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剧情

从《来去美国》、《黑豹》到《灵魂急转弯》,看电影中的非洲文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3/5/29 11:26:27 【kenbest】

还记得艾迪墨菲1988年的喜剧电影《来去美国》吗?主角是个非洲小国的王子,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女,毅然决然跑到美国纽约闯荡。为什么要去纽约呢?只因为他看到地图上写着有一区叫作“皇后区”,就认为那里有他们要找的皇后。 话说回来,艾迪墨菲在搞笑的同时,也演出了非洲部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特征,搞笑并非全都无...…

还记得艾迪墨菲1988年的喜剧电影《来去美国》吗?主角是个非洲小国的王子,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女,毅然决然跑到美国纽约闯荡。为什么要去纽约呢?只因为他看到地图上写着有一区叫作“皇后区”,就认为那里有他们要找的皇后。

话说回来,艾迪墨菲在搞笑的同时,也演出了非洲部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特征,搞笑并非全都无厘头,许多俚语和生活习惯,是研究过传统部落的习俗,把人们与非洲的距离感稍微拉近一点。

当年电影卖座,黑人谐星主演的喜剧片也开始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经过了33年,艾迪墨菲最近推出了续集《来去美国2》,看来这股“黑色幽默”的风潮,在美国娱乐产业中仍然重要。

欣赏精彩电影的同时,你看到非洲了吗?每当看到跟非洲有关的电影,我都不禁纳闷,好莱坞是主流电影产业,非洲则是非主流的题材,当好莱坞拍摄非洲主题的电影时,观众欣赏的是声光特效、享受被娱乐的感觉,还是同时也能看到非洲的生活与文化?

《来去美国》中的非洲小国叫萨慕达,当然是个虚构的国度,就如同漫威英雄电影《黑豹》里面的瓦干达一样,不存在现实中的非洲地图上。

而更不符合现实的是,这两个国家都超级富裕,一个蕴藏大量的石油,一个含有超级珍贵的重金属,他们也因财富而发展成极为先进的社会。

许多观众在看《黑豹》的时候,完全联想不到非洲,因为里面的科技之高,甚至超越欧美强国,与现实中的非洲形象相差太远了。“非洲未来主义”在电影上映时被热烈地讨论,也只有在遥远未来的平行时空中,才可能发生这么超前的非洲科技。

即便国家和人物都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服饰、色彩、图腾、音乐,演员的腔调、用字遣词都很非洲,电影团队用文创的力量把非洲文化包装起来,成功地行销到全世界观众面前,这样大家才看到了非洲,否则一般大众平时怎么会去关注非洲呢?

这两部电影,以票房来说,堪称超级成功,叫好又叫座。《来去美国》当年全美票房第三名,《黑豹》更是不得了,站上了影史票房纪录第九名,全球成千上万人都看到了。但问题是,大家在观影的同时,想得到这取材与灵感源自于真实非洲的文化吗?

在白人当道的时代,给少数族裔一个舞台举个例子,去年底上映的动画片《灵魂急转弯》,在世界掀起了颇高的讨论度,探讨生与死的主题,被誉为皮克斯最具有哲学深度的作品。

影评认为这样的剧情是要献给对于生活感到迷茫的厌世代,启发他们思考快乐的真谛,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和热情,不过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映射出与自己生活经验相似的共鸣点,看见值得自己反思未来生涯的地方。

这部动画把许多宗教和哲学学派的精髓,巧妙融合在生死议题的剧情中,是皮克斯动画的一项创举。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故事的主角与配角们,全部都是黑人,仿佛这是个只有黑人的世界。与主角几乎都是白人的、黑人则顶多是配角的惯性大大不同。

会有这样的角色设定,大概是为了政治正确,好莱坞用影视产业的影响力为黑人发声,还给美国有色人种一点公道。毕竟过去这几年,美国一直发生种族歧视和对黑人的暴力事件。

从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黑人人权倡议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到现在,已经过了将近60年,黑人人权依然受到打压,有色人种一直都是美国社会中最弱势的一群。

2013年,一位非裔美国青年崔温.马丁被白人枪杀,而后白人被判无罪的新闻一传开,美国就爆发了“黑命贵运动”,强调黑人的命也是命,反种族歧视的运动一直延烧到现在。

去年一位美国黑人佛洛伊德因警察执法过当而窒息死亡,“佛洛伊德之死”在各大城市再次掀起一连串的示威和冲突。这次的抗争运动变得更加激烈,更多暴力引起了全球关注,抗争行动也延烧到美国以外的国家。

在同样有许多非裔族群的法国,当地的黑人社群积极响应,加拿大几个移民人口集中的城市也是烽火遍地。“黑命贵运动”在2020年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皮克斯选择制作一部电影为黑人发声,让非裔族群感受到被看见以及被尊重。

