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会走自己的路。在歌声里,我们也在走自己的路。 “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 截至我落笔之际,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的这个提问,已经收获了14883个回答。 一万多条回答里,《我和我的祖国》正在刷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朋友圈。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它就会被唱起。 这首最早经李谷一唱红大江南北...…
歌会走自己的路。在歌声里,我们也在走自己的路。
“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
截至我落笔之际,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的这个提问,已经收获了14883个回答。
一万多条回答里,《我和我的祖国》正在刷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朋友圈。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它就会被唱起。
这首最早经李谷一唱红大江南北,现今又由王菲演绎的经典,从诞生至今,已经整整35年了。
今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每一次唱起,都会被它打动。
但我却不知道它的由来、它的作者,也未必懂得歌中流淌的家国赤诚之情。
生于1984,浓墨重彩的一年
《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于1984年。
这一年的年末,李谷一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
李谷一的歌声,一下子击中了中国人心中普遍的共鸣,对国家、对自己、对生活的情感。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几乎不可复制的,造就经典的机缘。
这机缘,不仅来自于时代的大背景,还有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创作者难以重现的相知之情。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时代大背景看,1984年,这一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对外,这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27岁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击碎了中国奥运会金牌之“零”的历史。
▲ 1984年,许海峰夺得洛杉矶奥运会首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
也是在这一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香港回归日期尘埃落定。
▲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
更重要的也许是,在这一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从局部的试点走向了全面的改革。
决定里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提法,石破天惊。
▲ 1984年10月21日刊发的《人民日报》
这意味着,一个更加有活力的中国即将到来。
田间、工厂、学校、街头……
整个80年代,许多人在《我和我的祖国》里听到了中国正在从一穷二白走向改革自强的声音,想到了自己一生与家国同在的努力和奋斗,泪水盈满了眼眶。
一切都是五彩斑斓,一切都是朝气蓬勃。
两个作者,两种人生
台上的李谷一,击中了国人的心,唱红了《我和我的祖国》。
幕后的词曲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歌?一直少有人知。
这首歌的作者有两个:词的作者是张藜,曲的作者是秦咏诚。如果加上歌唱者李谷一,那就是三个。
▲ 张藜、秦咏诚、李谷一做客《鲁豫有约》
张藜和秦咏诚两人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家。
而且,两人很有缘分,既是大连同乡,又是校友,都曾求学于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东北鲁迅艺术学院。
长期的共同经历,让两人相识相熟相知。两人的命运却又很大不同,一个相对平稳,一个苦尽甘来。
▲ 正在创作的秦咏诚
我们先说曲的作者秦咏诚。
秦咏诚出生于1933年,辽宁大连人。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一年有余,日本侵华步子越走越快。秦咏诚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家国情怀埋种胸膛。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沈阳音乐学院求学、工作,一直从事音乐工作,基本没有中断。
在这期间,他谱写了不少作品,《欢乐的草原》《海燕》都是其中佼佼者。
1963年,不到30岁的他谱写了中国第一部声乐协奏曲《海燕》。
1964年,他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石油工人为摘掉“贫油”帽子的奋战中,鼓舞了无数中国人,至今还在传唱。
▲ 秦咏诚(左二)在大庆油田体验生活
而与《我和我的祖国》命运紧密相关的,则是在稍早的1962年,他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
这首曲子非常优美,呈现出碧波轻荡、海风轻拂的海滨美景,是秦咏诚对大海的赞歌。
事实上,这首曲子,也是《我和我的祖国》曲子的先声,是它的“母亲”。
才子惹祸,坎坷半生
秦咏诚的人生平稳,另一个作者,张藜又如何呢?
张藜只比秦咏诚大一岁,命运却要坎坷得多。
▲ 张藜
他同样也出生于辽宁大连,幼时家道中落,穷困窘迫。很小的时候他还受到过日军毒打,有一段时间一听到“日本鬼子”几个字就会哇哇大哭。
多年以后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没挨打,不知道这种皮肉之苦不仅伤及肌肤,更刺痛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从此我渴望自己祖国强大的信念伴随着我的一生。
虽然环境不好,但因为受到搞音乐的哥哥的影响,张藜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了音乐才华,会看五线谱,会弹钢琴。
13岁时他就能写小说,第一次发表文章,拿了50元稿费,足够一个月生活。16岁时,他参加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又进入东北鲁艺学习。
张藜是个才子,性格如其名“藜”一样,带刺,难免有些心直口快,放言无忌。关于他的各种回忆录、采访报道都显示,在此后众所周知的非常年代里,他饱经坎坷,被长时间下放农村改造。
有人用一段颇为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过张藜的这一段经历:他点过种,耕过地,赶过车,喂过猪,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还曾住在马棚里。
他自己的自述则是:曾和“猪大嫂”“马大哥”睡一个屋,数九寒冬,蹲过连钢笔水都冻成冰疙瘩的冷屋。身体也不好,肾结石、面部痉挛都得过。
这样的日子前前后后过了差不多20年。在艰难时世里,张藜还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即使他的作品很多都不能署名。
20多分钟改好了曲,词却卡了壳
1978年,冰封的国门缓缓开启,张藜也终于获得平反!
