了皮的橘子,或是某种金黄色包装的糕点,“身后是他用十八岁生命保卫的古老而又年轻的世界。” 这张照片激发了兰晓龙的创作欲,凭借《冬与狮》,兰晓龙试图思考“保家卫国”的意义,以及战争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在兰晓龙看来,没有长津湖战役,就没有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1950年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然而朝鲜战争却将战火再次烧到了家门口。因此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鲜的重大战略决策。毛泽东在《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中指出:“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在电影《长津湖》中,毛泽东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虽掷地有声,但想要赢得这场战役,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冬与狮》细致展示了敌我悬殊的作战条件:我军连御寒的棉衣等没等到就匆忙奔赴战场,只能吃冻到磕牙的土豆时,美军却在欢快的节日歌曲中吃热火鸡、喝热咖啡、闲谈,想象着怎样回家过节。军史记研究家双石在《开国第一战》中指出,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志愿军第九兵团中近3000人冻伤,1000余人冻死,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缺乏食品供应。
除了和极寒的天气做斗争,志愿军还需要和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在兰晓龙看来,第七穿插连进入长津湖战场和爱丽丝梦游奇境类似,因为他们不仅需要不断地打下去,还需要赢得胜利。《冬与狮》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塑造了雷公、余从戎、谈子为等将自己化作“人类烽火台”的英雄。例如雷公为了杀出重围,击退敌人,他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冲向标识弹,并将几十公斤重的标识弹夹在腋下。弹体里的发烟剂会腐蚀、烧炙人的呼吸道,雷公夹着它就像夹着十几公斤的烧红的铁。他还没来得及嘱咐万里照顾好七连,声带就被烧糊了。“老头本来就不漂亮,现在像只七窍流血从煤渣里拱出来的活鬼。”然后就是这个活鬼“以屁股着了火的速度冲向几乎和追击部队混为一体的美军。”当队友们赶到他身边,给他脱下衣服时,上百颗钢珠都滚落到地上……
所幸的是,英雄的牺牲没有白费。长津湖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成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为最终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击败了美军最精锐部队陆战一师,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记录,迫使美军经历了“路程最长的退却”,在电影《长津湖》的结尾,美军撤退经过志愿军化作的“冰雕”时,都不由得脱帽敬礼。
兰晓龙《冬与狮》实拍图
是英勇的战士,也是有温度的人
兰晓龙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沉浸在革命英雄主义叙述里,弃掷对暴力的反思。长津湖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却让人五味杂陈。因为它没有回避暴力和流血,它一面塑造让读者喜爱的人物,一面又让他们接连在战争中牺牲,几乎全军覆没。他笔下的人物说出和家人团聚的愿望,又让死亡接连剥夺他们朴素的心愿。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兰晓龙对待战争的态度。他在创作《生死线》时就表示,不希望观众把战争当作一种津津乐道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国家为战争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他必须要警惕“虚假的胜利”,警惕将战争题材沦为追求感官愉悦的暴力美学,从中榨取娱乐因素。
在兰晓龙笔下,没有一个人沦为干瘪的符号化人物,第七穿插连散发着“一种平平淡淡却又不失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气质”。小说中,第七穿插连为了表示对牺牲战士的敬意,在统计战士编号时会把伤者、亡者记录上。这提醒人们记住和平的生活是靠无数“无名英雄”建立的。这一细节在电影中也得到了清晰的展现:伍千里在本子上记录了所有战士的名字,他每用红笔划掉一个,就意味着又牺牲了一名英雄。《冬与狮》所做的,就是还原这些英雄背后的故事。
在《冬与狮》中,兰晓龙通过伍万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刚入伍时,万里无知无畏,对战争缺乏深刻的理解。他有一腔热血,却没有意识到战场的残酷。对他来说,打仗意味着给牺牲的大哥报仇,让二哥看得起。但当敌军像洒面粉一样投掷炸弹,并肩作战的队友一个个壮烈牺牲,他终于明白了“保家卫国”的意义,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令人唏嘘的是,战争需要万里迅速成长,身经百战的雷公却还希望他保留“童真”。他在弥留之际对万里说:“这仗打完了你也许是个战斗英雄。可你还得是个小万里、孩子、胡闹、蹦跶、二胡,因为,看着烦,可没啥比那个好。” 他希望万里保留少年的天真莽撞,不要让战争摧毁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还能健康快乐地活下去。雷公留给万里的祝福,看似偏离了英雄主义,却反映了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我们打仗,是为了将来可以不打。现在的战争,是为了将来的和平,能够回归到最平凡的生活本身。
《冬与狮》中的战士英勇无畏,能够随时为民族利益牺牲,用鲜血构建民族共同体。但这些战士们最想要的还是“回家”。万里再次出征时,向父母允诺回来就要给他们盖房子。他说:“这个破船对我来说和新中国一样重要。” 为了民族利益,已经退伍的梅生再度参军,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打完仗回去教女儿算术……由此可见,《冬与狮》不仅纪念了这些伟大的战士,还试图将他们还原成丈夫、父亲和儿子。他们对平凡的家庭生活越向往,就越证明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而这些战士放弃了“回家”,也再次呼应了“现在打仗,是为了将来不打”的主题。《冬与狮》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形成了个人与集体,民族国家与平民百姓的统一。
兰晓龙《冬与狮》实拍图
阅小淘倾心推荐>>>>
下一篇:解读,长津湖战役展示什么精神?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