《灵魂急转弯》让黑人担任故事主角以及重要配角,发扬黑人的文化与生活哲学,其中理发店老板、爵士乐团长话中的哲理都让人印象深刻。皮克斯几乎打造了一个看似只有黑人的故事舞台,除了一些小配角及路人甲乙丙,整部片中找不到几个不是黑人的角色。

在移民大城市向爵士乐致敬不过我认为这样的安排除了政治正确的考量以外,也源自于剧本的需要。第一个原因是地点:故事发生在纽约市,这颗大苹果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种族大熔炉的代表城市,位于大西洋岸的重要港口,从18世纪开始就承接了大量从非洲和欧洲移民来的黑人。

不论他们当初是自愿来美国,还是被迫远离家园,如今都已经在美国东岸城市落地生根,发展出自己的社区和文化。皇后区、布鲁克林区的许多街道,放眼望去有时还真的都是黑人。

“黑命贵运动”当然也发生在纽约,2014年一位纽约市的黑人加纳,也是因为警察执法过当,用力把他压制在地上过久而窒息死亡。

当时执法的数名警察受到指责,但大陪审团最终以不起诉处分结案。这样的结果自然引发大量示威抗议。其中标语“我不能呼吸”也成为黑人人权运动的重要口号之一,许多NBA的非裔球星在热身赛时穿的球衣都印上这句话。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以黑人生活圈为中心的电影并没有诉诸悲情,不是要大家同情黑人的弱势,而是藉由一个平凡小人物的际遇,讨论所有人都会碰到的生命课题,将“黑人的命也是命”提升到“所有人的命都是命”的层次。

《灵魂急转弯》中都是黑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爵士乐了。男主角生命中的火花是爵士乐,而爵士乐就是黑人文化贡献给当代乐坛的重要资产,由黑人乐团演奏,更能传递出那种悠扬迷人的爵士情怀。

爵士乐源自于蓝调,19世纪初从美国南方的纽奥良发迹。蓝调本身就是黑人社区流传的民间音乐,据说原本来自西非,随着奴隶贸易流传到美国南方。不过我在西非工作时并没有听过蓝调,或许在当地已经失传了。

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得到了解放,许多黑人成了音乐家,他们用欧洲铜管乐器、鼓,加上非洲音乐的韵律节奏,在教堂、节庆中演奏哼唱起克里欧语的轻音乐,成了爵士乐最早的形式。

号称“爵士乐之父”的路易.阿姆斯壮、别名“第一夫人歌手”、“爵士女王”的艾拉.费兹洁拉也都是黑人。不但如此,这两位爵士乐坛的传奇人物,或许也是电影中两位角色的灵感来源。

爵士乐之父是那位启发男主角火花,在他小时候让他如痴如醉的爵士乐手;而爵士女王就是电影中那位知名爵士乐团的女团长了。电影除了为黑人人权平反,同时也是向爵士乐致敬。所以如果这部电影的角色,都是围绕在纽约爵士乐圈子的人,那么主角、配角全都是黑人,也只是刚好而已。

更多电影里的非洲元素这几部黑人为主轴的卖座电影,在今天的美国社会立下了一个正面的注解,将弱势族群推上的主角的位置,并且让大众用更平等的视角,观看黑人文化的魅力,了解他们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就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如果说黑人在美国社会里是弱势族群,那么比例尺放大一点来看,非洲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是最弱势的一群。

即便非洲人口超过10亿,主权国家在联合国的席位比欧洲还多,土地面积排名第二大洲,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声音却很难被听见,54个国家的发言声量和国际能见度都很薄弱。如果在美国的黑人可以挣到“黑命贵”,那10亿非洲人口何时也能“黑命贵”呢?

种族平权是个难解的题,平权得先从了解开始,而要了解非洲,不妨从欣赏他们的文化出发。他们的文化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常向非洲取经,在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别忘了许多元素的出处是非洲。

1994年《狮子王》片中的“哈库拉马塔塔”变成了小朋友的口头禅,这句话其实来自非洲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瓦希利语,叫人别担心,乐观向前行。

2009年的《阿凡达》中,纳美人的文化灵感也来自于非洲的部落习俗,最明显的就是在圣树下的祈福仪式,人群集结的阵势不但启发自“团结即力量”的非洲信条,舞蹈动作更是非裔编舞家Lula Washington的作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这些例子本身不是重点,而是这些非裔艺术家、表演者的文化创意,他们想要表达的意念,想要分享给全世界的传统艺术,需要被看见,被重视,被认同。

黑色文化的势力,将会越来越有影响力,非洲文创将进入我们生活的周遭,就看我们认不认得出来了。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8-2025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注和动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