此时,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再与命运搏一把。他调到了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开始近乎于疯狂的创作。
特殊的人生经历,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创作才华,反而让他的艺术灵性更加敏锐。
在同事、朋友的帮助下,很短的时间内,他一口气写了几百首歌词,陆续发表。
▲ 张藜
但这些歌都没有广泛地传唱开了,张藜的大器晚成、名声大噪还要等到《我与我的祖国》问世。
张藜和秦咏诚相识后,张告诉秦:自己很喜欢他写于1962年的《海滨音诗》,它的旋律很美,很动听,但可惜受限于音调,不适合填词。
1984年,秦咏诚从沈阳到北京昌平培训。每个星期六,秦咏诚都会到张藜的家里,两人一起聊聊词曲创作。
▲ 张藜(左)与秦咏诚(右)
有一天,两人聊着聊着,张藜鼓动他改一改曲调。秦咏诚听进了这个建议,一气呵成,不到20分钟就写出了今天传唱的《我与我的祖国》的曲。
但有曲无词也枉然。
秦咏诚20分钟改好了曲,张藜却卡了壳。
这一卡就是半年。他揣着曲子,从厦门的鼓浪屿,琢磨到了湖南的张家界。
这一年的中秋节,早晨,张藜在张家界天子山招待所醒来,他推开窗户,看见眼前晨雾中的巍巍高山,灵感喷薄而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这一首词他憋了半年,但写出来也只花了20分钟,和秦咏诚写曲花的时间差不多。
憋了半年,为的就是两句词
《我和我的祖国》,好在哪里?
如果你从头听到尾,会发现《我与我的祖国》歌词并不华丽,自始至终也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的表白。
它有的是河流、高山、炊烟、大海、浪花等具体的事物。它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意象,来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浪花与海的比喻,既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又近乎于完美地抒发了个人和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脉之情,堪称神来之笔。
张藜后来回忆说,这首歌最最重要的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他憋的整整半年,其实就是憋的这两句。
秦咏诚也认为将浪花与海的比喻在此之前还没有过,既深刻又有内涵,形容也很优美。
在写好词的当天晚上,中秋联谊会上,张藜朗诵了词。
第一次朗诵时,张藜的“眼圈儿红了,万股心情都涌上心头,我用它写出了我对故乡、母亲、祖国、亲人的潜藏于心的思念。”
这首歌,词与曲,虽然只花了两个人“20分钟”。但其背后,则是有着两个一言难尽的“20年”。
一个脱胎于20多年前的曲子,一个蕴含着20多年的人生坎坷。
李谷一get到了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一首歌要成为经典,词曲歌,三者不可缺一。现在,词、曲都有了,只待歌者。
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最早发表在《音乐生活》杂志上,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
而在李谷一之前,韩日、石慧等人也曾短暂地唱过它,但都没有什么大动静。最后却由李谷一唱成了经典。
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与李谷一对张藜人生经历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大关系。
张藜前半生命运坎坷,几十年的经历,让他感到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他但始终不变的是九死不悔,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也是这首歌打动人心的真正所在。
李谷一深深get到了这个点。
李谷一说,她在演唱这首歌时,懂得张藜的委屈,懂得他的磨难和赤诚。她很笃定,这首歌一定会传唱开来。
张藜后来也认为如果没有李谷一的演唱,那么这首词就是“死词一首”。
《我和我的祖国》传唱开后,张藜每次见到李谷一都要说感谢,以至于李谷一有些“抱怨”:你的谢声都把我耳朵磨出茧子来了。
李谷一的眼光很对。这首歌,很可能也是李谷一在《难忘今宵》之外,唱的最多的一首歌。
她将这首歌唱到了世界各地,无数华人听闻落泪。
▲ 李谷一
不过,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很少有人注意到。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地点,有1983、1984、1985年多种说法,张藜自己也说法不一。
我查证之后,持“1984年创作于张家界”观点。以词曲歌合三为一问世论,则是1984年。
另外,李谷一当年演唱的版本与今天流行的版本也稍有不同。
张藜最初写的是“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李谷一怕老百姓听不清楚、不能直接理解,改成了“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
两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互不相让。所以歌曲出版的时候写的是“脉搏”,而李谷一唱的时候是“温情”。
这可能是李谷一独一无二的唱法,因为其他人后来唱的都是: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今天流行天后王菲演绎的版本也是“脉搏”。
王菲演绎,有“一种被幸福环绕的感觉”
其实,一首好歌,不仅仅是一首歌。
它是历史的记忆,是时代洪流里千千万万个体藏在心里的话。
