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剧情

专家研讨《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中小成本战争题材电影的艺术探索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29 11:26:12 【kenbest】

文|康 妮 编辑|万晓茜 9月14日,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北京瀚亿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抗战题材新片《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 研讨会开始前,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丽将影片数字拷贝捐赠给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小光向影片颁发捐赠证书。...…

文|康 妮

编辑|万晓茜

9月14日,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北京瀚亿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抗战题材新片《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

研讨会开始前,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丽将影片数字拷贝捐赠给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小光向影片颁发捐赠证书。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年,1931年的9月18日,日军在东北蓄谋发动侵华战争。影片《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用它冷静的笔触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该片以为取得革命胜利、抵御外辱的伟大牺牲精神为创作主题。通过查访大量史实和人物资料,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付出巨大牺牲,仍然团结一致、誓死战斗的英雄气概,记录了那段在白山黑水间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历史。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担任本片的监制和艺术顾问,并选用了《游击队歌》中的一句歌词作为片名。

被行业内称为“光影诗人”的著名电影摄影艺术家李屏宾担任该片摄影指导,他从影30多年,掌镜70余部作品,7次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奖,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影股份原董事长喇培康,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本片艺术指导尹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电影艺术》杂志主编谭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釜山电影节顾问范小青,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高莉峰等参加研讨。影片导演和制片人张端阳和出品人沈哲亦率剧组主创现场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并介绍了影片创作背景和幕后故事。研讨会由《当代电影》杂志社长、主编皇甫宜川主持。

皇甫宜川

对于这样一部表现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英勇事迹的电影,专家学者们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影片能将主旋律题材与类型化、个性化相结合,体现出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主流思想价值和个人艺术追求的融合,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有着重要的启示;片中不启用流量明星,也是对近期文艺界流量明星中不正之风的强势纠正,让演员回归表演、回归作品、回归艺术,靠艺术形象塑造赢得观众。

“这些枪打过鬼子也打过抗美援朝”

张端阳(影片导演、制片人)

我们当时考虑这样一部片子最可贵的就是真实。通过资料搜集调查,我们发现早期抗战的战斗,有时候连小米加步枪都算不上。史料告诉我们,那时候的武器都是万国制造,影片里面一个挺可贵的地方,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出现的所有武器全部是认真考据过,没有犯过任何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影片里有各式各样、不同国家制造的枪械,包括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现场爆炸声和枪声,全部都是真实的。

这个片子,我和出品人沈哲想尽可能地“零特效”,没有任何的特技特效,也没有任何合成。我们在现场所有的枪战、爆炸,都是真实的,当时也是冒了比较大的风险。这一批武器是我们搜集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所有库存,几乎都是古董级的武器,长春厂的领导说,“这些枪打过鬼子、打过抗战、也打过抗美援朝”。

抗战精神值得大力传播

于丽(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这部影片实际上反映了抗战精神,是东北人民也是当时抗日联军的主要思想、主要精神的体现。20个字的抗战精神是:“勇赴国难、自觉担当、艰苦奋斗、舍生取义、团结与共”,这种伟大的精神实际上是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忠诚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刚才看片子的时候感到,这些人当时只是二十几岁,面临恶劣环境、艰苦的战斗环境和敌人去拼命的残酷,他们所做的都是抗战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所以我们想把这部作品作为向抗战精神致敬的一部力作,也是我们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是我们的初衷。

大家都知道八年抗战,从2017年1月,教科书就把抗战由8年改为14年了,这个事情的提出是黑龙江省原来的政协副主席,最小的抗战女战士,也是首批的特种兵李敏奶奶。这段历史一定要铭记,特别是年轻人,包括新生代的导演团队、演员团队乃至所有主创团队,包括这么多知名的评论家和电影学者在一起研讨这部作品,我觉得是抗战精神的一次极大发扬,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抗战版”的《士兵突击》

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我比较喜欢《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塑造了平民化的“草根英雄”的人物形象。电影是人学,一部影片的高度就是能不能塑造出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艺术的高度。这部电影试图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讲好我们东北抗日战争的故事。这些人物来自各阶层,用一种板块式结构,我特别看了最后一个章节,粗略地分析了一遍,碰马、并肩、同甘、外辱、决然、烈火,像章回小说的结构,但是用的白描式手法,特别真实、朴实,人各有性格,人各有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特殊的贡献。

而且全片几乎没有女性,我说这是“抗战版”的《士兵突击》。《士兵突击》最初被称为是“三无”产品:无女性、无爱情、无明星,结果火了。在当下,如果整个娱乐圈都是“小鲜肉”、“娘炮”,中国男子汉都成了这样,怎么打仗?怎么保家卫国?一旦有了战争,怎么办?我觉得这个影片确实塑造了一群热血男儿,典型的中国男子汉的形象,很不容易。这也是一点贡献。

质量过硬的中低成本战争题材电影

喇培康(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影股份原董事长)

这部影片主题是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游击队员抗日打鬼子,按照党的要求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抗日,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主题,而且做得非常好。影片既展现了抗日战争,又体现了党的领导。

影片选材也非常独特。以往抗战题材的影片都是描写华北地区,山西、山东,地道战、地雷战。而这部影片取材于东北,游击队员们在森林里面打击日本鬼子,东北抗日题材的电影尤其是“草根”抗日还是比较少的,这部影片应该说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另外影片通过描写小人物,塑造了大英雄,用小规模的战斗折射了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作为中低成本的影片,艺术质量和完成度很高。