今天,当有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国》前奏响起,很多人听到了一个熟悉的曲调,发现它还传承了另一首同样经典的歌曲《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
1956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中国拍摄了《上甘岭》,著名音乐家乔羽为它写下了《我的祖国》。
在数年前凤凰卫视的一次采访中,李谷一曾经比较过乔羽的《我的祖国》与张藜《我和我的祖国》。
她认为前者只有一个主体就是祖国,而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和我的祖国》则是两个主体。
它强调了我们每一个人,强调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贡献,“我”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诚然!这里面有着从国家的宏大叙事到微小个体的变化。这是以人为本的回归,也是时代的变动烙印在个人身上的印记。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由流行天后王菲演绎的版本“再度”走红,几十载风雨变迁,歌者、听者,又有不一样的演绎。
就像当年李谷一比较两者一样,我们今天比较李谷一和王菲的演唱,也会别有体悟。
在网易音乐云,许多人听出了“一种被幸福环绕的感觉”。有一位听友听了两个版本之后,有这样的感受:
李谷一老师表达的是对祖国气势恢宏的爱。而王菲版本表达的是对当今幸福生活的满足感,对祖国那种欣喜的爱,这种爱是欢快的,轻盈的,飞舞在蓝天下流淌在山水间。
还有人听后,这样说:
王菲这个调,像个小女孩放学跟妈妈回家路上,蹦蹦跳跳走在妈妈前面,看到车,摊贩,同学,小吃摊,高楼,人生百态,怡然自得,欢心,没有压力烦恼。回头看妈妈,银铃般的小声里她快乐的转了一个圈儿,红裙子旋转成一个圆。
时代变了,小小的“我”与大大的“国”,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歌会走自己的路。人是,国也是
七十年峥嵘岁月。在出差的高铁上,在路边饭馆,在跑步的公园里,在办公室里,我听到了无数人在唱这首歌。
每一次,一听到王菲《我和我的祖国》的前奏响起,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三年前,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一次演讲时发生的小插曲。
那次演讲的主题是“一首歌一个时代”。当龙应台问到台下的听众,人生启蒙是哪首歌时,一位中年大叔拿起话筒说:我想起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
龙应台不敢相信,反问了一句: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
全场先是一阵嬉笑,然后,动人的一幕出现了,一个人的回答,慢慢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个视频流传出来之后,很多人都看哭了。
从视频里看,成长于台湾的龙应台对这首歌似乎有些隔膜,但她这次演讲里说的一段话却很有道理,值得一听:
一首好歌,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是集体情绪最忠实的记录者。歌是有脚的,它其实跟历史一样,有自己的脚,然后它走自己独立的路。
我想,大家之所以感动,今昔对比,从中看到了中国历史的传承,看到了个人在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富强的不容易。
事实上,回看70年,新中国一路走来,既有曲折苦涩,也有豁达顽强,更有不屈,自豪。
时代的浪,卷过了每一个中国人,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休戚与共,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当年香港大学里上演的动人一幕,今天的我们,年轻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轻人,都应该再看一看,长思一二。
张藜、秦咏诚已分别于2016年、2015年驾鹤西去,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还会一直传唱。
《我和我的祖国》如此,《我的祖国》也是如此,还有《歌唱祖国》(1950)《黄河大合唱》(1939)《义勇军进行曲》(1935)……
因为,歌会走自己的路。在歌声里,我们也在走自己的路。
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绍继的民族。
70年来,我们走上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们面对未来,面对世界,敞开胸怀。
我们是一个历经风雨、不畏前行的新中国。
点点滴滴,来之不易,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珍惜今天。
因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为梦想加油!为新中国点赞!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阿呆爸
Copyright @ 2018-2024 hedo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09009000号 技术支持:HDHCMS
合作发稿QQ:43950305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和动画剧情网 (⊙o⊙)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内容与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删除!