同类型题材电影中少见的历史表达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原来的抗战8年改为抗战14年,前面这六七年更加艰辛,双方力量对比更加悬殊。一场战争怎么能打14年之久?看了这部电影就会知道,我们是在什么条件之下跟一个基本完成了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侵略者进行抗争的。所以这个电影更有历史的质感,这个质感是在同类题材电影当中很少能看到的。

这也是有艺术风格的电影。导演和摄影非常好地合作完成,这种影像上的风格既带给你安静的阅读,又会有现场体验感的双重状态,这种状态与我们在今天跟历史对话的状态非常吻合。

这是一个完成度特别高的电影。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一个完成度相对完整的电影在国产电影当中并不容易。包括这群演员,虽然在银幕上不是熟客,但无论是造型、氛围、爆发力,包括人物关联性的情绪把握等,都很准确。

影像的真实与对历史的尊重

左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部主任)

对这部影片的真实感,我的体验比较深。我们会有多种方式接近这样一种对真实的极端化追求,一种是李安先生的《双子杀手》,是一种非常极端地通过技术手段去追求的真实;还有一种,是对整个状态氛围的把握,李屏宾老师对风格的追求,也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关注物质感,包括那几个人涉水而过的时候,我反而感觉到腿上有点发冷的感觉,这是摄影师,包括导演对摄影师的要求所带来的真实。

我也喜欢开头的纪录片的片段,是用最真实的原始影像带给今天的观众。往低了说,有奇观的感觉;往高说,有历史再现的重量感。

当然诸位专家也提到了,影片“文艺范儿”有点重,如果《国际歌》之后换个调子,哪怕吹一个东北二人转的调子,我觉得那个味更好,一吹《送别》,古雅的味道就出来了。

以“间离美学”方式重塑全民族抗日的新影片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这部片子我感觉是以“间离美学”方式重塑全民抗战的新影片。我不得不借用布莱希特的概念,“间离”概念是从中国来的,他看了我们的京剧总结出来的,就是你在讲述一个题材的时候,不用全身心投入,而是要保持一种距离。

中间有些环节让老李、老狐狸自己现身说法,跟观众对话,强化了间离效果以及同当代观众的对话效果。我觉得整个剧组就是用“间离美学”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在抗战片里确实有创新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抗日精神,虽然是自发的、是质朴的、是有组织的和自发的结合起来的,但也可以看出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更可以看到抗日精神在发生之初原生态的状况。在这点上,这部影片有重要的党史价值、军史价值,弥补了抗战叙事中的缺陷和不足。

主旋律电影的可贵艺术探索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我最近看了一些电影,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把主旋律变成一个艺术探索、电影语言探索,是今年主旋律电影、建党献礼电影的一个重要现象。

这个片子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淡化概念,内显精神。第二是纪实性和悲怆壮烈。黑白摄影,非饱和色彩,运动摄影和长镜头,环境的真实、表演、道具,在情节上是游击队和土匪的矛盾,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第三是强化动作,凸显性格。

整体来说,这不是一部类型片。类型片是主人公经历磨难,终于取得胜利。片中没有胜利,就是一个赴死的过程,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胜利在前边,最后悲剧结局,不是一个类型片。

聚焦平凡抗日人物内在的深刻性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我很喜欢这个片名,出自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想解读一下这个片名——《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我们”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因为抗战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对侵略者的抗争。“无数”,在这部影片里,除了小六子,所有平民英雄都牺牲了,这个“无数”代表了中国14年的抗战是前赴后继的,我们的一批人民倒下了,又一批人民接着拿起了枪。“好兄弟”中的“好”就是英雄,我不想把他们叫做小人物,因为他们都是大英雄。“兄弟”,是一种人物情节的转换,因为人物构成比较复杂,不是大部队、正规军,是不同身份组成的平民游击队,开始也有矛盾摩擦,但最后他们变得一致,团结在一起了,是兄弟了。我很喜欢片名,非常好。

影片强调了人民性。这些最最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受过任何的战争训练,立起了平民英雄的群像。这部片子难能可贵聚焦平凡抗日人物内在的深刻性,虽然都是平民人物、平凡的英雄,但我觉得这部片子的深刻性不亚于战争大片。

叙事朴素与有趣的形式相结合

谭政(《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研究员)

影片有着叙事的朴实和有趣的形式相结合的特点。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冲突的矛盾,叙事朴实是非常技术化的,呈现的影像、演员的表演很朴实,包括呈现战争场面,按照纪录片去呈现抗日英雄的事迹。导演用章回体的形式,尤其是对主要人物正面的塑造,整体是艺术的形式,升级了美学。音乐也很克制,但不会觉得单调,影像很空,整体的视听效果非常有张力。

期待女性版的抗联故事

范小青(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釜山电影节顾问)

作为一个女性,我特别喜欢影片这个名字,也特别期待在尹鸿老师的带领之下——毕竟42分钟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女性的台词符号,叫做“想媳妇儿了”——给我们留下线索、留下希望。于丽部长也提到抗联女战士李敏老奶奶的故事,所以我特别希望下一部有一个全女性的或者全男性的阵容班底来拍一部《有我们无数的好姐妹》,这是我的期待。

(根据发言顺序整理)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